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追寻审美艺术 绘就美育新篇

2024-09-25 00:00:00
现代艺术 2024年9期

民盟盟员。1994年毕业于自贡师专。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2002年四川省新人新作美术作品展;荣获2002年首届四川省教师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吴冠中曾讲过:“现在中国人文盲很少了,但美盲还很多。”作为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自感任重而道远。在适当的时候能对孩子们慢慢浸润一些审美方法,逐渐养成一些正确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意识,善莫大焉。自然美和社会美暂且不表,在美术课中能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材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艺术审美太有必要。

初中美术的第一课就是带领孩子们遨游美术世界,这里就要讲美术的概念,以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美术是艺术中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提问,请同学们列举和美术并列的其他艺术种类,再由我提示、归纳,补充完整,帮助学生们对美术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孩子们在对比欣赏中发现齐白石画的虾和现实中的虾相比更有运动活力,是因为选择了更加典型的动态、夸张的处理、虚实的笔墨,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名言“绘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苏轼诗云“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为了提高这些少年的审美水平,一定要懂得意趣和神韵这些超越单纯“像不像”这些词的内涵。

在讲“色彩”单元的时候,我常常在课堂中引入描写色彩的经典诗词句来表达色彩对比和色彩搭配,并让孩子们补充自己所知道的相关诗词。既能展现孩子们的风采,又可以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斑斓的色彩世界。布置课堂作业任务时,我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色彩诗词美句写上,以此加深对色彩美的体会。

说到审美,不能不说到形式美感的法则。这些内容在初三的教材中才展现,而在初一初二的相关教学内容经常要用,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地将变化和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和韵律、比例和尺度这些概念用于具体事例或美术作品的分析,让学生能明白,美是因为有了这些规律性的法则存在,才会引起视觉上的审美体验,完成审美过程的一次蜕变。

从认知到理解,直至表达,是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必苛求多或全,于点滴教学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足矣!(文/张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