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商之道的地域学脉探究

2024-09-27 00:00:00叶坦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河北地域历史上很早就开始有商贸活动,并且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商品经济的持续拓展促进了商路形成和商帮兴起。“张库帮”“老呔帮”和“冀中帮”等商帮的形成发展,逐步积淀而成地域经济文化特色鲜明的“冀商”经营之道。这既是长期商贸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提炼,也是燕赵商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地域文化与思想学脉濡染滋养、潜移默化的结果。从事商贸活动的是人,人的行为受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想文化、道德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然而,迄今的研究大多重在商贸经营本身,而少有从商业文明与地域学脉视域的进一步深入探究。本文试图发掘、梳理北方实学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颜李学派的学说主张,及其涵蕴积淀于冀商经营之道中的典型事例,探索冀商研究的深化和创新,也希图为商帮研究提供一个新视域。

关键词:冀商;商业文明;地域文化;非正式制度;颜李学派

中图分类号:F729;K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4)05-0088-11

商帮研究是一个持续的科研热点,并且涉及到多个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界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冀商的各种研究也有不少成果,但还有较大的深化空间。如今,国家提倡“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航导向,这些都为冀商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特殊需求。可以说,冀商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将越来越显现,其关键就是相关研究的深化和学理化。这也是赓续中华商业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体现“第二个结合”的典型案例。

一、燕赵商源、地域产业与商贸繁荣

有关中华商业文明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华夏商祖”王亥发明了牛车,他驾着牛车到部落间去交易。清人郝懿行《竹书纪年校正》第三卷,“夏纪二”记述,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1]不过,《史记·殷本纪》等无此人名,而国学大家王国维在著名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提出“而王亥之名,竟于卜辞见之,其事虽未必尽然,而其人则确非虚构” 。[2]王亥所到的有易部落大致在今河北易水流域,说明这里是华夏最早出现商业活动的地方之一。

此后数千年中,河北商业活动繁盛兴旺,史书记载中不乏这里的名商巨贾。如管仲和范蠡都曾在蠡县一带贩运皮毛;经商起家的吕不韦,在邯郸囤积居奇并结识秦子楚,助其登上王位,即庄襄王,吕氏继而官拜秦相。邯郸早在战国时期冶铁业就很兴盛,史书记载卓氏是这里的冶铁世家,卓文君之父卓王孙经营有方成为大富豪;而另一位冶铁大王郭纵“与王者埒富”。盐作为生活必需品在河北也有出产,春秋战国时沧州沿海“煮东海为盐”,尽得鱼盐之利。这些都记入太史公《史记·货殖列传》,从而具有可信度。

先秦、汉唐、宋元以降,河北商贸发达市场繁荣,生产规模相当可观。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定州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3]在产业规模以外,生产技术也是重要指标,如定州缂丝①与蜀锦、苏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工艺名品;众所周知,宋代定窑的白瓷工艺相当精湛,至今是为世界珍品……相当可观的生产规模和高超的工艺技术,特别是产业发达历史悠久,早于其他地区甚至早于世界,为河北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贸活动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据报道,1973年在河北石家庄藁城台西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七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铁器铁刃铜钺、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世界上最早的酒曲实物、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和世界上最早的中医药实物。[4]从这些出土实物中不难看出,古代的燕赵大地,产业品种丰富,生产技术水平很高。

有必要指出,一般认为我国丝织业以南方为盛,其实河北的博、深、冀、定、幽等州都有丝织业,并具有很高的发展水平。众所周知,唐代赋税行租庸调制,所谓“调”是随乡土所产缴纳,其中绫、绢、絁、锦、布等品种,河北在全国的占比是相当可观的。以定州为例,这里处于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的衔接地带,前述缂丝在此地发展较早,主要供皇家御用,工艺技术要求相当高。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到两宋之交,随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缂丝也由定州播迁到苏、杭一带,形成全国两大中心,故称“北有定州,南有松江”。另外,据说契丹人也以河北绢为最上等,“澶渊之盟”后,辽国迫使北宋纳绢,说是专门提出只要河北绢而不要江浙绢。之所以论及丝绸、绢帛等织物,其意义还不仅仅在于产品、工艺,一般说来这些织物以及瓷器、茶叶等,都是中国古代走向世界最重要的商品,这些商品在河北yi19sukv3loSZ4ryWtaR/Q==均有出产,也是燕赵商源的丰厚基础。

除了盛产各种高质量产品之外,河北商品经济发达与其具有“南下北上”“东出西联”的地利之便分不开,尤其是在交通不太发达的传统时代,地利在商贸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为河北商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便利。此外,这里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以外,满、回、蒙、朝鲜等许多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民族交往与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商贸易。河北的商贸发展还不断向境外延伸,这与政府的边贸政策、对外关系密切相关。大凡开放的时期,国际通商贸易就发展,需求就扩大,促进了河北地域的商业、金融、市场、都市等等的发展。例如张家口的国际性金融、商贸曾经都相当兴盛,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河北的产业发达商品繁盛,商贸振兴交易活跃,形成重要的商品集散市场,促进了商道形成和商帮兴起,勾勒出燕赵大地波澜壮阔的商品经济发展图景。

