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访美组诗的主题解读

2024-09-26 00:00董小焕
今古文创 2024年34期

【摘要】马雅可夫斯基不仅是“白银时代”立体未来主义流派最具特色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是一位有着坚定政治立场的革命诗人。1925年,马雅可夫斯基访问美洲并作了访美组诗,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尤其对一战后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赤裸裸的批评。本文将马雅可夫斯基的访美组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诗歌的主题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解读,以期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主张及创作特点进行宏观把握,从而使学界对诗人的了解更加系统全面。

【关键词】马雅可夫斯基;诗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4-003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4.012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不仅是俄罗斯20世纪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而且是立体未来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大林称其为“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作为一名伟大的苏维埃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同革命紧密相连的。诗人曾在《人民演员先生》中写道:“歌/和诗——/是炸弹和旗帜。”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革命形势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下,诗人写了不少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作品,如第一部“纲领性作品”—— 《穿裤子的云》(1915),在这首长诗中诗人喊出了打倒资本主义的响亮口号;国内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俄罗斯电讯社工作,通过“罗斯塔之窗”的讽刺画来反映社会和革命中的重大问题;通过短诗《开会迷》(1922)来讽刺苏维埃政府中的官僚主义以及通过长诗《列宁》《好!》(1924)来分别歌颂列宁、苏联人民以及共产主义革命建设。1925年,诗人以苏联“诗的全权大使”的身份去访问美洲并作了访美组诗,其中包括诗歌《摩天楼的剖面图》《梅毒》和《百老汇》等,共22首,这些诗歌中也充分体现着诗人的革命理念和思想观点。目前,国内外学界针对马雅可夫斯基的研究虽已产出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诗人访美组诗的研究仍略少。因此,本文选取马雅可夫斯基访美组诗中比较著名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对诗歌中的作品主题进行解读,以期对诗人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20年代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从中发了一笔横财,在之后的十年内,又凭借工业的批量生产化和社会上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而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时期,之后其与国内反动势力进行了俄苏国内战争,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急需一个和平的环境来从事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当时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大肆宣传美国经济的繁荣,认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毁灭,因此,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访美组诗中尤其是对当时北美洲里实力最为突出的美国进行了着重描写,通过诗歌为读者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马雅可夫斯基在1925年抵达美国前,对这个国家及其社会结构的了解极少,他所知晓的未能超出报纸所提供的信息范围,因此,总体上来说,诗人对美国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他的访美组诗是他在美国以一个苏联人的敏锐目光亲眼看见的一切的忠实记载。他在对美国进行描写时,既看到了它高度的物质文明、科技文明,又清楚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以及严重的种族歧视等问题,他以实际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学习研究马雅可夫斯基的访美组诗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主题解读

(一)对种族歧视的鄙夷

在美国,劳动产品丰富,但从殖民时代就开始的种族歧视,直到20世纪20年代依然存在,并且发展得十分可怕。白人资本家不劳而获,任意欺压黑人。虽然黑人有着美国公民的身份,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长期忍受着极度的歧视和压迫带给他们的痛苦,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和自由。他们不仅为白人服务,干着沉重的体力活儿,而且经常性地遭到白人的欺侮和蹂躏。马雅可夫斯基在访美期间,自然也看到了美国社会上存在的这种不公平、非人道的现象。

《梅毒》是马雅可夫斯基访美组诗中的一首,作于1926年。诗人选用“梅毒”一词作为题目,打破了以往俄罗斯诗歌中仅存在高贵形象的情况,他将高贵的形象予以丑化或将低级下流的形象带入了诗歌,这一点也体现着马雅可夫斯基作为立体未来主义流派在诗歌内容上的创新。诗人开篇将“拉着汽笛在吆喝的轮船”比作“套定了枷锁的逃犯”,在这里诗人不仅交代了事件的发生地——轮船上,而且进行暗示:美国人虽高喊民主、自由,将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像作为自由的象征,但实际上生活在美国的一些人却仍受着枷锁的禁锢。因此,诗歌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一种压抑沉闷的基调。医生在检查时将甲板上的人分为三类,分别是头等舱、二等舱和三等舱的人,头等舱和二等舱里坐着的是白人,而三等舱,即底舱里面坐着的是黑人,那些白人根本不把三等舱里的黑人当做人,而是以“尼格罗”来直接代指黑色人种。生猪大王斯威夫特是头等舱里第一个下船的人,他珠光宝气、气派十足,于是医生不合规矩地直接让他通过,更可笑的是,船长还恭敬地向他敬礼,让他这样一个患有梅毒的人轻而易举地混入了人群之中。面对二等舱的旅客,医生的态度里明显充满了不耐烦,尽管各种挑剔,但还是挑出来两三个人进行隔离检疫。当轮到对三等舱进行检查时,医生发号施令将这些“尼格罗”赶回底舱,让他们继续等,而医生却肆意享受,去喝鸡尾酒。黑人由于肤色原因,索性直接被定义为有病,可见那些白人虽有白色的皮肤,但却是一副黑心肠。

