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

2024-09-29 00:00:00谢学琼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4年9期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量”,包括长度、面积等可以具体表现出来的形象的“量”,以及时间、质量等较为抽象的“量”。而经过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借助自身认知来形成对物体形状、属性的感知力,便属于量感。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而量感便属于这一要求的主要表现。在早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内容基本会以“数”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很多教师会强化引导学生对“数”的运算,而忽视对“量”的感悟,进而导致学生对“量”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为此,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量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丰富对量感的表象感知,进一步发展核心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建立量感认知

实际上,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的相互配合。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使学生能够通过视觉以及触觉等,建立量感的认知。在完成对量感的建立之后,也就能够自然接受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早期照本宣科的方法加以改变,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进而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因为数学知识与生活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以生活化、直观化、形象化的方式,对量感建立更加清晰的认知。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因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过“时、分、秒”的知识,并且也会在生活中积累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不过,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对年、月、日的概念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知道年、月、日的大小关系,了解1年有12个月,但并不清楚一个月有多少天。为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以培养学生量感为基准,通过创设奥运会的情境,引入时间单位,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时间单位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奥运会每4年举办一次,那么从第一届奥运会到现在,一共举办了多少届?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时间单位的直观感受。为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形成对时间单位的量感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历,记录并总结每个月的天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将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从而更加直观地感知不同月份的天数差异。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形成对年、月、日量感的认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比较不同年份的日历,发现闰年与平年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对时间量的感知。

二、组织操作活动,积累量感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亲自动手操作的东西会更容易理解。诚然,活动属于认识的基础,而动手实践便属于学生获取智慧的开始。学生若能够在体验中对“量”产生感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以及运用“量”。教师应注重对操作活动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进而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对量感的本质进行探究,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为此,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对学生的量感进行培养,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探究活动,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此使得学生借助不同方法来对量感的体验加以积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几何直观素养。

如,在教学“面积”一课时,针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记录数据、观察比较等方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直尺测量卡片的边长,再计算面积,以此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卡片的面积大小,通过对比不同卡片的边长和面积,进一步加深对面积与边长关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积累量感体验,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而通过面积公式的推导,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量,即长×宽,产生新的量,也就是面积。

这样,也就能够使得学生对面积的量产生深刻理解,进而发展核心素养。

三、强化比较分析,促进量感内化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计量单位进行对比,以此使得学生能够在研究相关知识时,对不同量的差异加以掌握。为此,在对学生量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方法加以选择,指出事物的本质量感以及相互间的异同,进而使得量感可视化。这样,便能通过对比分析,促进学生对量感的内化,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面积”一课时,针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面积单位的比较,促进学生对量感的内化。教师还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包括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而后,利用图示或实物展示不同单位的面积大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单位面积之间的差异,并尝试用语言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单位换算,通过具体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在换算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已经掌握的量感知识,对不同单位的面积进行比较和换算,进一步加深对量感的理解和内化。

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不同面积单位的大小关系,还能够加深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认识,进而提升量感素养,满足新课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解决实际问题,把握量感本质

数学知识不仅源自生活,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复杂问题都需要借助数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处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此同时,通过不断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还能够进一步领悟量感的实质内涵,进而深化对量感的理解与运用。这样,也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量感本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复式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复式统计图进行数据的系统整理与直观展示。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班级内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调查活动,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其次,需要根据数据的特征和展示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类型。最后,学生需对绘制好的统计图进行解读,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复式统计图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还能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通过绘制表格来进一步丰富数据的呈现形式,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分布情况。此外,复式统计图还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看出不同兴趣爱好学生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深入把握量感的本质。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上述教学举措,不仅可以助推学生量感素养的提升,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和运用数学知识。此外,这些教学活动也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探索并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愉悦而轻松的氛围中不断提升数学素养,进而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