就商道而言,除了区域性商贸市场及其相应的通道外,大规模的跨境商路主要有二,一是冀北重要商路张库大道,由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经恰克图至俄罗斯以及欧洲。二是冀东、东北商路,由唐山、承德、秦皇岛等地至东北,连接俄罗斯,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工商业的现代化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商道既是商贸交易的脉管,也是文明传播和交流融合的通道。商帮的兴起同样是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冀商”是河北商人的统称,具体分为许多分支,影响较大的有“张库帮”“老呔帮”和“冀中帮”等。商帮的形成发展,逐步积淀而成地域经济文化特色鲜明的冀商经营之道。有关商帮及其经营之道的研究,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经营史、金融史、商业史以及社会、文化等其他学科领域均受到重视。正由于商帮突出的地缘性、文化性等乡土亲缘特征,决定了商帮与经济社会、地缘文化等密不可分,跨学科研究成为必要方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各种研究相当丰硕,如总结提炼出影响较大的“中国十大商帮”等。有关徽商、晋商、粤商、浙商等商帮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于冀商的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商品经济的发展、重要商道的形成、大商帮的兴起、工商城镇的出现等,曾被视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尽管“萌芽”的提法现在不大用了,但商帮所汇聚的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若干转型特征与要素,如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却是不容忽视的史实,值得深入研究。更为重要的是,源于地域文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的思想主张,无疑是以地缘为纽带联接起来的商帮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习俗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深层积淀,也是商帮经营之道所呈现的特色、偏好、谋略、规矩、精神等的重要渊源。

二、冀商之道、“非正式制度”与地域学脉

就商帮的经营特点来看,尽管各地商帮都有一些共性特点,但与徽商、晋商、粤商、浙商等商帮有所不同的是,冀商兴起很难依靠政治的荫庇,经济实力也很难与其他大商帮比肩。尤其是冀商的崛起大多是在与其他商帮并存交织的夹缝中求生存,或在当地错综复杂的艰难环境下谋发展,逐渐由弱到强,独树一帜。这当中,冀商的实干兴业、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以及其所特有的一些经营之道发挥作用,这既是长期商贸实践摸索提炼的结果,也是燕赵文化、乡土习俗常年耳濡目染的熏陶所致,更深层的则是与燕赵大地几百年来盛行的北方实学的代表——颜李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传播、教育、影响的潜移默化分不开。商帮研究的深化,进行地域学脉探究是一个新视野。

论及思想文化对经济以及交易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当是制度变迁理论,其在诠释社会变迁、经济转型、交易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新制度学派提出在正式制度以外,不容忽视“非正式制度”(Informal Institution),也称“非正式约束”或“非正式规则”等。主要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形成的、并得到社会认可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等。作为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域性特征,“非正式制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对地域内经济主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概念强调除了明确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之外,社会文化、习俗观念等对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需要重视,这些因素在塑造个人和组织的经济行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阐释制度变迁理论,强调文化对于经济的重要作用,曾激发“改革开放”后中国学界多学科学者研究探索的持续热情。

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诺斯(Douglass C.North,1920—2015)明确指出:“无论是在家庭,在外部社会关系中,还是在商业活动中,控制结构差不多主要是由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习俗来确定的。”他强调,“非正规制约本身也是重要的(它们不仅仅是对正规规则的补充)”。这些制约“来源于社会所流传下来的信息以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部分遗产”,他着重指出文化对于非正式制度的关键性意义,并把文化定义为“一代代的遗承,或者通过知识、价值和其他要素的教诲与模仿来影响行为。”他还列举了许多例子来佐证其理论建构。接下来,他还专门谈到“非正规约束更能解决协作中大量交易费用问题”,并且诠释“交易费用事实上反映了各种非正规约束来源的组合”,提出“交易费用框架同样能用于揭示非正规约束”。[5]这些理论方法对于深化商帮研究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制度变迁理论提示我们深入到“非正式制度”的深层积淀即思想文化层面,故而探寻冀商的经营之道与北方实学代表颜李学派的地域学脉关联是一条重要路径。所谓“实学”,基本概念即以明体达用、实事求是、经世济用为宗旨,成为中国思想向近代转型的桥梁。若将观察视域再放长远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实学传统源远流长,常被引用的儒家经典《论语·述而》,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育思想强调敏而好学,勤奋努力;身体力行,注重实践;为人以忠,恪尽职守;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这些都蕴含“重实”的思想内涵。经过漫长的发展演进,到明末清初实学成为思想变革运动和时代主流思潮。从明代的王廷相、王艮、李贽、徐光启等,到明清之际南方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北方的颜元、李塨、王源等,都是明清实学思想家的代表。浙东学派、泰州学派、颜李学派等,则都是影响很大的实学流派,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为共识。

颜李学派首倡于颜元,大成于李塨,继而王源又有发展,该学派还有许多有建树的思想家。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今河北)博野人。李塨(1659—1733),字刚主,号恕谷,直隶(今河北)蠡县人。王源(1648—1710),字昆绳,号或庵,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颜李学派的形成有其地域特色与学脉传承基础,更是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的产物。颜李学派主要代表性著作,有颜元《四存编》《朱子语类评》《四书正误》《习斋记余》等,李塨《论语传注》《平书订》《恕谷后集》等,王源《居业堂文集》《平书》等,后人多有整理编纂,这些都为学习研究提供了便利。

