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调查发现,有些单位热衷于装点门面、大搞装修,有些新建设施却使用率不高,导致大量资金花在“刀面上”。比如,一些地方高校新建校门的花费普遍在几万至几十万元之间;一些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也偏好搞“天价装修”,甚至中部某县级市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招标公告显示,其预算达到3300余万元……
记者在某地采访时发现,曾经的某贫困县为了打造区域样板,超规格兴建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不惜举债数亿元,连续两任县委书记曾为之背书。此外,有的地方为落实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任务,耗资上百万元配套建设相关的科研与对外展示场所,作为这些目标任务的载体,但这些地方装修好、挂了牌后,却基本闲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众所周知,推动工作落实,有时确实需要一个必要的场所,为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工作,起的是为群众办实事的作用。立足于实际、聚焦于实效的工作场所,比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托育中心等,不仅能够让群众的体验更好,还有助于增进干群关系。
反之,若把落实工作仅仅当成装点门面,热衷于搞表面文章,那就不可取了。这不仅浪费了财力物力,与中央提出的“要习惯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等要求不符,还白白耗费基层干部的精力。
这类歪风近年来屡禁不止,难以根治,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更多的是政绩冲动使然。对于很多地方基层领导干部来说,既要按照上级要求不能躺平,为地方干实事,还要在做实事时被看见,要有可视度,于是不考虑收益与地方实际,哪怕是举债也要把“门面装修”的表面功夫做足。
除了扭曲的政绩观外,一些地方潜藏的项目冲动,遇到这类需求似乎有了顺理成章的出口。有项目的地方就有利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相互照应”。
基层“装修风”泛滥,还加剧财政负担。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尤其在一些中西部地区,其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当新旧债务进一步积累,可能会导致政府其他公共服务支出的减少。严重时,还可能影响行政体系的有效运转。
在当前地方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遏制基层“装修风”已迫在眉睫。须知,真正的政绩和口碑,从来不是靠气派的门面和豪华的场地来体现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有关部门要把群众“好差评”作为考察干部的“测量尺”,也要加强监督执纪问责,让领导干部在决策用权时心存敬畏。但不正之风具有很强的反复性和顽固性,为防范其回潮还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还须盯紧具体的人和事,加强用功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