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第一个法定的教师节,那是1985年。当时正值少年的我,并不明白其中的内涵和外延。晃眼之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迎来第40个教师节,正所谓“初闻不解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驻足凝望轻叹,所有的感慨都显得局促,所有的表达都显得苍白,所有的情绪大都言不由衷。策划并梳理小学学校、中学老师和大学学生的逻辑关系,记录并分享他们的办学理念、教育故事和过往感恩,见证并抒写教师节这一平凡日子的非凡意义和无限荣光,成为杂志社唯一的选择,无需任何宏大的理由。
按照杂志社编辑出版日程,本期电子杂志推送当天是甲辰立秋。与之同屏的节气推文是《一夜新凉后 人间好个秋》,原以为炎炎夏日渐行渐远,习习凉风可期可待。没料到的是,真正的盛夏才刚刚开始,秋老虎在末伏(2024年8月14日—23日)的掩护下淡定从容登场,连续多日突破40摄氏度,高温红色预警,学校延迟开学。
细想:这或许是若干极端天气中的典型,意在给人类长年任性碳排放的“反哺”,当然也符合循环反复递进的大自然规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凑巧的是,脑回路跳跃,突然间联想到出版界的一句民谚:刊物是座磨,编辑是头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期又一期,一年又一年,在磨道(策划—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策划)里打转。春去秋回,寒来暑往,在平铺直叙的一年四季中,虽然该热的热过、该冷的冷过,也曾开该开的花、结该结的果,但是在纸媒日渐式微、捉襟见肘的当下,总体感觉还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如若是再没有了“秋老虎”,没有了“倒春寒”,没有了“三九艳阳”,没有了“三伏风雨”,还是出版业的大自然么!还算杂志人的大自在么!
如何冲破这一宿命,给寻常的日子赋予意义,给例行的事件加持内容,给程式的节奏带来激情,让司空见惯的平凡事、平淡味、平常心回到文艺世界本来的样子。助力起伏迭宕、产生矛盾冲突、实现逆袭反转,呼应自然的起承转合,折射生活的波峰浪谷,隐喻人生的境界况味。解铃还须系铃人,唯有“策划”,产生“想法”,践行“办法”,用当下永恒成就过往未来,以践行理想追逐梦想成真,且脚踏实地享受星空仰望,让“策划”赋予杂志生命,让“策划”给予出版灵魂。游思至此,何忧何求,拥抱处暑,迎接金秋,沐浴骄阳,享受温暖。
回顾《现代艺术》新版以来,除一年一度的“百佳(家)推优”工程特辑、一月一期的“文艺讲坛”专题活动之外,在特定时间、重大事件面前,杂志社坚守站位从不缺位,定期不定期地推出各类特色专栏专题,例如有关教师节的报道(详见封二);同时,杂志社不定期多维度、全方位策划,编辑出版整本专题特辑(详见封三)。在此盘点,不是总结,而是出发,以内置的自信和外化的自觉,自然便有了本期的《微光成炬 烛照未来——献礼第40个教师节》纪念特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必说老干扶持的功德,也不必说蜡炬成灰的奉献,那桃李遍天下的累累硕果便是最好的证明。甘做园丁,催三春桃李建百年大业;愿为人梯,育一代英才立千秋功德。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三寸粉笔系国运,一颗丹心铸民魂。谨此感恩致敬心中及所有的老师!
纸短情长,言不尽意。值得补充的是,在本期专题策划约稿过程中,杂志社收到了大量优质的稿件,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段师生情谊,皆让全体编辑感触久深。但囿于篇幅,无法一一呈现,这既是当下的遗憾,也是前行的动力。《现代艺术》将以丰富的策划内容、创新的呈现形式,继续讲述四川艺术教育风采风貌、成绩成就等动人故事。在本期特辑中,小学学校所在市州以文联工作惯例排序,中学老师、大学学生按艺术门类及姓氏拼音排序。同时,本次约稿函发出之后,得到了全省各市州文联、省级各文艺家协会的积极响应,以及四川省天府两新教育管理责任有限公司、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