概括而言,河北地域的思想文化中较早就有“重实”的传统。例如,班固《汉书》的《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6]一般认为,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最早出处。“重实”也成为鲜明的地域学风,如北学代表人物、直隶保定府容城大儒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晚年曾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其影响甚大著述颇丰,著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四书近指》《畿辅人物考》等。孙奇逢明确提出“躬行践履”“经世载物”等“重实”主张,反对空谈性理,他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钱钟书在《谈艺录》“论方苞”中指出:“孙奇逢的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他的讲学宗旨比较突出,主张身体力行;二是他的义侠之迹,在明末乱世,他能够率领几百家据守险要,保全乡里;三是他的门墙广大,教育了很多人才。”[7]方苞为孙奇逢作传,却不提这些特点,而这些特点不仅为北方实学继承发展,而且在冀商的经营之道中也有所体现。

作为清初北方实学的典型代表,颜李学派正是继承和光大河北地域“重实”传统的典范。这一学派对河北以及其他地区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都很大,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中国教育史上都有其重要地位,成为燕赵大地影响深远的思想学脉。来看一个例子。传统时代的文士儒者能够“从祀孔庙”是至高殊荣,也是得到承认和重视的重要标志。《左传·成公十三年》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国家大事的这个“祀”,尽管内容广泛,但也包括“从祀孔庙”。总体来看,河北地区历朝历代从祀孔庙的儒者不算很多,但道光七年(1827)孙奇逢得以“从祀文庙西庑,在明臣吕坤之次,以崇实行而阐真修。” [8]而颜李学派的颜元、李塨师徒得以一同从祀孔庙,他们也是迄今最后两位从祀孔庙的儒者。民国八年(1919),大总统徐世昌下令: “先儒颜元、李塨,清初耆硕,生平著书立说,本原仁孝,归功实用,深得孔子垂教之旨。曩当制礼之初,曾有从祀之议,频岁泯棼,因仍未举。兹据内务部以颜、李两儒,有功圣学,呈请从祀两庑,位汤斌、顾炎武之次。” [9]上述情况,还能够从现今孔庙正式公布的历朝历代从祀孔庙的人物中得到验证。②通过河北从祀孔庙的文士儒者,也能够追寻他们的思想主张和学术风格,考察地域学脉的重要特色。

颜李学派几百年来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很大影响,许多著名思想家都有评介,梁启超、刘师培、胡适、钱穆、陈登元以及冯友兰、侯外庐、蔡尚思等人都曾予以肯定和赞誉,足见其学术地位之高。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辟专章研究评述颜李学派,称之为“实践实用主义”,说“有清一代学术,初期为程朱陆王之争,次期为汉宋之争,末期为新旧之争。其间有人焉举朱陆汉宋诸派所凭借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对于二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其所树的旗号曰‘复古’,而其精神纯为‘现代’的。其人为谁?曰颜习斋及其门人李恕谷。”[10]对颜李学派评价很高,并阐明其思想的转型性质。而钱穆高度评价颜元的批判精神,“一旦翻然悔悟,乃并宋明相传六百年理学,一壁推翻,其气魄之深沉,识解之毅决,盖有非南方学者如梨洲、船山、亭林诸人所及者。”[11]这是相当高的赞誉。颜李学派的影响也随着时代变迁而起伏跌宕,既有其学说自身的原因,更是受到新的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然而,直至“五四”前后,还有人试图推行颜李之学来转变惰弱民风,以振兴国运。最典型的如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积极复兴颜李之学,倡组四存学会,建立四存中学,编辑《四存月刊》,征集颜李遗著,包括前述将颜李从祀孔庙等,一时间颜李之学风靡南北,实质是徐世昌想借颜李学派的影响来维系统治秩序。

颜李学派对于冀商的谋生经营和发展壮大是强大的地缘助力。基于中国经济史、特别是中国经济思想史视域,着重要关注的是,颜李学派的兴盛与明末清初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繁荣、新兴的工商业蓬勃兴旺、市民阶层逐步形成以及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孕育滋长分不开。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利于促进商帮的形成,冀商就是在长期探索中不畏艰辛努力前行,不断拓展壮大、逐步形成有影响的商帮。应当看到,河北的“重实”学风也有一些地域因素,地处东西南北交融之地,便于文化传播、资讯交流、实业振兴、商贸发展,形成致“实”、致“用”、致“习行”、致“功利”的实学思想特色。颜李学派的鲜明思想标识就是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强调“事功”,谋求“富国强兵”。其思想主张的要旨,就是天下的富、强、安。颜元提出,“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12]李塨进一步发展了颜元的观点,批判理学空疏无用,“不唯圣道之礼乐兵农不务,即当世刑名钱谷,懵然罔识。” [13]他对“习行六艺”提出新见,结合西学传入,提出“而可参以近日西洋诸法者也”。[14]

颜李学派在经济思想特别是商品经济观方面颇具特色,这与他们力主“习性经济”之学分不开。不仅颜元、李塨都主张发展商品经济,肯定工商业及其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而且到王源更是全面、系统。他五十岁前后写出《平书》十篇,包括分民、分土、制田、财用等。在《居业堂文集》卷十二《平书序》中,王源道出他写“平书”就是“平天下之书”,其目的就是要使“国日富”。这使人联想到亚当·斯密撰《国富论》,的确也有两者的比较研究。[15-16]《平书》成书之后送李塨商订,李将意见附于各篇之后,是为《平书订》,其中阐发颜李学派若干经济主张。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主张与浙东“事功学派”的思想论点有不少相似或相近之处,但也有各自特色。中国南北两方最具代表性的实学学派,其思想主张都与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也是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突出体现。进而言之,这样的学术潮流还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至少在东亚地区,例如日本江户时代的“町人哲学”石门心学也能够看到。石门心学在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也提出许多代表商人利益和市民阶级的思想观点,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思想方面的许多论点和主张,对于促进日本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转型起到重要作用。所谓“町人”主要是工商业者,石门心学就是他们的思想代表,也被称为“实学”学派。本人倡导开展东亚经济思想比较研究,曾对中日两国商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在国内国际产生一定的学术反响。[17-19]

