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充之江小

2024-09-24 00:00:00熊力曾子芮
廉政瞭望 2024年9期

南充之江小学全景俯瞰图。(之江小学供图)

8月28日,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走进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尽管今年的开学因为高温而推迟,但此时学校的教职工已经就位,正紧锣密鼓地做着校园设备检测、防暑降温等各项准备工作。

今年正值之江小学迁建二十周年,教学楼、运动场经过了精心修缮,焕然一新。在刚过去不久的5月,五(一)班全体同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情况。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信,信中回忆起二十年前为之江小学培土奠基的情景,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祝他们和全国的少年儿童节日快乐。

之江小学的迁建是东西部协作的一项硕果。近年来,川浙合作愈发紧密,这份情谊延续至今。

嘉陵江边的小学用钱塘江命名

之江小学坐落于南充市西南部。从南充市区出发,沿着嘉陵大道一路前行至燕京大道,就能看见之江小学朱红色的教学楼,既庄严又醒目。校园附近马路十分开阔,停车场等配套建设一应俱全。走进校园,青春的活力扑面而来,向外远眺时还可以欣赏美丽的山景。

但二十年前,之江小学远不是现在的模样。据原副校长王毅介绍,之江小学的前身是原花园乡的八角小学,属嘉陵区的一所山区学校,校址在原花园乡国道318线的半山腰上,位置偏远,离市区有一定距离。山路崎岖,有些孩子每天上学得爬一两个小时山路。校舍年久失修,屋顶的瓦破败不堪,当时已属危房。每到雨天,路上满是泥泞,教室天花板也会漏水,教学和生活条件很差。

之江小学的改变始于2004年。浙江省的对口援助迁建工程让这所山区小学面貌一新。改建完成后,危房变成了漂亮的教学楼,占地面积从5亩扩到近20亩。2005年,之江小学的新校园正式投入使用。

王毅在2010年从嘉陵区巨石小学到之江小学任教,尽管他没有亲见当年培土奠基的景象,但这十几年来,王毅一直在收集整理学校的老照片、老视频,是当之无愧的“之江通”。王毅一边给记者翻看学校的老照片,一边回忆着学校的变化。谈及之江小学名字的由来,王毅介绍,因为钱塘江别称之江,当年决定改名为“之江小学”,就是为了纪念浙江省的援建之情。

二十年前的珍贵视频里,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为之江小学挥锹培土,师生们激动又兴奋。宣传横幅上并没有写“高大上”的标语,而是简单直率的七个字——我们有新学校了。朴实的横幅,凝结着最真挚的感情。

现在的之江小学也在不断翻新,跟上时代的脚步,为学生们创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在教学楼里参观时,看到活动室里布置了十几台3D打印设备,供学生们探索和学习。思源楼里专门设立了校史陈列馆,记录了之江小学改建以来的情况。此外,还有交互式录课室、网课教室、学生阅览室、陶泥工坊等活动教室,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刘金源是从之江小学走出的毕业生,今年18岁的他考入了浙江大学工学部。每次回到母校,他都能发现新的变化。上个月回校,他看到了新操场和教室里最先进的护眼大排灯。刘金源说,如果之江小学没有迁建,作为冯家桥居民,他只能跋涉一个多小时去上学。迁建后,他上学变得方便,校内的条件也很好。如今,刘金源主动选择远赴浙江上学,除了考虑到分数和专业,他表示也是受到了浙江省援建之江小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送教老师架起山海之间的桥梁

校园迁建完成后,教育上的东西部协作并未终止。之江小学的教务处主任蒲祥林介绍,川浙两地的教育协作,近年主要体现在教师交流方面。

和南充嘉陵区结对的是台州临海市,其中和之江小学结对的是哲商小学。2021年以来,两地两校深化合作,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姚海红和李林云两名女教师主动申请加入临海市教育局组织的“浙川东西部协作临海驻嘉陵工作队”,2022年8月,她们来到之江小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送教交流活动。之江小学也选派了教师前往哲商小学交流。

姚海红没想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见面第一天居然完全听不懂孩子们在说什么。这里的学生和家长都讲四川话或“川普”,比如她组织班里的同学打扫教室时,让大家用“畚斗”,后来孩子们告诉她,这在四川叫“撮箕”。还有“好久”这个词,在四川话里可以表示疑问,但在普通话和临海方言中都没有这个意思。尽管一开始沟通就遇上了问题,但姚海红说这是了解四川文化的好机会。慢慢地,大家就可以互相听懂了。

