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洛文化中触摸中华民族的根脉

2024-09-29 00:00:00李立新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17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河洛文化与齐鲁文化、关中文化、河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4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河洛文化由于分布于黄河流域核心区域,地处中原的腹心地带,成为中华民族的根脉所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河洛文化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关键所在。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河洛文化的名称,有人认为源于河图、洛书,但多数学者认为与黄河、洛水有直接关系,是指产生于河洛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河洛文化分布于中原核心区域。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而河洛地区指的是洛水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之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经过近年的研究,学术界对河洛地区的范围几乎取得了共识,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开封,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洛文化的内涵包括产生于这一地区的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及此后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佛教文化等,如此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根源。著名学者许顺湛指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滥觞,至夏、商、周三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形成河洛文化;循此继进,扩展到中原地区,形成中原文化;历经秦、汉、魏、晋、唐,至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原大地,源发于河洛故土。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母文化、主流文化和正统文化,是河洛先民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河洛文化具有根源性、正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

木之根本、水之渊薮的根源性。一方面,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农耕文化发轫于此,中国城市文化滥觞于此,汉字起源并发展于此,中国商业文化发源于此,中国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发端于此,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源头在这里,中华原典文化的繁荣兴盛在这里,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之源。另一方面,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文献中被称为“三皇五帝”的共有12位,即伏羲、女娲、燧人、炎帝、黄帝、祝融、共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他们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在依人口多少而排序的300个中华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享誉海外的“客家人”就是由中原人多次南迁形成的,他们的家谱里都记载着祖根在河南的河洛一带。他们操中原古音,习中原古俗,不忘根本,以“根在河洛”为荣。这里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历史上由移民迁徙形成的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等均渊源于河洛文化。

黄钟大吕、风华绝代的正统性。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三皇五帝到如今,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明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发展进步。”河洛地区处天下之中,中国史前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这里接踵而生,不仅时间上谱系连贯,而且空间上分布密集,不断与周边文化碰撞、交融,最早在这里闪现出第一束文明曙光,中国最早的国家诞生在这里。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中国最早的3个王朝夏、商、周3代均在河洛之间建立都城或别都,这里是“最早的中国”。黄河贯穿河南全境,在母亲河的滋养哺育下,形成了中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并以其建中立极、统御四方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历代统治者建都立国之所。在宋室南迁之前,中国历代都城一直在洛阳、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商丘这一黄河沿线的横轴上东西移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四大古都郑州、西安、洛阳、开封,河南就有其三。在河洛地带,政治文明、宗法观念、礼乐制度、儒道思想交相辉映,奠定了文明古国的大国风范。

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连续性。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是唯一一个不曾中断的文明。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陪同前来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夫妇在故宫参观时介绍:“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或者更早。中国的文化是没有断流传承下来的。”河洛文化就在数千年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一是祖先崇拜形成民族精神信仰。中华民族在河洛地带形成了尊祖敬宗、家国同构的优良传统,发迹于中原的炎黄二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基础。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向往的文化盛典。

二是殷墟甲骨文彰显民族文化基因。发现于河南安阳的殷墟甲骨文,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虽然字形历代多有变化,但是构字的核心元素一脉相承,是维系中华文明从未断绝的重要因素。汉字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基因,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

三是儒道互补铸就民族思想灵魂。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原典文化的主要流派,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统治中国数千年之久。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阳儒阴道,外儒内道,儒道互补,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家学说可以追溯到西周时的周公旦,他在洛阳制礼作乐,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后来孔子予以继承、发展,成为儒家学说集大成者。孔子是鲁国人,但他的祖籍在河南夏邑,孔子周游列国14年,主要活动在河南的卫(今濮阳)、陈(今淮阳)、宋(今商丘)、郑(今新郑)、蔡(今上蔡)等地。他还曾到洛阳问礼于老子。儒家派生出来了两个重要学派:汉学和理学,汉学的代表人物贾逵、马融、许慎、郑康成等主要活动于洛阳。理学的早期代表人物程颐、程颢就是洛阳伊川人。所以,儒家与河洛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而道家的鼻祖老子是河南鹿邑人,他在灵宝函谷关写成《道德经》,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