三、颜李学派的学说主张与冀商的经营之道作为燕赵大地上影响最大的实学学派,颜李学派的若干思想主张在乡土地缘为纽带的冀商经营之道的实践中有着直接、间接、显著、隐微等各种不同的体现,有的比较突出,有的不太明显。我们知道,尽管学说主张与商贸实践并非影之随行般对应,但商贸是人的经营活动,而人是受思想文化影响和“非正式制度”制约的,冀商的经营之道蕴涵乡土习俗、地域文化、思想伦理等要素,而地域学脉的颜李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非正式制度”的深层积淀。以下分八个方面分别考察。

(一)不畏艰辛、以勤兴商

颜李学派力主务实、习行、实干,颜元专门针对商人的社会功能,提出“如彼商贾,能勤交易,计折阅,而无欺诈,斯不负天之生商矣。” [20]他不仅肯定经商的合理性,而且用一个“勤”字道出了冀商的艰辛!李塨的商品经济思想算不得激进,他主张“尽可以粟布货物相易”,而针对王源提出的“货财率出于商贾”,要求“尽除今日之弊,则上下交利,而商民俱便矣”也是赞同的。他同样反对官府征商太苛,提出“至于商税加而又加,无锱铢遗利,至有称贷完课者,而商亦病矣。”[21]他们肯定商贸经营,反对商税过重的思想主张,对于不畏艰辛、以勤兴商的冀商崛起是很大的勉励,这可以从脚踏实地、不断前行的“张库帮”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马克思写作、恩格斯完成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稿中,经典作家论及“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 1792年开始的”,还进一步论证了茶叶陆路运输的艰辛——中国内地的茶叶运到通县后,“从那里茶叶继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边上的张家口(或口外)”,“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 282俄里到达恰克图。茶叶从福建省运抵恰克图,根据不同情况需要2—3个月之久。”这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是何等的艰辛!不过,茶叶贸易的利润还是不错的,“一斤最便宜的茶叶(第三季茶)在中国产茶的省份值5便士,运到恰克图的时候值11便士,运到莫斯科的时候值26便士。”[22]这里描述的就是张库大道!在张库大道上资本实力最雄厚、最活跃的其实是晋商,此外还有旗人组成的“京帮”等。冀商则有束鹿、深州、饶阳、南宫等“直隶帮”,以及蔚县、阳原、怀安、涿鹿小本经营的“本地帮”。

据2021年11月11日《河北日报》特别策划的“大河之北”报道,不少外商也汇聚到张家口。清末民初张家口外国商行达四十多家,如英国“德隆”“仁记”“平和”,德国“礼和”“地亚士”,美国“茂盛”“德泰”,日本“三井”“三菱”,还有法、俄、荷兰等国的商行。冀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求生存,但他们坚持下来并发展壮大。清初张家口商户约80家,道光年间(1821—1850)有260家,同治年间(1862—1875)发展到1 027家,到民国初年达到鼎盛时期有1 500多家,经商人数达3.5万人,占当时张家口总人口约一半,最高年贸易额达1.5亿两白银。[23]

张库大道的商帮构成复杂,贩运的商品也很丰富,从内地运来绸缎、茶叶、瓷器、米面、马鞍、铜铁器具等,到蒙古草原交换回马、牛、驼、羊、皮张和贵重药材鹿茸、麝香等;用茶叶、生烟等从俄国商人那里换回羽纱、毛毡、天鹅绒等。到1903年7月,中东铁路通车运营,机械化动力的铁路运输成为商贸的主要方式,取代了依靠骆驼、牛马的传统运输方式。1929年国民政府与当时的苏联断交,张库大道百余年的商业繁荣也骤然终止,但“张库帮”的奋斗精神流传至今。

(二)义利并重、诚信无欺

颜李学派在中国思想史和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改写传统义利观。颜元明确肯定谋利的正当性,他说:“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后儒乃云‘正其谊,不谋其利’过矣!”,“予尝矫其偏,改云‘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24]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被视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经典表述,颜元公然批评此言“过矣”,颇具批判精神。颜李学派主张“以义取利”“义利并重”,将义利统一起来并非对立,并公开径改大儒的名言,肯定“谋利”与遵守“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这就从基本逻辑上改变了传统道德伦理“教条”,在中国思想史和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们肯定谋利的正当性,却并非主张唯利是图、不择手段,颜李学派不仅要求“义利并重”,还力主求实诚信,反对虚言欺诈。前述颜元要求经商之人应该“无欺诈”,李塨、王源等也都阐述诚正笃实、诚信无欺的重要性。可以看到,这样的思想主张几百年来在各地冀商中得到较为普遍的遵从和恪守。

