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黄河和黄土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黄河文化是发生在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这一流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等经济内容,还包括人们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
黄河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从秦汉至宋代,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达到了中国历史时期的顶峰,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文化的代表。这一时期的黄河文化形态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厚重,并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
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作物繁育中心和世界早期动物驯化中心之一。黄河文化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形成,是在黄河流域孕育生长起来的旱地农业文化。新密李家沟遗址农业定居文明,发现了距今10500—8600年前的石器、陶器和猪、马、牛、羊等动物标本,表明中原地区的原始农业已经孕育产生,该区域有可能已培育了粟、黍等农作物。位于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嵩山地区,应是中原农业起源的中心区域,也是中国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带。中原地区的农业起源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裴李岗文化是距今8000—7000年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裴李岗遗址中发现有墓葬、房基、灰坑、陶窑等,出土器物有斧、铲、镰、石磨盘、磨棒、三足陶器,还有碳化的粟、枣核、核桃壳,以及猪、羊等动物的遗骨。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石磨棒,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大河村仰韶文化上限距今6800年左右,下限距今4400—4100年。大河村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大河村房屋建筑遗迹所展示的房屋建造技术被认为奠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同一时期,黄河上中下游与裴李岗文化年代大致相当的考古学文化还有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和北辛文化,其中发现有聚落遗址,炭化粟粒、黍、油菜籽,磨制石器,等等。黄河流域农业的产生,使得黄河流域的先民最早进入定居的农耕阶段,他们在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不仅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而且培育了黄河文化的萌芽。
继裴李岗文化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继续发展至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以中原为核心的史前文化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东亚大陆文化的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形成的文化成果为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河东位于今山西西南部,上古时期尧、舜、禹的都城皆在河东。河内为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历史上为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河南指晋、豫两省黄河以南,周公在此营洛邑、成周与王城,是周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夏商周三代都邑均在河洛地区,三代文明及诸侯国文明是形成黄河文化的渊源和基础。
从秦汉隋唐至北宋,是黄河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秦汉以来,铁器被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得到推广,推动了耕作技术的进步。伴随农业工具技术的发展,黄河流域的耕、耙、耢防旱保墒技术体系形成。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文历法,这促进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天文学的发源地,也是天文学最为兴盛的地区。如在这里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以天文学、数学、物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在宋元时期发展到了高峰。黄河流域历代先民在治理洪水、除害兴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水利科技知识。如对黄河信水的认识、“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堤岸的修守制度和技术、黄河的埽工技术等。古代中国以瓷器制品享誉世界,而瓷器脱胎于陶器制品工艺的不断进步。从史前时期直至北宋,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陶瓷制造技术以其工艺精良、高雅秀丽的特点长期引领时代风潮。纺织工艺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轫到基本定型都是在黄河流域完成的。如以麻布为代表的植物纤维纺织技术,以丝绸为代表的动物纤维纺织技术、纺织物染色印花技术和纺织机具在世界上都占据领先地位。历代王朝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逐步构建出完善、紧密的水陆交通网络,实现了政令传达的畅通及物资运输、贸易往来的便捷迅速,形成了一批区域政治、商业中心。黄河流域金属冶炼技术以冶铁技术为代表,在汉代以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广泛应用在农业、交通工具、兵器、建筑构件、生活用品铸造等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中原地区由于地处水陆要冲,交通便利,农商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冶铁技术在古代中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发祥地都在黄河流域。王朝都城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安、洛阳和开封这3座古都皆位于这一区域。在制度层面,产生了相对集中的政治制度。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执掌国家大权,以三公辅佐,九卿分理庶政。隋唐时期,演变为三省六部制。封建国家的治理能力较前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黄河文化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吸收和融合,不断补充和丰富自身。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民族正式形成,黄河文化也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黄河文化在这一时期吸收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江南文化。隋唐时期,黄河文化在对少数民族文化采撷吸收同时,与当时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文化交流,使自身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元明清时期是黄河文化的衰微期。随着宋室南迁,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随着都城迁移,黄河流域经济重心地位的丧失,以及理学思想僵化导致的社会禁锢,黄河文化失去了昔日吸收、消化异质文化的自信开放特色,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模式保守定型,缺乏创新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局面。通过对黄河流域环境的治理,社会秩序得到恢复,民生经济日新月异,教育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为黄河文化的再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底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现代化建设,给黄河文化的再生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通过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对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让黄河文化历久弥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黄河文化再铸辉煌。
黄河文化的传播
