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清音 静待花开

2024-09-25 00:00:00覃勤
现代艺术 2024年9期

四川清音源于明清时的俗曲,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盛行,流行于成都平原地区,遍及乡镇,常有“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盛景。但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下,四川清音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008年,四川清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抓住此契机,希望通过四川清音校园传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四川清音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借助传承活动使孩子们在清音艺术中绽放出独特的个性魅力。

学校每学年每个班级最少有4节四川清音传承专门课程,通过音乐课堂让四川清音走近每一个学生。学生们从不了解到熟知,从熟知到喜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给学生的是惊喜,学生带给教师的是欣慰。

除此之外,从2009年开始,学校选拔喜爱四川清音、有四川清音特长的孩子,组建了四川清音清苗艺术团。每周四下午的社团活动中,四川清音非遗传承人田临平老师到校指导学习四川清音的弹舌音、哈哈腔、贯口、鼓板演奏等唱、奏技巧。通过导师的口传心授和长期的训练,社团里的孩子个个成为四川清音“小传承人”。

近年来,学校开发的《清苗花开》校园读本内容涵盖四川清音的源流、取材、曲牌、特色润腔、表演形式、传承历程、名家介绍等各个方面,通过每一单元的“听一听”“唱一唱”“奏一奏”“演一演”“做一做”等版块训练,将四川清音中的音乐要素与知识技能渗透到实践体验活动中,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学习四川清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育的至高境界就是至真、至善、至美,弘扬中华民族的真、善、美精神是当代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日子里,学校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带给孩子独特的美育体验,奠基孩童美丽人生,带领孩子认同中华优秀的文化,用实际行动呼唤新生代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我们一直在路上!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始建于1904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作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的一所全国传统文化基地校、四川非遗校园优秀案例学校、四川省艺术特色示范学校、成都市天府文化特色学校,以“立德树人 以美育人”思想为指引,秉承“让每一朵花炫出自己的色彩”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国家课程打基础、校本课程扬特长、艺术实践炫色彩”的课程体系,开齐艺术国家课程、开发艺术特色课程95门,开设艺术社团课程45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