冀商被称为“直隶棒棒”,这是形容河北人性格直爽,顺理直言,反映了燕赵文化慷慨悲歌、行侠仗义的鲜明特征。因此,冀商的义字当先、以义取利,与其他商帮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个“义”不仅成为经营谋利应当遵循的伦理核心,而且是地域文化、性格特征的具体体现。各地商帮或许都强调义利并重、诚信无欺,但深层的内涵还是有些区别的。冀商的“义”,还包含行侠仗义之“义”的成分,这方面例子很多,如呔商秉承河北人“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风格,讲求“和为贵、信为本、重商机、任贤能、严管理”等经营之道。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资金、官脉等没有太大优势的冀商,得以生存发展,不仅要非常勤劳实干,更要以义取利、诚信无欺,这并非仅仅具有道德伦理意义,更是降低交易成本、获取商业利润的价值取向,而且经商诚信本身就是以义取利、义利并重的体现。众所周知,诚信能够获取和增强信任,而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对此进行过深刻理论阐释的美籍日裔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在海内外影响都很大。他提出信任的意义不仅在于社会道德,而且有利于创造经济繁荣。[25] 可以说,这也能够作为研究商帮的学理方法借鉴。

(三)在商言商、恪守本职

颜李学派的学术思想非常重视社会各行业的人包括商人都要“守其业”,颜元说,“士农工商罔敢愆于职中、逸于职外者,惟吾上是神是严也。”[26]即强调应当严格履行行业职分。王源著《平书》首篇专设“分民”,即社会行业的划分。他将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重新划分为“士、农、军、商、工”,这是他认为的“良民”。并且认为各行业可以自由择业和流动,如“有资愿为商、有艺愿为工者听。”然而,李塨却不是这样。他订正《平书》“分民”的主要观点,依然坚持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论”,说是“古称四民……军即在农内,无所谓五民也”。 还专门强调“古四民,工居三,商末之”,其理由就是强调“工”是生产和创造财富的,而“商”在他看来“则无能为天地生财,但转移耳,其功固不上于工矣。”他甚至认为“先王抑之处末,甚有见也”,并断然批判王源的主张,“今分民而列商于工上,不可。” [27]从中可见颜李学派的思想主张也是有分歧的,如前所述,李塨在商品经济观方面还是比较保守的。王源则不同,他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反应敏锐,尤其是对于“商”的社会功能和经济作用认识深刻。他并非仅仅增加了“军”一类行业,更值得注意的是将“商”置于“工”之前!这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也是非常独到的社会行业划分主张,是商品经济发展在实学思想家思想中的直接呈现,流通被认为比生产更受重视。王源《平书》中还有著名的论点,并被不断转刊引用,这就是改变“本末”对立的基本逻辑、主张协调均衡的名言——“然本宜重,末亦不可轻。假令天下有农而无商,尚可以为国乎?”[28]1158 这就不是“重甲”必“抑乙”的简单逻辑了。

颜李学派强调“天之生商”,肯定商人的社会职能,要求恪守行业职分,这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在论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时,反复强调的“天职观念”相似。韦伯认为欧洲建立在新教“天职观念”基础上的合理性经济行为,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大量积累,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加尔文教徒的天职观念还造就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使物质与精神高度结合,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2024年是韦伯诞辰160周年,也是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问世120周年,其着力凸显的是新教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独特历史贡献。[29]韦伯在其《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则强调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0]中国学者对于这些论点并不陌生,也予以了这些论点不少的质疑,尤其是在东亚经济迅猛腾飞之后。但韦伯强调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恪尽职守对于资本主义产生的意义等,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包括对于商帮的研究。

在商言商、恪守商人本分为什么对于冀商非常重要?总体说来,冀商的特点是既无红顶商人,亦无皇商巨贾,与更多依靠官府发迹的其他一些商帮不同,冀商的形成过程更具努力实干气息和草根奋斗精神。在冀商崛起的过程中,他们代表着一种根植于民间的商业力量,始终充满来自最基层的商人的商业智慧,他们赖以立身的就是职业精神。纵观一部冀商发展史,可以看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靠白手起家、不畏艰辛,大多不依权贵致富,不以财富谋仕途。他们在商言商,恪守本职,专心务本业,是为商人本色。进而言之,大凡有成就的冀商,都能够认识到商道乃人道,做人之道,本也;经商之道,术也。换言之,颜李学派提出的商人职业是“天之生”、力主商人要“守其业”,笃正敬诚、恪守本职的思想,为冀商的发展阐释了充分的合理性和生存之道。几百年来,在各地冀商中都不乏传承与坚守的体现,这也是促进商品经济市场发展的正途,而官商勾结必然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四)审时度势、把握商机

冀商的发展多是“夹缝中求生存”的结果,从而审时度势、把握商机尤为重要。颜元主张以“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这对于“闯关东”开拓冒险以求生存的冀商也是精神勉励。他指出“农成佳禾,商聚财货,都须一段识见、一段包涵、一段勇气方做得去。”[31]经商是需要有眼光、有见识、有智慧的,还要有肚量、有勇气,要审时度势才能聚财。李塨虽然商品经济观比较保守,但他对于能够成功所需要的内功外技却相当精到,如他说要有“掌内能运天下,胸中能包天下,肩上能担天下”的气概和肚量,而具体操作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譬如逐鹿,或踦其角,或踣其足,乃可仆之”。[32]如此等等,对于冀商的生存发展都是地域文化的强大助力。

