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鼓集团:从“三线”到“一线”挺进世界一流

2024-09-25 00:00:00陕西鼓风机有限公司
国企 2024年17期

五十六年前,以石油、煤炭、电力、钢铁、水泥为能源和原材料建设的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工业正在崛起和发展中。为了让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大装备拥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制造,国家布局规划了一大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三线企业。1968年,陕鼓就在中国西部的大秦岭支脉,陕西西安临潼骊山脚下的一个荒滩上开启了创业建设之路。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踏着新中国工业从百废待兴到辉煌发展的节拍,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犹如一艘满载希望的舰艇,以五十六载持续不断的创新探索,在助力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跑道上砥砺前行,以昂扬奋进的姿态驶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向着“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迈进。

艰苦创业 乱石滩建厂

“党和国家一声号令,我们背起行囊奔赴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战场!”

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而中国建设者们却从不妥协的年代。1968年9月,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陕鼓厂第一批30多名创业者随同建厂物资抵达这片荒无人烟的乱石滩。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他们不退缩、不动摇,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精神,咬定“振兴民族工业”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目标,开启了大规模建厂工作。为了使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建设者们用工具箱、芦苇席搭起了窝棚,看管建厂物资材料。他们靠啃凉馍、饮玉川水求生存,播下了“陕鼓精神”的奋斗火种。

“席棚底下造风机,风吹雨淋不知凉;露天地里化铁水,日晒火烤不觉热”是当时场景的真实写照。在极其艰苦的创业环境中,1970年5月陕鼓人用勺炉化出第一炉铁水,第一批30台离心通风机在简陋的席棚底下诞生,从此拉开了陕鼓人铸就“大国重器”的序幕。历经七年多的艰苦创业和开荒建设,1975年12月1日,经国家验收陕鼓建成投产。当年,提前两个月完成国家生产计划460万元,全年产值突破500多万元。

使命在肩创新铸就“大国重器”

从三线建厂之初,装备的国产化就成为镌刻在每一个陕鼓人骨髓里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一系列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核心技术在持续创新中诞生。

轴流压缩机被视为大型高炉的动力“心脏”。无论是炼钢炼铁还是风洞试验,都离不开大型轴流压缩机。1975年,当我国第一台轴流压缩机制造出来的时候,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差距很大。为了早日实现大型轴流压缩机国产化,1979年9月,陕鼓引进瑞士苏尔寿轴流压缩机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想最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每一次攻关突破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一腔铸就“国之重器”的报国热情在陕鼓人的胸中升腾,让陕鼓不仅攻下了轴流压缩机核心技术难题,而且担负起国内高炉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装置(TRT)技术的研发重任,成为我国第一家涉足这项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企业。如今,陕鼓这一工业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和轴流压缩机技术成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产量均居全球第一。

目前,陕鼓创新研制的7大类30多个产品系列,累计为各领域用户提供了13000余套高效节能绿色产品,核心主导产品和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其中,陕鼓创新的大乙烯三机、大空分机组、大合成氨机组、大型硝酸机组、压缩空气储能、风光直驱/多能互补、顺酐市场领域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创新研发的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BPRT)、烧结余热回收与烧结主抽风机联合驱动机组(SHRT)应用技术,荣获联合国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系组织(IPEEC)“十大节能技术和十大节能实践奖”,并获得2019世界制造业创新产品金奖。陕鼓研制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工业用AV140轴流压缩机组,居全球工业压缩机领域全新高度,让“中国制造”在世界舞台上挺起脊梁。

走“源于制造 超越制造”之路

从计划经济走来的陕鼓一直以单一设备制造为核心。200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户对功能和系统方案的需求变化显现,倒逼企业跳出传统制造,走转型升级之路。紧跟趋势,陕鼓成为国内制造业行业转型最早的企业之一。

陕鼓的第一轮转型是“以设备为圆心进行同心圆放大”,尝试向工程总包、工业服务和运营服务等方向迈进,陕鼓人深刻感受到“智慧比汗水更重要”。2016年,当制造业“天花板”显现,能源革命之潮蓬勃激荡,陕鼓顺势而为开始了战略聚焦分布式能源的第二轮转型,圆心由“设备”转变为“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构建起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为全球用户提供集设备、EPC、服务、运营、无风险产业增值链、智能化、金融七大增值服务为一体的“1+7”智慧绿色系统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全球客户高质量发展。