河洛文化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关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在2011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与经济实力极不匹配的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需要我们大力传播河洛文化,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全景呈现。

物质文化丰富多彩,彰显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河洛地区居于天下之中,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中有3000多年居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的政治安危左右天下兴亡,经济起伏决定国家强弱,文化盛衰关乎民族荣辱。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展现了河洛地区从距今10000年到距今4000年先民创造的丰厚的物质文明,写实了中国10000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夏、商、周三代文明,甲骨卜辞、青铜重器、玉质礼器,以及星罗棋布的古城址等,呈现了早期国家生产创造,奠定了中国的立国规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四大古都,横亘东西,挖掘出高度发达的古代城市文明;登封中岳庙、济源王屋山、洛阳白马寺和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是中国道教、佛教文化圣地,延续着中华文化的根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是世界科技史上的瑰宝,贡献了多少中国智慧;王亥服牛、子产质誓、范蠡散财、端木遗风,遗迹犹在,铸就了多少商业文明;楚王问鼎、陈桥兵变、潘安风流、诗圣沉郁,名胜尚存,传颂着多少中国故事。

思想文化博大精深,传播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老子的《道德经》具有跨越国界、跨时代、跨文化的重要价值,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喜爱。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黑格尔、叔本华、海德格尔,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等,都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并对老子思想有极高的评价。老子《道德经》的发行量在西方仅次于《圣经》。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战争风险、种族冲突此起彼伏,人类社会面临着巨大风险和考验。要解决如此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应该从老子《道德经》中汲取智慧,消弭分歧,解决纷争,以求得世界的和谐与安宁。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针对世界如何面向未来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斯·阿尔文博士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一结论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共鸣。此外,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韩非的法治思想、庄子的“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理念、列子“冲虚自然”的境界等等,都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展示、传承、传播。

“二黄文化”源远流长,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图腾。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其开端便起自黄帝,所以庄子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对文明起源与传说人物作了科学的结合,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黄帝正是在黄河冲积沉淀而形成的中原地带,带领中华先民,凭借着黄河母亲的滋养浇灌,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培育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说明黄帝之名正是来源于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黄土。源源不断的黄河、绵绵不尽的黄土、巍巍不动的黄帝、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要素,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黄河和黄帝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尊崇的自然神和祖先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正是基于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所生发的农耕文明,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下为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成果。

神话传说异彩纷呈,蕴含中华民族精神密码。主动作为、不屈抗争、奋斗牺牲、无私奉献等,这些闪光的字眼早就记述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在西方神话里,人是上帝造的;而在中国神话里,女娲“抟土造人”。在西方神话里,火是上帝的赐予,是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的;而在中国神话里,火是燧人氏通过钻木取火得到的。在西方神话里,他们靠神明赐予的“诺亚方舟”,逃脱洪水之灾;而在中国神话里,鲧和大禹前仆后继,父死子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屈不挠地与洪水抗争,最终导河入海,救民于水火,这就是“大禹治水”。在中国的神话里,还有盘古开天辟地,伏羲“作网罟”教民渔猎,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垂衣裳,立宫宅”,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以及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无不彰显着一种主动作为、人定胜天、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斗争精神。这精神,从远古传承至今,内化深植于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成就了5000多年从未断绝的中华文明。

精神文化薪火相传,光大中华民族优良品质。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农耕文化,传颂着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固化了安土重迁、敬天法祖、家国同构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范式,造就了儒道互补的中华文脉,生成了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形成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涵养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方面的中华人文精神。这里历代政治纷争、兵燹人祸不断,水旱天灾不绝,磨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在河洛地区形成了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南水北调精神等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传播、去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