可以说,冀商的崛起首要前提就在于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大势,抓住发展的重要机遇。各地的冀商基本上都非常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商机,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比较典型的,如乾隆末年就到东北、号称“京东第一家”的刘新亭,其眼光敏锐善于发现商机。当他得知东北招垦开荒,但民众生产生活物质不足时,就毫不犹豫多方收购大量的农具、土布和棉花等运去,再运回东北的关东烟等出售获利,为刘家的后续发展和兴隆奠定了基础。同样,对于东北开发的历史机遇,此后的“老呔帮”和“武安商帮”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商机,果断决策,毅然前行。“闯关东”就是指关内向东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潮。有清一代,对于统治者“龙兴之地”的“垦”与“禁”,因灾荒、争端等而时有改变。咸丰十年(1860),中俄《北京条约》签署,东北大片领土被俄国强占边疆危机,此年清廷局部开禁放垦。1877—1878年,中原地区爆发“丁戊奇荒”,大批流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一些人闯关东求生。关内大移民无疑是重大商机,当时乐亭人审时度势果断出关,先后外出经商者近十万之众。他们实干苦干,开发东北,随着1894年京沈铁路的开通,冀东与东北之间的交通更为便利,带给乐亭商人更大的发展商机。到1897年东北地区全部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更大量的人口涌向东北。乐亭商人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不断扩大加速发展,在东北地区发展到“无商不乐亭”的程度。再如,经营北京琉璃厂的文商原来多为江西人,而太平天国的战火使江西到北方的交通受到影响,而带给具有地利之便的冀商难得的发展机遇。冀商到琉璃厂开始多是先在别人的店铺里打工学习,在有准备、有积累的前提下,一旦有了发展的商机就能够及时抓住,毫不犹豫趁势而起,终于成为经营琉璃厂的主导商帮,这也是冀商审时度势、把握商机的成功范例。

(五)顺势而为、革故鼎新

颜李学派的顺势而为、革故鼎新色彩鲜明,尤其是在经济领域提出不少与时俱进的新见,其所要顺的这个“势”,就是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势;其所要“革”的“故”,就是限制商业发展的旧制。例如,王源主张设立管理商业的“大司均”,居六卿之位。他提出“置大司均以备六卿。货财者,与食并重者也,乌可置之六卿之外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时代要求,为此后清廷设立商部作准备。王源还坚持商人与士大夫没有身份地位的高低,认为商人入仕应当被允许。他还清楚地辨析管理并非干预,在提出加强商业管理的同时,明确反对官府干预,提出榷关制相当于杀人越货,极大地影响了商业的正常经营,要求“宜尽撤之,以苏天下而通其往来”。最为突出的还是王源提出的税制改革,以保护商人利益,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他认为官府征商苛刻阻碍了商贸经营和商人盈利,主张“商税则尽变从来之法而别为制。今之所恃以征商者,榷关耳。税日增而无所底,百数十倍于旧而犹不足……商旅之困惫已极”,这是很严重的弊端,应当彻底改变。他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并非简单的减税,而是从纳税的基础上下功夫。他提出“仅足本者则免其税,预计其不足本者,则官如其本买之,使商无所亏其本者,便商也。贵则减价以卖,又便民也,而官又收其利也。”几方面的利益都考虑到了。他进一步建议“分商为九等,本不足百贯者为散商,弛其税;行商不足五十贯者,亦弛其税。”他的上述意见,特别是“商贾计本取税”主张,到李塨那里也没有被完全否定。李塨也重申“本小利微者有税,而千万封殖放债出入者反无税,则不均。”其结论就是“《平书》所言固可酌而行矣。” [28]1157-1159按照商人的资本估算的盈利额征收商税以促进商业发展,这在税制思想史上是很大的进步和创新。从本质上讲,基于盈利即所得来征税是类似所得税的征课方式,有利于削弱官府对商业资本的束缚。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似所得税的做法西方或有尝试,但所得税制度体系直到19世纪才在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得以确立。而颜李学派的王源力图以所得税制代替榷关制,开近代所得税制的思想先河,也是颜李学派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性的体现。他们顺势而为、革故鼎新的思想主张,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财税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代的思想家在这一点上似无可比拟。

冀商的崛起与发展同样都离不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转型的时期,勇于革故鼎新、探索制度创新才能占得商机。冀商在制度创新探索尝试方面,最为典型的是著名“呔商”代表武百祥等创办的“同记”。他们改革中国工商业一直沿用的“年薪制”为“月薪制”[33]128,这是一个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大创举。武百祥等人还率先实行股份制,所有员工集体持股,成为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33]191-193。另外,武安商人的商号中许多也推行股份制,大多设立“万金账”,记录股东入股情况等作为分红依据,这些已有一些相关研究。

冀商之所以能够顺势而为、革故鼎新,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发展大趋势分不开。他们的发展壮大恰逢世界现代化大潮汹涌激荡,中国的国门打开之后,作为近代世界之一国,迅速卷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国际商贸交流频繁,现代化因素和西方的经营方式、管理经验等不断涌现。要想生存发展,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鼎力创新。大量事实证明发展得比较好的冀商都是顺应现代化大潮而动,积极考察和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改革创新企业制度,跟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现今留存的照片中可见“同记”员工学习俄文、“同记”考察团考察日本大阪等内容。冀商的制度创新探索在现代化转型中意义重大,他们不仅经商,更加重视兴办实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促进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相结合,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冀商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企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六)重视教育、讲求实干