黑人汤姆的妻子由于坚持原则拒绝用美色做交易,便遭到了农场主的解雇,到处奔波赚钱的汤姆却仍被扣留在底舱里接连几周都无法回家。汤姆的妻子虽然挣不到工钱,挨饿好几个礼拜,但始终没有选择去偷窃,她的善良由此可见。让人惋惜的是,这位具有异国特色的古巴女人最终还是由于贫穷被迫与患有梅毒的生猪大王斯威夫特发生了关系。“她/明确地决定:/‘No!’”“她/含糊地答应:/‘Yes!’” ②“明确地”与“含糊地”、“No”与“Yes”这两处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比手法的使用,将处于弱势地位的古巴女人的无能为力体现得淋漓尽致。等汤姆接受完检查回到家中,他自以为预防了这种可怕的疾病,殊不知自己的妻子已经无奈染上了这种传染病。终有一天梅毒在黑人群体中广泛流传开来,继而被教徒们所鄙视,他们不断被贬低,这仿佛是一种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但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实际上就是他们这些白人,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存在于美国社会上的种族歧视与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均匀的财富分配。

(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作为一名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访美组诗中以火热的战斗激情歌颂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只有少部分人能够享受优越的资源,底层人民则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

1.《摩天楼的剖面图》

《摩天楼的剖面图》这首诗歌主要讲了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所看到的美国纽约大楼各个楼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诗人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从可以洞察摩天大楼各个楼层全部景象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差距巨大的生活图景。纽约大楼高达90层,诗人在感叹美国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似乎也在从侧面反映美国人民之间的生活差距便如同90层楼底层和顶层之间的距离。这里有为他人的财富而看门的保镖和警察,有青春已过但还在幻想有人追求的“蜜丝”(即Miss的音译,小姐),有正在瓜分亿万利润的利欲熏心的股东和董事,有吃着面包皮扫地的黑人。“扫地的黑人/在吃面包皮, /老鼠/在吃面包渣” ③,象征着资本的层层剥削。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财富,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生活在美国的底层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在美国,有的人花天酒地、贪婪地瓜分金钱,而有的人辛苦劳作,却依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他们的付出得不到任何的回报。诗歌结尾处“看看这/石墙掩盖的/世界,我不禁/怒火中燃:/我前进了/7000俄里, /结果却/倒退了7年” ④,与开头“纽约的大楼/随你挑一间, /用视线/把这建筑物/凿穿” ⑤构成回环结构,“石墙掩盖的世界”也象征着美国科技高度发达的表面下掩盖的真相,即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的阶层化,诗人从7000俄里外的俄国来到美国,却发现这里的制度远不如过去几年。富丽堂皇的摩天大楼里劳动人民住的是破旧狭小的房间,如同十月革命前俄国的贫民窟,可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生活状态是不同的。

2.《姑娘和乌尔沃什大厦》

在《姑娘和乌尔沃什大厦》中,诗人提到的“乌尔沃什大厦”也就是纽约的摩天楼之一,当时是除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以外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这栋楼有60层,可同星星比肩。“姑娘”仅有17岁,她在商店窗口靠磨剃刀谋生,她想方设法地吸引路人来找她磨刀,但丝毫没人注意到她,因此,仅靠磨剃刀在美国根本赚不到钱。于是诗人顺势道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财富有特别的来源:/你干一美元的活, /他给你一美分。” ⑥在这里诗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上的主要矛盾:工业虽然蓬勃发展,但资本家占有着生产资料,工人受到残酷剥削,生活得不到保障。劳动人民发明了技术,而使用技术窃夺了绝大部分社会财富的却是占社会极少数的垄断集团。17岁的姑娘长期受这种环境影响,为了赚到钱,开始靠美色结识有钱人。当讲着蹩脚英文的“我”去到窗口前时,姑娘开始幻想,一会儿以为“我”是从华尔街过来向她求婚的,一会儿以为“我”是已经为她安排了免费饭桌和房间的有钱老板,这种腐朽肮脏的思想已经如同锋利的刀一般植入了正该花儿般绽放的17岁小姑娘的脑海里。诗人想让她明白,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像苏维埃俄国一样——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样的路上,像她一样的工人不需要靠幻想,不需要靠巴结有钱人,就可以过上好的生活。诗人深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会胜利!全世界人民终有一天都会挣脱压在身上的枷锁,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三)对美元统治的憎恶

