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024-09-29 00:00:00吴羽烜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4年9期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比大,形式多样,表现为故事、童话、神话、小说、散文、诗歌等。另有很多课文,如科学小品文、一般记叙文等,虽不是典型文学作品,但它们同样以人、事、景、物等可视化形象为表现对象,主要以形象思维表达其思想情感,具备较强文学特征,将其视作文学阅读文本,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打包”研究,引导学生组块学习,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一、文学阅读文本中的基本形象类型

(一)“人象”——人物表现之象

描写人物,通常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这些描写文本就是人物表现类语言文字。如五上第二单元第六课《将相和》里,“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是从心理、动作、语言多方面来描写人物的典型语段,通过这些描写,一位镇定处置危局、拼死捍卫国家尊严的能臣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事象”——事件情节之象

事件大多是由人“制造”的,但此处所指事件,不是用以直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而是指可以触发人物性格外化的客观情境,或内隐着因果逻辑的完整事件中的某个节点情境。如四下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黄继光》里,“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营抢夺597.9高地主峰过程中,黄继光主动请缨,带领两个战士向高地冲击,途中遭遇敌人炮弹猛烈轰击,两个战士牺牲、负伤,体现了战斗的惨烈、任务的艰巨,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壮举作了厚实的铺垫。

(三)“景象”——景观风光之象

人在环境中生活,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景观风光就是生活环境中的自然环境部分,包括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合体状貌,也包括山水云霞、大厦小屋等整体景观。如四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些语句通过对江潮由远及近涌来时颜色、长短、粗细、形态、声音变化的描述,生动表现出钱塘潮的磅礴气势、大自然的伟大与壮美,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盛赞之情溢于言表。

(四)“物象”——生物静物之象

人们所处的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是由无数个体物融合而成的,当需要将环境中某些个体物的特点凸显出来告知别人时,便有了以个体物为写作对象的文字作品,这些物包括动物、植物、器物、玩物、建筑物等。如三下第一单元第三课《荷花》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几句话非常细腻非常形象地描摹出“大圆盘”中白荷花开放的三种姿态,我们既能从整个荷池荷叶荷花绿白相间上感知静态效果,又能从荷花开放程度的不同姿态上感知因“时差”而产生的动态效果,从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喜爱之情。

二、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以具体人物、事物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本,都具有文学作品的特点,都会运用形象思维——借助直观形象和表象的呈现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宣示观点。眼中形象触发心中情思产生的共鸣,是形象思维之原动力;脑中储存的关联表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材料;表象活动、联想活动、想象活动,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据此,文学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应依托文本,从唤醒表象、触发联想、引导想象等方面着力,帮助学生领悟文本意涵,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一)借助直观情境充实表象,在实见形象中展开形象思维

阅读过程中,能否立即感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形象进而体悟其思想情感,首先取决于阅读者记忆中的相关表象储备是否丰富。因此,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相关表象储存是否丰富,继而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好直观情境资源,以便随时为学生填补表象空白,粘连表象间断层。如五下第七单元第十九课《牧场之国》,以清醇的笔调和舒缓的节奏,描画了一幅悠闲、安详的荷兰牧场图,展现了人们平和、从容的生活韵致,让人在静谧中享受到恬然的惬意。教师只要以寻常状态通读文本,一般都能在脑中将全文叙写的诸多画面连成一体,进而产生这样的良好感受。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只因为缺乏或者极少有身临其境的经历,更因为心理感受和情境体验能力尚未到达这种境界,所以,仅仅泛泛地阅读文本,很难达到理想的体验效果。因此,不妨制作一个配乐视频,将其中主要场景,尤其是最后那个从傍晚渐渐进入夜晚,牧人静静挤奶、奶牛静静伫立、奶船缓缓行驶、奶车慢慢进城、牲畜稳稳沉睡的场景,用舒缓的音乐和舒缓的节奏通过画面的无痕切换与无痕组合,让学生静静地看、听,静静地联想、想象,便会把眼前情境与脑中表象片段整合起来,形成得以动情动心的完整形象——《牧场风情图》,进而领悟到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二)依托文本内容再现表象,在重组形象中展开形象思维

表象,是以语言与图像双重编码形式表征后储存在记忆中的观念性形象,这种观念性形象,在主体以后的感知活动中触及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反内容的语言文字描述时,便在大脑联想功能作用下建立实时“链接”,继而运用再造想象,重新排列、组合,构造出合于语言文字描述的新形象,并在意识中“看到”这种形象。这就是表象的再现,这种再现不是脑中表象的原型再现,而是依循文本逻辑所作的灵活重组。如果阅读主体有足够丰富的表象储备,阅读理解主要就是以这种再造想象方式实现的。如六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穷人》,讲述穷渔夫妻子桑娜收养两个孤儿的故事。全文由桑娜补帆(渔夫家)、桑娜抱孤(西蒙家)、夫妇谈孤(渔夫家)等几个主要场景构成,描写很细腻,桑娜善良体贴的性格表现得十分生动,十分感人。教学该文时,可引导学生默读、静听、潜想、复现,在此过程中以“过电影”方式把几个重要场景与人物重点表现,尤其是桑娜所见西蒙死去而孩子熟睡在身边的情境再造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身份“替代”、情感“迁移”——设想自己是西蒙、孤儿、桑娜、渔夫中的某角色,进而使学生在边接受文本内容边调动表象储备中完成形象重组,产生移情体验,体会渔家夫妇的善良品格。

(三)遵循意义关联创造表象,在新生形象中展开形象思维

想象——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具创新特质,它不是筛选脑中表象重组出符合语言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依据某种目的或主题,在头脑里创造出全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换言之,它不是将文本形象在脑中还原为图像形象,而是在没有文字形象的情况下创造出符合某种意图的新形象。文学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或检验学生是否深刻理解了文本,要引导学生创造想象。如三上第三单元第八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幻想与现实交织的手法,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揭露人情世态的冷漠,表达穷苦孩子挣脱苦难渴望幸福的迫切愿望。人情之冷漠,课文通过对小女孩所处时节、天气、场所及其饱受寒冷、饥饿、孤独之苦的情状来渲染;对幸福的渴望,课文通过她五次擦燃火柴所见美好幻象来表现。这些都可以按照课后提示,有序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展开创造想象,驱动移情体验去理解、领悟。随后,教者可趁热打铁,作简洁适恰的引导提示后,建议学生以“小女孩‘圆梦’记”为题,创作新童话,由此激起学生浓厚兴趣,按提示回读课文,由小女孩原来的寒冷、饥饿、孤独引发相反联想,并调动自身经历中的幸福经验,依循原童话结构展开想象,创作新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