家园共育是家长与幼儿园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教育手段,旨在协同完成孩子的全面教育。在此过程中,双方应秉持公平协作的原则,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并携手构建家园合作共育的有效模式。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广泛推广,教师们愈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愈发深入。将此技术应用于家园共育,可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家园共育模式,加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素养,最终实现“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工作质量的显著提升。
“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提升“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质量,我们必须立足于以下原则:首先,通过“互联网+”丰富家园共育模式,并始终遵循科学性原则。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教育形式的创新性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上。家园共育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发展原则,结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制定家园共育策略,实现家园共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应坚守公正原则。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共同构成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应确保为每个家庭提供均等的教学资源,平等对待每一位家长,以全面提升家园共育的工作质量。这要求我们必须保证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育儿信息的透明性以及教育过程的公开性,确保家长与教师之间能够随时保持联系与沟通,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家园共育模式,以促进家园共育的深入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策略
通过“互联网+”创新育儿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根据家园共育的实际需求,丰富共育形式与内容,这不仅可以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还能实现幼儿教师及家长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创新传统的口头说教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代替教师之前手动向家长发送全校性通知、公示、学生食谱、伙食费计算情况等工作,从而极大地降低幼儿教师的家园共育工作压力,并有效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工作质量。
以家园共育中的绘画教育为例,教师会预先录制绘画视频并上传至“互联网+”平台,同时标注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此过程中,我们收到幼儿A家长的反馈,他们询问关于孩子绘画作品脏乱的问题。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幼儿A的作品的确存在脏乱现象,于是决定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避免孩子因负面评价而失去学习兴趣。我们建议家长,可以对孩子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艺术性调整,如将斑点转化为落叶或花瓣,以此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幼儿A的家长表示赞同,并希望将作品分享至交流群中。在后续的沟通中,家长详细描述了幼儿A的绘画过程,教师从中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幼儿A在绘画时过于急躁,这导致画面脏乱。教师建议家长在孩子绘画时给予更多的鼓励,帮助他静下心来,并倾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过于关注其不足之处。一周后,家长反馈称:采纳了老师的建议后,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显著提升,并且在学习其他知识时也更加专注。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在创新育儿模式中的积极作用。
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家园共育。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致力于线上线下协同,全面推动家园共育工作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家园共育的引领者和主导者,需积极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并不断创新线上家园共育的模式。同时,我们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家园共育的各个环节,以丰富和深化家园共育的工作内容。
为丰富线下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园应采取以下措施: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和参与幼儿的教学活动;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家长教育讲座,邀请家长来园学习交流;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参与亲子游戏,记录并评估幼儿的学习表现,与幼儿园教师面对面交流育儿经验,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幼儿的学习行为。此外,幼儿园还将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线下活动,拓宽家园共育的渠道,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创新以家庭为基础的家园共育模式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钉钉”“问卷星”等平台,广泛收集家长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家长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解答。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向家长介绍幼儿教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和发展路径,并推荐一系列生活化的亲子游戏。在分享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有特殊需求的家长进行个性化指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家园共育将变得更加高效、有价值、充满生机,从而真正促进每位幼儿的健康成长,并鼓励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来。
通过“互联网+”创设引人入胜的教育情境。“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虽然突破了教育时间及空间的束缚,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可能导致幼儿无法深入体验实际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影响家园共育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灵活应对,抓住教育契机,为幼儿创设引人入胜的教育情境。
以本园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家园共育工作为例,由于疫情的特殊情况,家园共育活动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展开,这使得幼儿无法体验到在班级上课的学习氛围。当时,本园的教学内容之一是樱花绘画,以此向“抗疫精神”致敬,并寓意疫情早日结束,教师与幼儿能够重聚于幼儿园。经我园教师共同商议,决定在班级的主题墙和植物角制作“樱花树”装饰。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幼儿进行视频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由教师记录下来,张贴在“樱花树”上。同时,我们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观察教室内的樱花树,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在交流过程中,幼儿表达了强烈想要回归幼儿园的愿望和对老师的思念,他们期待尽快回到幼儿园,并分享了自己在家中制作的手工作品,计划开学后带到班级贴在墙上幼儿们都充满了对开学的期待。
在此情境下,我园的幼儿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向孩子们表达了思念,并鼓励他们继续创作:“老师也同你们一样,想念着每一个小朋友。这棵樱花树是为你们展示作品而准备的。樱花树如此美丽,我们也一起动手画一画吧!”这既表达了教师对幼儿的深厚情感,又巧妙地抓住了创作契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家园共育工作正在迎来全新的变革。在家园共育工作中,应用“互联网+”技术需要遵循科学性、公平性和开放性原则。本文展示了“互联网+”技术在创新育儿模式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丰富家园共育活动的措施。同时也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局限性,分享了疫情防控期间家园共育工作的成功案例。通过为家园共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从而引导家长更加科学地育儿,增进幼儿园教师及家长的合作,创新家园共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