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着世界上最系统、最复杂、最严密的卫生习惯——这么说大家听着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印度的环境是比较脏,但印度人爱干净。印度的大街上之所以那么脏,就是因为印度人要保持家里干净——大便这么脏的东西怎么可以拉在家里,拉外面去——于是就有了露天大小便的习俗。
在过去,传统的印度教婆罗门祭司是不肯出远门的,比较极端的人甚至不吃自己家之外的任何食物。现在很多人因为印度太脏而不愿去,可当年那些婆罗门祭司却觉得印度之外的地方才是脏的,到了那些地方,自己就会被污染。婆罗门祭司作为“洁净”的标杆,是侍奉神的阶层,更需要保持自己的绝对“洁净”,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规矩和禁忌。
按照我们的认识,脏可以清洗,哪怕掉进粪坑里,也总有办法洗干净,而印度教认为的“不洁”很多是精神层面的:
有些“不洁”具有时效性,造成的污染是暂时的,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化解:比如用水清洗——恒河水被认为是洁净力最强的水;比如剃除毛发——在印度,如果有重要的家庭成员离世,最亲近的人会剃光头,因为死亡是一种不洁;比如涂抹牛的“五产”——牛奶、酥油、黄油、牛粪、牛尿,也能够对污染进行净化。
而有些“不洁”却是永久的,那些永久性的“不洁”不但无法通过物理方式清洗,甚至无法通过物理方式隔绝。印度教教徒对这种“不洁”有一种精神上的膈应,困扰印度已久的厕所问题根源便在于此。印度人无法忍受把厕所这么脏的东西和他们的神龛放在同一个屋檐下,所以很多地方就算修厕所也常常会独立修在房屋外面。
我们租的房子有两个卫生间。有户与我们户型一致的印度教邻居从来不使用厨房边上的那间卫生间,他们觉得在那里大小便会污染厨房,因为这个卫生间跟厨房共用一堵墙。
如果你看过《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应该对里面的一段情节有印象:爸爸要给女儿做鸡肉吃,妈妈顿时惊慌失措,赶紧定下规矩——不能在厨房里做,而且要使用另外的锅。其实这就是印度人“洁癖”的一种体现,一种对肉食“污染”厨房的恐慌。
印度传统观念中的“洁净观”源自南亚的环境。比如,为什么印度教会认为肉食肮脏?因为这边天气炎热,肉食极易腐败变质;同时印度内陆古时缺盐,没有发展出腌制的技能。又如,为什么印度的种姓制度里会有“不可接触者”?除了保持征服者雅利安血统的纯正性之外,这其实还是一种原始朴素的隔离措施。就拿印度最低种姓从事的工种来说,往往是容易接触病原的高危职业。因此,印度教在饮食卫生、生活卫生各方面——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洗什么、怎么洗、什么时候洗,什么干净、什么污秽,要怎么保持干净,要怎么去除污秽,都有着巨细靡遗的一大堆繁文缛节。
(摘自贵州人民出版社《在印度看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