在深度服务于国家战略中,陕鼓的转型更是在帮助用户更好地实现转型。2018年,陕鼓提出“战略文化引领,市场开拓为纲,能力建设为基,打造一机两翼,实现千亿元市值”新时代发展总路径,坚持“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时刻关注用户需求变化,持续在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上深耕细作,让陕鼓永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通过二十年的转型实践,陕鼓取消、弱化铸造、铆焊、油库等20余种低附加值业务,新增强化透平设备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和专业服务、工业园区、综合能源一体化的系统综合服务、设计院、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业务、数字化、金融等50多种高附加值业务,形成了陕鼓特色制造业绿色增长模式。企业的单笔订单由单一销售设备的百万元级、机组成套的千万元级、工程总包的亿元级,到目前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10亿元+、20亿元+、40亿元+……

七年来,陕鼓集团主要经营指标均呈两位数、三位数同比增长;人均主要指标接近或超过国际标杆企业;人均绩效连续十多年全行业第一;总收入占全行业60%以上;主要经营指标均创历史之最。

打造新质生产力奋起能源赛道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陕鼓深刻领会和实践绿色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国家使命,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围绕“双碳”目标持续转型创新,聚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在秦岭支脉秀美骊山的脚下,陕鼓工业园区就像一个装备制造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森林公园,奔涌着绿色循环低碳的勃勃生机。陕鼓将装备制造的生产厂区变成森林公园,离不开数年潜心打造的能源综合高效利用神器——“能源互联岛”技术和智慧绿色方案。依托“能源互联岛”技术和方案,2017年,陕鼓成功打造了全球行业内万元产值能耗最低、排放最少的智能制造基地。2023年,万元产值能耗仅为3.71千克标准煤。陕鼓这一“双碳”目标下的原始创新实践,将创新融入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领域,颠覆了传统能源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从能源结构转型本质上探索出能源高效低碳利用的解决之道,形成了能源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一举斩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成为中国分布式能源领域之唯一。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陕鼓将世界一流的储能技术与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能源互联岛技术结合,创新形成了陕鼓EISS4.0低碳节约智慧能源互联岛方案,实现降本、降碳、增盈,实现“解放用户、解放能源”。如今,陕鼓低碳节约智慧的能源互联岛EISS4.0方案在新型电力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参建的世界级首台(套)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项目并网发电,在非补燃压气储能领域实现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三项世界领先目标。2023年,陕鼓签订了全球首台套300MW人工硐室压气储能项目、全球最大规模350MW盐穴压气储能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推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多年来,陕鼓能量回收及输出的总功率达25 GW,相当于三峡发电量的111%,每年可节约标煤约6100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6亿吨,为节能减排和社会经济绿色生态发展助力。

夯实“四个全球化”挺进世界一流

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陕鼓在“互为市场、互为资源、互为股东”的共享发展理念中,通过打造全球市场创新体系,全球研发创新体系、全球金融创新体系和全球产业增值链创新体系,不断壮大企业服务于全球客户的实力。目前,陕鼓在全球布局28个海外公司和服务机构,陕鼓的节能环保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系统服务方案覆盖俄罗斯、印度、印尼、土耳其、巴西、韩国、西班牙、波兰、乌克兰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建成了印尼最大的空分项目,派驻专业运维团队运营发电项目,而且为欧洲最大高炉——5580m3高炉提供能量回收系统解决方案。“陕鼓方案”已在“一带一路”沿途落地开花。

陕鼓围绕分布式能源系统方案圆心,建立四类项长期业务,构筑起企业稳经济、稳增长的绿色增长模式,向着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奋进。目前,陕鼓已与国家电网、国家能源、国家电投、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陕煤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一批全球之最重大项目的实施,正为行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两次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成为全国200家企业之一。“国际十大节能技术和十大节能实践奖”“世界制造业创新产品金奖”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世界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全球100强企业”“能源行业十大科技成果”“中国新型储能压缩空气储能TOP10”……数百项荣誉背后,是陕鼓从“三线”走向“一线”实力的体现。陕鼓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经验多次获得国家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及地方政府认可和推广;“陕鼓服务型制造转型成效”“陕鼓数字化转型先锋”作为经典案例被收录于世界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一书,并荣膺“2021年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

如今的陕鼓,肩负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以低碳节约智慧的EISS4.0方案为抓手,不断焕发智慧绿色发展生机,在深化转型和长期业务实践中,向着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