夏商周早期,黄河文化的核心位于黄河中游晋南、豫西、豫北交界区域,司马迁《史记》称为“三河(河东、河南、河内)天下中”,是“中国”概念的发源地。随着西周礼乐文明、宗法制度的定型,以及其后秦、汉、唐等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和地理疆域的拓展,黄河文化不断向北、向南辐射扩散,同化吸收异质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著名的游牧民族。西汉建立后,与匈奴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与物质、文化交流,黄河文化逐渐渗透扩散至塞北地区,开启了匈奴汉化的历史进程。东汉时期,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率先归附并逐渐被汉族同化,改汉姓、遵汉俗,渐渐同化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历史进程之中。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历代君主多仰慕黄河中下游地区先进的汉族文明,并与当地汉族士大夫联姻。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实施了全面汉化的改革措施。把首都由北方平城(大同)迁至黄河流域腹地洛阳;禁胡语而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上层官僚与汉族通婚;采用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赋税体制。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吸收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文化、精华,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社会稳定,黄河文化亦吸收了异族文化的新鲜血液,进一步焕发生机活力。
楚国虽然被中原黄河流域诸国视为南蛮,但其始终以周天子封臣身份开拓疆土,遵守宗周礼法制度并不定期地朝贡,融合同化南方诸民族,使楚国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亦间接使中原黄河文化向长江流域不断扩散传播。秦灭六国,在中国首次形成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局面,把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秦国制度文化在全国推行。西汉建立后,在政治制度上承袭秦制,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秦代的官僚体系和法治思想;但吸取秦亡的教训,在治国思想和文化上亦融合了楚制和楚文化,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社会局面。秦亡后,旧将赵佗割据岭南自立,建立南越国。赵佗原为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其在岭南实施汉越融合的政策,鼓励汉族军士和当地妇女通婚,并把黄河流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度文明推广实施。
黄河文化以开阔的胸怀接纳、吸收、消化异质文化的同时,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影响深远。中国和朝鲜半岛山水相依,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早在先秦时期,汉字、农桑已输入朝鲜半岛。《汉书·地理志》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把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文明推行到朝鲜半岛,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推行“八条之教”,以中国礼制文明教化当地百姓,禁止民众擅杀、偷盗,制定婚丧嫁娶礼仪,使得朝鲜民无盗贼,崇尚信义,夜不闭户,民风淳朴。战国秦汉之际,由于战乱,黄河流域大批人迁徙朝鲜半岛。隋唐时期,新罗选派大批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等。朝鲜王朝时期,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成为建国指导思想,朱子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并成为此后朝鲜王朝的官方哲学。在各种礼仪制度的规范下,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在朝鲜社会形成了崇尚理学的风俗,影响至今。
大约在晋代,汉字经朝鲜传播到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为吸取中国先进的文化、技术,积极而全面地向中国学习,先后派出了5次遣隋使和13次遣唐使,并有留学生和留学僧同行,积极学习中华文明,建立律令制国家。7世纪,日本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中央设国学、地方设学校传授经学、律学、汉文学、书法、算法等。主要体现在日本对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唐朝文化的主动学习。日本在封建社会时期持续关注并引入中华文明成果,从汉字到唐诗,从音乐到绘画,从儒家典籍到禅宗思想,从服饰起居到建筑样式,都带有鲜明的唐风遗韵。
中南半岛的其他国家和南洋群岛国家,由于海陆交通便利,从物质器具、科学技术、语言文字、艺术宗教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典章制度,黄河文化曾大量且广泛地传播到东南亚地区,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桂林、南海和象郡,自此开启了越南的“北属”时期,也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的郡县制度在越南生根发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相当于今天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地区设立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开启了对越南地区的实质开发。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在越南大力推行礼教,儒家思想和汉字开始传入越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越南封建时代的核心思想,贯穿于越南的各个领域。汉字也作为传入越南社会的第一种文字,逐渐成为越南的官方正式文字。从秦朝到唐朝的1000余年中,越南一直是作为中国的藩属国而存在,中国封建统治者在当地大力推行郡县制度。在驻地官员及大量流寓越南的中原人文学者、商人、农民以及手工业者的努力下,先进的汉文化得以在越南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在越南历史上被称为北属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深入越南北方的重要时期。
从秦汉时期起,汉字开始在越南地区逐渐传播和发展。自秦汉至隋唐,越南作为中国南疆的郡县,思想文化上逐渐接受了儒家思想。如《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交趾太守锡光、九真太守任延,“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促使当地由“人如禽兽,长幼无别”的原始状态迈入儒家礼法文明体制之中,百姓感激敬畏,生子后乃至以其姓冠名。
在唐代,粟特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丝绸工艺、金银器、陶器等传入中西亚、欧洲。黄河文化还影响辽河流域,穿过西伯利亚,通过白令海峡与北美、中美产生了联系。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千百年间已深深地影响东亚、南亚,并逐渐流传,辐射到全世界。以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黄河流域的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重在为农业社会服务的传统科学技术,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是中华传统科技文明的象征;它对周围地区(如长江、淮河流域等)的科技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根、铸牢中华民族的魂。黄河文化的根和魂表现为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在黄河流域,表现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和融合的核心地区在黄河流域,也表现在中国城市和商业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更表现在中华传统思想起源和传承的核心区在黄河流域。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有助于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在中国史前文化乃至进入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黄河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堪称中华历史文明的核心。黄河流域作为文化交融之地、文明辉煌之乡、人文荟萃之区、精神铸造之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有助于深化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打造优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如古都文化游、寻根拜祖游、武术文化体验游等。汲取黄河文化优秀素材发展文化演艺、影视动漫和文化会展,创新表现形式,打造文化精品。精准定位、深入挖掘,打造有特色的黄河文化产业园区精品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