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编制”成为他们的新选择

2024-09-24 00:00:00章梦晗
廉政瞭望 2024年9期

武汉技师学院考点,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向考点大门走去。

“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稳定的普通生活,回到县城其实是一个‘有性价比’的选择。”来自安徽的周妃莎这样评价自己的择业决定。

经过近一年的备考,周妃莎成功“上岸”,即将入职家乡县城文旅局的非遗办公室。周妃莎毕业于北京一所985院校,与许多毕业留京的同学不同,她拒绝了北京几家公司的入职机会,转头选择了家乡的“县城编制”。这一选择在十年前可能还不被人理解,但随着就业重心逐渐下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立足一线城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转而进入到地级城市以下地方,而县城体制内工作颇受这部分人的青睐。除了像周妃莎这样的应届生,还有不少“京漂”“沪漂”以及“深漂”们赶着在35岁之前上岸“县城编制”。

“县城编制”缘何吸引一线青年?

对于父母和老家的亲戚来说,周妃莎回县城考公的选择并不是那么好理解。

“我姑妈认为回来是一种‘浪费’。但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为此我甚至把毕业时的几种工作选择做成对比表格发到网上,我发现,不少已经毕业的学姐学长都支持‘县城编制’。”周妃莎说。

周妃莎在北京读书7年,在家里人心中,这个从小优秀的孩子就像是未来的新北京人。“又不是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不留在北京打拼呢,再不济,在合肥或者南京找个工作也好呀,为什么要回县里来呢?”如今,谈及女儿毕业这一年来的选择,周妃莎的母亲王燕仍然感到不解。

王燕对记者说,如今女儿即将入职,她虽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对于盼望着孩子“飞出小城”的家长来说,还是觉得有些遗憾。“感觉打开的那扇门又关上了。”

为什么要回县城?这是周妃莎做出选择后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周妃莎坦言,在做出最终的决定前,她也纠结了很久。驱使小镇青年们回到县城的动机可能五花八门,但周妃莎认为,许多动机最终都指向当下青年人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思考。

“回老家考公”这几个字对于在大城市漂泊不定的小镇青年们,似乎有着别样的诱惑。“稳定、不再有职业年龄焦虑、没有996,县城编制好像代表着大城市艰难生活的反面。”王浩杰回忆自己回家前的心态如是说。

王浩杰表示,回乡,不仅出于对稳定生活的渴望,更因为县城公务员岗位的多样性与机会。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杨华教授指出,县城作为一个“熟人社会”,公务员在资源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缺乏背景的青年而言,能够在县城成功竞聘公务员职位,确实是一种成就,家庭和朋友的支持、认同往往也随之而来。

与“县城编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们眼中一线城市工作环境“残酷”。“普通的私企中,加班文化、末位淘汰、裁员等等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尽管是一名应届生,但研究生时在大厂实习的见闻,让周妃莎对大厂“祛魅”了。周妃莎称,选择回乡考公的动机就是想避免这样疲惫的生活。

为什么都是考老家县城的编制?周妃莎与王浩杰有着类似考虑——一步到位。

国家公务员局数据显示,今年国考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已达303.3万,较五年前足足增加了133%。随着考公热潮的兴起,“编制”也呈现僧多粥少的现象,不少青年选择将目光投向竞争稍弱的县域公务员岗位,“县城编制”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新赛道,竞争日渐凸显。

比起主动选择,对于一些人来说,“县城编制”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考虑。“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站稳脚跟。”在一些选择回到县城的人看来,在大城市打拼过后,“县城编制”就像是留给年轻人一个拼搏失败的“后路”。

“我当时是多手准备,哪里能去去哪里。”来自四川仁寿县的女孩辜丹云称,自己之所以毕业一年后才入职,是因为毕业时选调、省考结果不理想,尽管在上海读书,但由于专业问题,找的工作收入都不高,左挑右选之间,精力花去了大半,最后匆匆报考了离家不远的某县城的事业编,以应付家里对于她毕业一年还不工作的施压。“可以理解为在大城市卷不赢,也可以理解为回县城是最优解。”

在辜丹云看来,自己比较能代表一部分人的画像,出身县城,家庭条件一般,大学毕业之前,对于未来的职业几乎没有规划,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被大潮推着走,而自己的父母也难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这样的小镇青年,一方面无法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一方面家乡附近没有强二线城市可以容纳自己,同时又有留在父母身边的需求,最后就只能选择回老家。至于进入体制,并没有太多别的想法,主要是回县城好像只有体制内这一条路可以走。”

回与不回,那些做出选择的瞬间

今年33岁的刘浩杰曾是他人口中的“上进模板”。尽管出身县城的他高考并不如意,只进入了江苏一所大专院校,但经过努力,王浩杰一路升本,读研,毕业后顺利进入上海一家贸易公司。“以前总觉得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收获,但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我的收获还远远不够让我站稳脚跟。”虽然一直意识到这一点,但真正下定决心,还是因为朋友的爱情败给现实这一故事就发生在眼前。

王浩杰说:“那是一个在上海结识的老乡因为在上海买不起房刚刚和女朋友分手,见面时他劝我早点认清现实。如果在上海呆不住,不如趁自己能静下心学习,早点回老家考公。”

王浩杰形容,自己听到“回老家考公”时犹如雷击,对于许多漂泊在一线城市的小镇青年来说,这就像是在大海中凭借孤舟冒险的人遇到了一艘巨轮,“巨轮代表着安全、舒适,但登上它也代表着冒险生活的终结。”

