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将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基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不仅承担着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更承载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有学校教育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张。《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任务。《云南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增强健康意识,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的任务要求。这些要求和主张进一步表明,将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是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是语文学科以智慧心的支撑。
一、低段语文教学:察觉积极要素,奠定健康基础
低段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成熟。这时需要挖掘课文中的积极元素,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社会的美好与温暖。
(一)感知美好
低段教材课文中,有许多描绘自然美景、人文景观的篇章。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语文园地二中的《春晓》一诗,以简练的笔触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诗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天清晨的景象。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大自然中流转着的温暖。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第八课《静夜思》一诗中,引领学生感受静谧而温馨的夜晚,感受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知道“明月”可以表达思念之感,从而萌发对家国的美好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背诵中感受文字的魅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所蕴含美好与情感。
(二)认识温暖
描绘人与人之间温暖情感的故事,照亮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真谛,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找妈妈经历了种种困难,但始终不放弃,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小蝌蚪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鲤鱼阿姨和乌龟的谦和有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课文中描绘温暖情感的故事在低段学生心中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不仅能够激发其同理心,还能让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三)培养积极的情感
新课标在低段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师应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有趣的表演、深入的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情感世界、深刻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涵,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设计有创意的体验活动,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如,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的活动,与古代的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创作背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带领学生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山川的壮丽与秀美;或是鼓励学生用色彩和线条描绘自己的情感世界,将无形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艺术等。通过这样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无形中深化其对正向情感的理解和认同。
二、中段语文教学:认识负面元素,强化心理韧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中段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对负面元素的呈现、对学生认识的正向引导。通过分析课文中真实存在于世界、社会、自然中的消极面,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强化他们的心理韧性,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坚强。
(一)直面生活中的挫折
中段课文中,有许多描绘人物面对挫折、困难时勇敢坚持的故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爬天都峰》中,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我”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登上山顶后的激动和兴奋。爬山前,看着天都峰,“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体会“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心里的畏惧、缺乏自信。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帮助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各自内心的复杂心情,从而感悟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最后爬上天都峰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知道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更要有战胜挫折的信心,还要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认识社会是一个多面体
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阴暗面。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关于人性、关于社会的深刻反思。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细致入微的描绘,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残酷的现实。卖火柴的小女孩缺衣少食,在一年的最后一夜中流落街头,没有合脚的鞋子,赤着脚走在雪地里,没人跟她买火柴,也没人给她一个硬币。因为卖不掉一根火柴也不敢回家,回家会被爸爸打。从不同角度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小女孩的艰难处境,以及她在悲惨的环境中渴望温暖、渴望食物、渴望快乐、渴望疼爱、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小女孩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社会现实的寓言,让学生知道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仍然存在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人们在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多面性,激发他们的同理心,也让他们明白要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去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三)培养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通常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逆境、挫折或压力时,能够积极应对、适应并恢复的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学习与生活中,面对种种负面元素,心理韧性更是每位学生不可或缺的内在素质。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主人公在遭受排斥的逆境中自我开解,感受在逆境中成长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强化他们自身的心理韧性,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不同的故事和情境,展示心理韧性的多个方面,包括积极应对、适应、恢复以及从挫折中成长等。此外,可以通过一些拓展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等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压力与挑战,从而学会在困境中调整心态,正视人生的艰难,处变不惊、冷静沉着,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
三、高段语文教学:直面参差多态,培养辩证思维
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此,在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直面世界的参差多态,培养其辩证思维,学会从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自然、社会与世界,引导他们将这些思考融入生活,从而维护和巩固健康的心理状态。要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世界的多元和复杂,用辩证的思维去审视、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认识方法的多元性
当面对复杂的问题或现象时,不妨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结合个人经验和外界知识,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解读。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六课《田忌赛马》这个故事中,田忌和齐威王以及贵族们赛马,孙膑在观察中发现其实大家的马脚力都差不多,于是在一次比赛中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最终田忌赢得比赛。当孙膑说有个办法可以让田忌赢得比赛时,田忌的第一反应是换马,以为只有换更厉害的马才能赢。而孙膑为田忌出主意则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最终三局两胜。面对应该如何赢得比赛,田忌的第一反应就显示他的思维比较僵化,循规蹈矩,与孙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最后田忌采用了孙膑的主意,说明他是一个虚心的人。在田忌的引荐下,孙膑也成功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通过这篇文章,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田忌和齐威王欣赏他人的品质,也要学习孙膑的思维,善于观察与分析当下的状况选择合适的策略以及孙膑的自信,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当然,更要学习田忌在多次赛马失败后,能够调整心态,听取他人建议,灵活调整策略,也体现出田忌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应对和坚持不懈的积极态度。由此,引导学生在面对挑战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准确的自我认知、适应环境和创新能力以及积极应对挑战的态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想一想齐威王与田忌赛马一共有几种方案,又有哪些方案能让田忌赢得比赛。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能更好了解孙膑思维的过程。
(二)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在高段语文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一些拓展活动如辩论、写作等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或文章来拓宽他们的视野,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五课《自相矛盾》一文,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文中的两组人:买家和卖家。接着找一找,演一演买家和卖家分别做了什么,并试着剖析买家和卖家的思维模式,具体来说二者会想些什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随后,总结两组人都没毛病,都是在思维之后付诸行动,他的思维和行动都是统一的,从他们的身份来讲都是合理的。此时,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找结局,“其人弗能应也”,促成学生再思考,当思维与行动统一合理的时候,这个人却“弗能应也”,出现一个不良的结果,问题出在哪呢?原来,问题的根源就在“不可同世而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改编,在什么情况下,二者才不会矛盾,再与原文比对。最后,告知学生辩证看待作为买家和卖家说出的不同的话,他们只是没有搞懂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篇文言文的学习,帮助学生知道最重要的是要弄懂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要让事物之间前后矛盾,要做到自圆其说。
在高段教学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致力于运用一系列策略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深入分析,比较学习,让他们在异同之间寻找规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审视生活中的人、事、物,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的多样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可以促成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培育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还是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对“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生动诠释,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思维的参与者和建构者。教师也要有良好的自我觉察能力,能判断自己此刻的心理状态,从而及时自我调整,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挑战和困惑,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问题,教师要能敏锐地觉察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有效沟通、倾听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更好促成学生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