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普通孩子

2024-09-27 00:00:00连岳
北方人 2024年9期

昨天有位父亲留言,讲到了他初一的女儿。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好父亲,孩子是个好孩子,他们互相陪伴着努力成长。但是这位父亲有句话说得不对,而且是观念性的不对,对孩子的成长将是障碍。这种观念很多人也有。他说道:“我对女儿的成绩很满意。女儿是个平庸的孩子,不具备研究高深知识的能力,但不意味着就不能精彩地过自己的人生。”

这里所说的“平庸”,就是统计学上所谓的普通、大多数,不是特别聪明,也不是特别笨。虽说是同一个意思,但“平庸”听起来就有轻微的贬义,“普通”就是极其中性的词。我们平时说话时,对词语的选择也是学问,可以不停精进。表达同一个意思,有的父母非扎孩子一刀不可,有的则能春风化雨。

用“普通”置换“平庸”,将上面那位父亲的话变成“女儿是个普通的孩子,不具备研究高深知识的能力”,用词没问题了,但观念仍然是错的。

我向读者推荐过蒂莫西·高尔斯的《数学》一书。该书最后一部分内容讲到了求学的系统性,讲到了为何很少看到杰出的女性数学家。这让我想到学生时代父母、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女孩子一直到初中都可以领先,可是到高中学数理化时智力就跟不上了”。作为一个男孩子,听了这话暗爽,以为自己到了高中时数理化就可以开挂,然而并没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并没有让人产生额外的能力,但是相信它的女孩放弃了学习,高中的数理化可能就真的不行了,错误的观念在破坏性上却有足够的威力。

让蒂莫西·高尔斯来解释这件事,他会说,那是因为数学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自洽体系,环环相扣,某个概念、某个定理理解不好,后面的课程就更难理解。它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个零件不转,整台机器便不工作。女孩在高中数理化学习上遇上障碍,是因为这些课程难度陡然增加,理解不了的概念经常出现,逻辑缺失频频产生,一泄气,就再也追不上了。这与性别没有关系,与专注度和韧性有关系。不惧思考之苦,把概念一个个吃透,逻辑捋顺,高中数理化好的女生一点不比男生少。

在数学专业上,蒂莫西·高尔斯认为,由于女性被家庭、生育打断研究的可能性大,而她们一旦中断专业研究,重新恢复的难度非常大,近乎不可能。在数学这个高深的领域,最聪明者并不是最后的领先者,持续聚焦自己时间与精力的最坚忍者更接近成功。其他学问也是如此。

起点普通,未来也是无限的。聪明是正在进行时,它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比如一颗健康的大脑(这个普通孩子有),然后就是后天的学习过程。

女孩子不行,普通孩子不行,童年受过创伤的不行,人过了×岁智力就不行,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太多有限的、静止的观念充斥我们的话语与观念体系,如果不加甄别地接受,我们就会陷入人生的悲观主义论调,很容易找到借口放弃,不仅学不好数学,研究不了高深学问,也过不好这一生。这又进一步验证了种种“不行理论”,然后把它们当成真理灌输给孩子,一代代祸害下去。

教育需要教育者的持续自我教育。你是陪伴了孩子,自己也挺感动,可是如果你的陪伴是机械的、被动的,你一年读不了几页书,你玩着手机,脑子发木,孩子有疑问,你只会不耐烦地抱怨与责骂,那么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方法论,你都给不了孩子帮助,甚至还用“你这不行,你那不行”之类的话限制了他,这种低劣的陪伴是没有价值的。

你想教育好孩子,想得到他人尊重,都需要输出价值,要让别人因你而更好。核心方法就是你要好好生活,好好持续自我教育。这样,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在孩子快要熄火时,你才有可能和他共渡难关,呵护他心中的火苗。你不是那个率先叹气绝望的人,而是给他更多可能性的人。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和连岳一起成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