从一线城市回到县城,这种逆向选择背后,人们动念的起因各有不同。

29岁的杨宇春此前在深圳工作,因离家太远,他很早就有了回家的念头。在家乡得到一份稳定的“有编制”的工作是他当时立下的目标。他的选择相对主动,准备也比较早。但在考公群里,他却看到有人被动选择的无奈。他还记得有一个群友说,自己因怀孕被公司辞退,打官司让她筋疲力尽,而丈夫也因为行业不景气收入骤降,两个人眼看要支撑不住在深圳的花销,因此才选择回老家。但是两个人的行业在偏远地区的老家找不到岗位,最后丈夫在省会找了个与之前行业相关的下游产业工作,而她则出于稳定的考虑,选择报考离省会不远的一个县级市的编制。

选择回到县城,对于大多数人意味着选定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生活的环境,这背后,亲情起到了催化作用。

回到甘肃老家天水某县城的马鸣远,在刚刚毕业时进入了上海一家有国资背景的数科公司。据马鸣远的描述,他收入不低,尽管远远达不到在上海置业安家的条件,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硕士生来说,这份工资收入让他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实现了从未有过的物质满足。“那时几乎只会去贵价超市,我也报了很多兴趣班,虽然工作很累,但上海好像有无数‘新鲜事物’等着我去发掘。”

不过,马鸣远却对这样的生活有着一丝“负罪感”,特别是老家父母对马鸣远情感状态的关心,让他觉得自己这个独生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大城市的生活好似一种真空,让我与传统的家庭价值隔绝了。”马鸣远称,许多在一线城市漂泊的小镇青年,其家庭都有类似的画像:家庭条件在县城中处于中上,但父母思想较为保守,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能守在身边,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在小地方过得体面、舒适,有一个顺顺当当的人生。“我好像始终被家中的一根线牵着,在大城市与小县城之间左右摇摆。”

于是,在又一次被家里人催婚后,马鸣远选择了回家,“回去找份工作,相亲,结婚,生子……”这是马鸣远回到家乡县城前给自己规划的未来。

与马鸣远的家庭类似,杨涛在老家县林业局家属院长大,父亲在县财政局工作,母亲是中学老师。当初毕业时,他和父母都觉得可以先在外面闯一闯,在上海工作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杨涛清醒地意识到扎根上海的难度,产生了回去的打算,而父母对于他想要回到老家考公的选择都表示支持。

“我是独生子,他们还是希望我能够回来,一方面求个稳定,另一方面也希望我能够离他们近一些。”促使他回家的一大原因是他的母亲原本身体就欠佳,有一些呼吸系统的问题,新冠疫情后,病情有所加重。杨涛想回家减少父母的担忧,也更方便照顾他们。

回县城也要制定“战术”

从英国毕业归国的曹辉将县城体制内岗位视为当代紧绷社会环境下的避难所。曹辉的家庭就业结构是浙江富裕县城中的一个典型,家中有厂,有2个以上的小孩,一个人接手家族生意,一个人则进入体制内。对于曹辉的家长来说,孩子进入哪里的体制内并不重要,但比起离家较远的大城市,自家所在的县城是上上选。对此曹辉表示,自己回国前也收到过上海不少公司的offer,但在伦敦生活多年的曹辉只想“回家”。“考公算是‘回家’最畅通的渠道,因为县里能找到的我感兴趣的工作不多。”曹辉说。

除了直接考公回到县城,一些人也采用了“迂回战术”。去年,王浩杰在父母的“怂恿”下,将简历投递给老家县城的两家国企,并成功被其中一家单位录取。回到家乡县城后,王浩杰感觉收入虽然不高,但好像一下子没了压力,连闲暇时备考公务员都显得轻松很多。谈到自己备考公务员时,王浩杰笑称,“好像每个从大城市回来的小镇青年都是冲着体制内去的。一些人直接辞职回家备考,还有一些人就像我一样,先在县城找个比较清闲的工作,一边上班一边备考。”

“县城体制并不是那么好进,首先专业限制就排除了一大部分人,其次县城能提供的体制内岗位也有限。”杨宇春说,考公考编并适用于每个人。能直接通过考公考编回到县城的也是“幸运的少数”。

去年,名校硕博生扎堆到浙江遂昌、江苏阜宁、广东和平等县城体制内单位就业的现象引人关注。其中不少县城基础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均来自著名大学,且绝大多数为硕士、博士。对于一些有名校背景的人,想进入县城体制内还有一个较为“方便”的渠道:人才引进。“我很早就想离开深圳,正好前几年老家有人才引进政策,我的专业、学历都符合,并且服务期也不长,就想着先回家工作再观望。”在准备回家的第二年,杨宇春碰到了自己眼中的“机遇”。

“对于大城市的人才政策门槛来说,县城更呈现‘求贤若渴’的姿态,虽然像前些年那样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在收缩,但在工作待遇本身还可以的情况下,认真工作几年,最后多多少少也能拿到一些很实惠的人才优惠。对于很多想回家的人来说,这很有吸引力。”杨宇春介绍,由于各地人才政策优惠力度不一,人们会瞄准自己的“需求”去报名。“有些本身就计划回县城安顿的,往往会选择有住房优惠政策的地区,而有些人只将回县城体制内作为一个跳板,之后还是想回到省会或二线城市,这种往往会直接选择有资金补贴政策的县城。”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回县城考公,但如果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相信小县城的公务员岗位并不会如此吃香。”据杨宇春观察,之前所在的考公群中,有人对回到县城后的生活期待颇高,也有人仿佛失去了生活目标才选择回到老家。

昆明,临近国考,考生们周末早早来到图书馆复习,进行最后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