资本主义制度的高度发展,形成了垄断资本家统治社会的局面,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使美国变成了鼎鼎大名的“金元国”,在那里,美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了美元就有了一切。马雅可夫斯基访美组诗中的《正人君子》和《百老汇》这两首诗歌就集中表现了在美元统治下美国社会的丑恶和畸形,人们因受美元的腐蚀,变得空虚卑劣。

1.《正人君子》

在美国,城市建设富丽堂皇,但金钱统治着一切,资本家利欲熏心,千百万劳动者饥寒交迫。诗歌《正人君子》开头,诗人首先向读者提出两种假设,如果你对苏维埃的政策不满,如果你已经忘掉了仇恨,就来纽约看一看。这里高楼大厦下面有许多缺衣短食,为了喂养孩子不得不去翻垃圾桶寻找食物残渣的人,穿得珠光宝气的阔太太的衣服是由患了肺痨还不能回家休息的女工专门一件件缝制的。然而,空中轨道的嘈杂声早就盖过了女裁缝的咳嗽声,没有人会关心过问任何一个工人的身体情况,她们就这样忍着病痛,默默无闻地劳作着。“老板——/一副嬉皮涎脸的劲儿/双颊鼓得/和长疖子一般无二, /手摸着/女工的乳房:/‘谁叫我高兴, /我认谁做干女儿!/ 要是一百元不够, /我给你两百元, /我能叫忧愁/永远离开/你的双眼!’” ⑦在马雅可夫斯基的笔下,一方面可以看到美元统治下畸形的美国社会,在这里金钱统治着一切。有了金钱,老板就可以不尊重女性,打着认干女儿的幌子占女工的便宜;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劳动妇女在美国的地位也十分低下,她们整日辛苦工作,但还会受到各种折磨,谁都可以辱骂责罚她们。一群老太婆会由于她的行为对她施以暴行,这是多么野蛮的行为啊!此外,思想行为不端的老板一面做着缺乏道德的事,一面向上帝乞求着,但他并非向上帝乞求宽恕他的罪行,反而是希望他有好的生意,可以赚更多的钱。

2.《百老汇》

“百老汇”为美国当时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柏油马路如同玻璃一样明亮,踩在上面就像在敲玻璃。楼房盖得能够得着星星和月亮,7点、17点是通勤高峰期,人山人海,交通都十分方便,有特快电梯、能上天入地的空铁和地铁以及川流不息的汽车,看得人眼花缭乱。周围的环境十分嘈杂,但来来往往的人却都很寂静,人与人之间也十分冷漠,没有人情味儿。在见面的时侯,人们不是互问早安,而是问“梅克·忙你?”(make money?译为赚钱吗?)人们平日里即使嚼口香糖的动作也很快,只有偶尔才会放慢嚼口香糖的节奏,可见在美国,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金钱成了人们的信仰,人们只迷恋挣钱,仿佛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夜幕降临时分,纽约的街道则显得愈发长,明亮辉煌,夜晚比白天还亮,但美国繁华的一切和劳动人民并没有什么关系。在诗歌结尾处诗人提道:“纽约城/使我兴致挺高。但是我/不摘下我的/鸭舌帽。苏维埃人/有我们的自豪;/在我们眼中/资产阶级/显得渺小。” ⑧马雅可夫斯基很欣赏美国高度发达的科技,也会为这些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捷感到由衷欣慰,但还是对美国腐朽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表示极端的蔑视和鄙视,因为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可以享受这一切,而当时的苏维埃俄国已经摆脱了阶级压迫,正在朝气蓬勃地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他对自己的祖国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

三、结语

20世纪20年代,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访问美国时,看到了美国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于是他用自己独特的“楼梯诗”形式的语言创作了充满着昂扬战斗激情的访美组诗。作诗时,诗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肯定美国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批判,表达了诗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对美元统治社会的憎恶及对种族歧视的鄙夷。此外,诗人始终以无产阶级的胸怀歌颂着社会主义,并不断地激励着人民站起来去消灭压迫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

注释:

①盛翠菊:《中国诗歌会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4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飞白译:《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中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180页。

参考文献:

[1]傅克,陈守成.从未来派到无产阶级诗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12-18.

[2]盛翠菊.中国诗歌会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4):102-104.

[3]勇弗.马雅可夫斯基看到的美国[J].世界文学,1960,(07):135-141.

[4]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中卷)[M].飞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5]祝玉蓉.马雅可夫斯基谈美国[J].荆州师专学报,1980,(01):12-18.

作者简介:

董小焕,女,汉族,山西汾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