颜李学派重视教育,在中国教育史、教育思想史上都有很大影响。颜元提出“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34]主张道、术并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实才实德之士”,要求探究兵、农、工、商等实用之学,力戒空言玄虚。他们“习行经济”的重要实践,就是在河北广平兴办漳南书院,以讲求“六艺实学”, 强调“博学之,则兵、农、钱、谷、水、火、工、虞、天文、地理,无不学也。”[35]颜李学派兴办漳南书院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方法,为晚清教育革新和创建新式学堂所借鉴汲取。

冀商秉承尊师重教的传统,最典型的是“呔商”历来强调对教育的重视。他们中的许多人出身贫苦文化有限,深感在经商过程中非常艰难。他们经商致富之后便着意回报桑梓,大笔汇款寄回家乡办学,促进了冀东地区教育的兴盛。民国初年各地开始废旧学堂兴办新学,据研究仅乐亭就创办了146所私立小学,两所私立中学[36]。这些学校在教学规模、师资设备、资料器材等方面都不错。出于自身经商的深切感受和实际需要,他们尤其重视培养商贸人才。“京东第一家”刘家开办的亲仁学校,最早增设商业班。百善学校的经费由武百祥“同记”盈利分红中提取,学生毕业后大多到“同记”习业,提高了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冀商办学还大大促进了冀东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经商重教的大潮,使得近代以来冀东地区人才辈出,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出生于乐亭,他曾在商人开办的私立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另外再看一个场面——1916 年10 月,武百祥出面邀请天津南开校长张伯苓来哈尔滨讲演。张伯苓抵哈后下榻于“同记”,11 月1 日、2 日分别为学界、商界讲演。据说他的演讲十分生动,远征近引,痛快淋漓,全场鼓掌如雷——这也是呔商重教之一斑!

(七)商行天下、文化引航

颜李学派对燕赵大地思想文化影响深厚,体现在冀商经营之道中一个突出典型,就是冀商擎起了北京琉璃厂。前述琉璃厂的商家起初多来自江西,太平天国的战火曾使交通阻塞,到琉璃厂经营的江西人越来越少,而素有重文传统、又得地利之便的冀州人把握商机,大量涌入琉璃厂。他们先是在江西人开办的老字号当学徒,慢慢掌握了版本鉴识和经营的本领,后逐渐发展为在厂肆摆摊独立经营,有了积累后就购置店铺,渐渐走向兴盛。

冀州书商的代表性人物、冀县人孙殿起,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琉璃厂小志》中,专门记录从晚清到民国60多年间,琉璃厂200多家书商的师承、名号和盛衰演变,而冀州商人开办的书铺就有100多家,撑起了琉璃厂古籍行业的半壁江山。其中开办时间较早、影响较大、延续超过30年的书肆,有来鹿堂、同业堂、松筠阁、宏远堂、聚好斋、槐荫山房、瀚文斋、文友堂、宝仁堂等[37]。

琉璃厂文商的经营不同于其他商品贸易,专业性、技术性、鉴赏性都有特殊要求,许多文商本身就是版本、目录甚至文物专家,这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精心的学习。孙殿起本人在贩书的数十年间,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习惯,凡经他过眼和贩过的书籍,均一一记录其书名、卷数、作者姓名、籍贯、刻印时间、刊印厂肆等资料。日积月累,孙殿起对目录学、版本学也有了较深造诣,尤精于古书版本鉴别、考证,成为公认的近代版本目录学家。后来,孙殿起利用工作之余,撰写了《记厂肆坊刻本书籍》《琉璃厂书肆三记》《贩书传薪记》等文,经过数十年积累,将文章编成《贩书偶记》20卷,收录古籍善本1万余种,后又编成《贩书偶记续编》。这两部书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之续编,是清末民初有关古籍图书的著述总目,至今备受学术界重视[38]。

在古籍书业以外,清代在京城中经营文房四宝的冀商以衡水人最多,著名产品有“侯店”毛笔和“一得阁”墨汁。侯店的制笔业相当精湛,光绪年间侯店人把制笔作坊开到北京,“文魁堂”笔庄出产的毛笔还被钦定为“御笔”。仅以琉璃厂为例,不难看出冀商秉承地域文化传统经商发展,体现出商行天下、文化引航特色。

(八)从“四存”到 “四利”

讲颜李学派不能不谈“四存”,尽管并非直接阐论冀商的经营之道,但这是地域文化和思想学理的深层积淀。所谓“四存”就是颜李学派的代表作——颜元的《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四编的合称,是该学派思想体系的核心,批判程朱、陆王理学,建立起“实学、实习、实行”的经世致用之学,开启近代学术之先河。

颜元强调力学致知、习事见理,反对理在事先、知先行后的理学思想。概括而言,“四存”意在强调对人性、治学、政治、宗教等的考察和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真理,反对纯粹的理论先验论,提倡经世致用之实学,对地域思想文化和社会风气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直到1920年,由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牵头成立“四存学会”,力图复兴和弘扬颜李之学,以维护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同年,徐世昌还在河北省博野县北杨村创办“四存中学”,目的是继承和发扬颜李学说,培养社会人才,富国强民。四存中学的教育理念强调实学、实习、实行。该校与1947年建立的北平八中,合为1949年建立的北京八中的前身,至今还能够追寻颜李学派教育思想的遗痕。