为了切实推进教育协作,两校教师抓住学生们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例如,为了提高阅读能力,语文老师们组织哲商小学三(六)班和之江小学三(一)班同步开展共读活动。两座城市的孩子们捧着同一本书,在线上分享自己的感悟。

不同于其他小学都没有住宿服务,之江小学考虑到学生中留守儿童比较多,于是特设“留守儿童之家”。蒲祥林告诉记者,之江小学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是“单亲在外务工”,即只要父母有一方不在本地,就可以申请在学校住宿。老师们会轮流值班,让他们在学校里不孤单。当大多数走读的孩子放学回家后,老师们就带着住校的学生在这里开始晚自习。暑假时学校也会安排老师陪伴部分留校的学生。

姚海红和学生们在一起。(姚海红/供图)

李林云在之江小学接管了四(二)班,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摸底时,她发现全班25名同学里面,有十几个都来自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而且班里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由家里的老人带。由于家人看顾较少,容易出现欺凌现象,于是老师们组织开展了名为“拒绝校园霸凌”的班会课,让孩子们认识到校园霸凌的危害。姚海红也加入了为“留守儿童之家”服务的队伍,一周负责一次晚自习。

除了为学生们带来新气象,哲商小学的老师们也发挥了送教老师的桥梁作用,和嘉陵区教师开展深入交流。李林云曾多次送教下乡,给嘉陵区其他小学上示范课,毫无保留地传递哲商小学的教育理念。李林云告诉记者,在之江小学的一年半过得忙碌而充实,她说:“我在做一件可以终生回忆的事,值得!”

饮水思源感恩教育贯穿始终

王毅介绍,之江小学有自己的“感恩节”,即当年迁建奠基的5月17日。之江小学最主要的教学楼名为“思源楼”,寓意饮水思源,与校园广场上竖起的“感恩石”遥相呼应。

蒲祥林是土生土长的南充嘉陵人,小时候曾在之江小学上过一年学。大学刚毕业,蒲祥林就主动选择回到之江小学从教。他说,在之江小学的教学岗位上干了那么多年,现在又接手了教务工作,能够数十年如一日敬业、乐业的重要原因,是他对之江小学的感情不一样。每每念及从前那个乡村小学,再看到现在校园的模样,蒲祥林都觉得不容易。

在交流中,姚海红等人了解到,感恩教育是之江的特色教育,于是和之江小学的教师们一起设计共建课程,申请上了以“知恩·感恩·报恩”为主题的省级课题,每周一在校园内开展。有些家长感动于孩子的改变,会给送教老师送自家种的蔬菜。为了回报家长的情谊,双休日的时候两名送教老师会制作青团等浙江美食进行分享,有时候她们还会让自己的家人寄一些临海特产给之江小学的家长和学生们。李林云给记者展示当时的网购订单记录,一页页满满的都是她给学生们准备的奖品和礼物。

暑期“,留守儿童之家”的同学在校学习。(曾子芮/摄)

如今,已经结束送教活动返乡的姚海红还与孩子们保持着联络,尤其是郭亦瑶、苟舒妍、任晓语这三个贴心的“小棉袄”。姚海红回忆,刚认识的时候,小姑娘们都怯生生的,在学校里有点孤僻,独立能力不好。后来,姚海红坚持和她们散步、谈心,还会给她们扎辫子。郭亦瑶说,自己特别喜欢姚老师,觉得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在来到之江的第二个秋天,姚海红收到了学生们用银杏树叶编成的花束,让她分外感动。姚海红回到浙江后,时常会想起她在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去年教师节,她还收到了来自之江小学的手写信。

李林云感叹,感恩教育是双向的。她一直以来的理想是教书育人,让教育的“花路”一直延伸到山海那边。而在送教中她发现,都说老师宛若一座灯塔,指明孩子前行的方向。但之江小学的孩子们又何尝不是一束光,照亮了老师们的世界。

之江小学现有教职工50人左右,生源则稳定在300人左右。现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很好,教师负责,教学水平值得家长信任。但由于附近片区的住户正逐渐减少,小学招生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由于一些现实困难,主动参与川浙合作交流的教师中,年轻老师比较少,学校期待更多年轻教师能更积极地参加教师交流,吸收更多新的教育理念反哺到之江小学。

之江小学是川浙教育协作的一个缩影。此外,还有针对脱贫家庭学生的职业教育就读、就业,针对部分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的协作帮扶,惠及大量青年、儿童。

钱塘江、嘉陵江,两江情谊在时代中交汇,今年之江小学又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励,让这段山海情谊更添光彩,更增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