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通常体现为如下两种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我们就说物体运动得越快.在跑步比赛中,作为观众的我们,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如图1所示,我们说甲运动员最快.丙运动员最慢.
(2)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在通过的路程相同时,物体所用的时间越少,我们就说物体运动得越快.在跑步比赛中,裁判员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即跑完相同的路程.用时最少的运动员最快(如图2所示).
例如图3所示,图中分别表示甲、乙、丙三车在A、B、C三地之间运动的情形,根据图3可得出____车跑得最快,____车跑得最慢.(时钟warb8N44epEw0hJHqGLCpQ==走时均在12 h以内)
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同,乙车所用时间短,所以乙车比甲车跑得快.甲、丙两车所用的时间相同,而丙车通过的路程短.所以丙车比甲车跑得慢.
答案:乙丙
使用上面两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时,需要相比较的物体,要么使用的时间相同,要么通过的路程相同,但生活中很多情况下的物体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并且相比较的物体还可能无法放在一起进行直观比较.如陆地上跑的猎豹、天上飞的雨燕、水里游的旗鱼,它们三者又是谁最快呢?我们既无法将它们放在同一位置进行直观比较,也无法规定相同时间(或路程)比较它们通过的路程(或所用的时间),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数值上,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公式为v=s/t,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其物理意义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也常用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这两个单位的关系是1m/s=3.6 km/h.速度是基于第一种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得到的,不管物体运动了多长时间,通过了多少路程,我们一律把它统一为每秒运动的路程,这样一来,就是比较它们Is内运动的路程.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比较符合我们生活中的判断习惯——数值越大.速度越快,物体运动得越快:而在第二种方法中,数值越大,速度越慢,物体运动得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