尽管“四存”与冀商经营之道或许没有直接关联,但作为其地域文化和思想学理的深层积淀,其思想主张还是能够在冀商的经营之道中找到端倪。例如,“呔商”的“四利”。所谓“四利”是武百祥倡导的“四利”精神和践行原则,即利公司、利劳资、利顾客、利同业。其核心就是实干实行、利益兼顾。[33]129-131利公司——公司是市场的主体,是员工的饭碗,也是企业业绩的载体,是经营价值的体现,要求各方实干实行以利公司,这是“四利”的基础。利劳资——武百祥率先实行股份制,使所有员工集体持股,这不仅是创新探索,更是企业现代化转型的标志。全员股份制,调整优化了劳资关系、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利顾客——始终坚持顾客至上原则,商场“大罗新”与“同记”都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业务,强调“把经商作为道德事业来做”,制定了货真、价平、优待、快感等政策,颜李学说的色彩比较浓厚。利同业——将自己和同业置于同等位置来考量,要求尊重同业的资本和利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平等竞争、公正竞争,限制行业垄断,防止恶性竞争。在武百祥看来,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是取胜的关键,必须树立以顾客为本的思想。“四利”成就了谋略得当、取利有道、和睦经商、以文理商的经营艺术,在长年的经营中培育和树立起特有的“呔商精神”,其核心即“重义守信、务实坚韧、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爱国爱家”。透过“四利”的精神和实践,不难看到或隐或现的颜李学派的思想主张。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认为颜李学派的思想主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鼎新的产物,其商品经济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燕赵大地几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深层积淀,成为影响冀商经营之道的“非正式制度”的要素。冀商经营之道的核心价值在于企业制度的现代化转型,解剖、分析、研究商帮,就抓住了中国工商企业发展演进和制度创新的一个典案,是把握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本文基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等多学科视域,试图探究冀商践行的经营之道与颜李学派的思想学说和政策主张的内在关联,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新制度学派等理论方法,尝试深化冀商研究的创新探索,也希图为商帮研究提供一个新视域。

注释:

①定州缂丝列入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

②参见中国孔庙:孔庙两庑奉祀,http://www.chinakongmiao.org/templates/T_detail/indexaspx?page=Content

Page&contentid=735。

参考文献:

[1]郝懿行.郝氏遗书竹书纪年校正[M].清光绪五年东路厅署刻本.

[2]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4:416-417.

[3]李昉.太平广记: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1875.

[4]藁城台西商代遗址[N].石家庄日报,2019-04-23.

[5]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49-59.

[6]班固.汉书:卷53[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10.

[7]周振甫,冀勤.钱锺书《谈艺录》读本[M].成都:巴蜀书社,2019:233.

[8]庞钟璐.文庙祀典考: 第10册[M].扬州: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52.

[9]徐世昌.一月三日大总统令[N].申报,1919-01-06.

[1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0.

[1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9.

[12]李塨,王源.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M]//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763.

[13]恕谷后集:卷九[M]//李塨.李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49.

[14]冯辰,刘调赞.李恕谷先生年谱:卷三[M]//李塨.李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89.

[15]吴雅思.伦理学视域下颜李学派与斯密之理想社会理论比较[J].天津社会科学,2014(6):43-47.

[16]吴雅思.颜李学派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52-197.

[17]叶坦.中日近世商品经济观及其现代价值——以石门心学和浙东学派为中心[J].文史哲,2007(4):83-95.

[18]叶坦.中日商品经济思想比较研究——以石门心学和清初实学为中心(上)[J].河北学刊,2005(2):140-148.

[19]叶坦.中日商品经济思想比较研究——以石门心学和清初实学为中心(下)[J].河北学刊,2005(5):100-110.

[20]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M]//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666.

[21]平书订:卷十[M]//李塨.李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55-1156.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1-84.

[23]大路朝天[N].河北日报,2021-11-11.

[24]四书正误:卷一[M]//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163.

[25]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宛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26]存学编:卷四[M]//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99.

[27]平书订:卷一[M]//李塨.李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09-1111.

[28]平书订:卷十一[M]//李塨.李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9]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0]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M].康乐,简惠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31]四书正误:卷三[M]//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202.

[32]瘳忘编[M]//李塨.李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44-1245.

[33]《呔商之路》编写组.呔商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4]李塨,王源.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M]//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726.

[35] 四书正误:卷二[M]//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169.

[36]老呔儿帮:东北三个省 无商不乐亭[N].河北日报,2017-08-10.

[37]孙殿起.琉璃厂小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75-193.

[38]冀州商帮:文商美名传天下[N].河北日报,2017-09-14.

责任编辑:韩曾丽Explor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Academic Veins of Hebei Merchants' Philosophy

——Centered on Yan-Li School

Ye Tan

(School of Economics,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Historically, the Hebei region began to have commercial and trade activities at a very early stage, the industry is developed and the market is prosperous.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rade routes and the rise of merchant gang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rchant gangs such as "Zhangku Gang""Laotai Gang" and "Jizhong Gang" have gradually accumulated into the distinctive region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siness philosophy of Hebei merchants. This is not only the summary and refinement of long-term business practice, but als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nzhao's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subtle influence and nourish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lineage. People are engaged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 their behavior is influenced by values, customs, ideology and culture, morality and ethics, and other "informal institu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researches so far have focused on the business operation itself, and there are few further in-depth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and geographical academic vei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over and sort out the doctrines of Yan-Li school, which are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representative doctrines in the Northern Pragmatic Thoughts, and the typical examples of Hebei merchants' business philosoph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epening and innovation of the study of Hebei merchants, and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on merchant gangs.

Key words:Hebei merchants;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regional culture; informal institution; Yan-Li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