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4-09-23 00:00:00王文娜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摘 要]新时代,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被赋予全新的思想内涵,具有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升高职教育整体质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应把“三全育人”理念作为重要指导原则,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覆盖的育人格局,努力破解现实难题,积极探索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教育;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8(2024)03-0092-05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rt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Wang Wenna

(Shaanxi Business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art courses has been endowed with a new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which ha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rtistic talent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art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guiding principle, form an education pattern with full participation, whole-process penetration and all-round coverage, striv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scientific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art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t major;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path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的提出,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两年后,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规划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工作,对高校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在高职艺术专业课程中,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艺术人才至关重要。这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具备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的优秀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1]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新时代,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三全育人”理念成为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一)基本内涵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强调教育过程中的整体性、协同性和连续性。“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员育人要求高职艺术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每位教师都应当在各自的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美术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其次,全过程育人强调思政建设应当贯穿于艺术专业课程的全过程。这包括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各个环节。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应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思政元素与艺术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后辅导阶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全方位育人要求高职艺术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当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各个方面。在认知方面,教师应通过艺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文化艺术政策、传统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情感方面,教师应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在意志方面,教师应通过实践教学和团队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行为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艺术专业知识和思政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重大意义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和扎实艺术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在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还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2. 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挖掘艺术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艺术教学中,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又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3. 提升高职教育整体质量: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通过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和经典艺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应当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不断加强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推动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当前的高职艺术专业教育中,虽然“三全育人”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思政建设,但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是当前高职艺术专业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设置往往过于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学生学习只专注于掌握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难以落到实处。因此,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2]

(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性难以发挥。而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创新教学方法,比如运用项目导向学习、案例讨论等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教学资源等,拓宽学习渠道,增加互动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评价机制存在局限性

当前的评价机制多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而对思政素养的考核相对欠缺,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长。因此,有必要改革评价机制,加大对思政素养的考核力度,使之与专业技能评价并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强

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教师队伍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高职艺术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加强高职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培训和素质提升,成为当务之急。

(五)学生思政意识亟待培养

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对于思政教育可能缺乏足够的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政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将思政学习与艺术专业学习相结合,是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然而,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推动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发展。[3]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路径

在高职艺术专业教育领域,实施“三全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实现艺术技能与思政素养的同步提升,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4]

(一)充分挖掘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全面更新课程内容体系

在新时代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这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部署,也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艺术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尤为重要,不仅关乎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关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必须充分挖掘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全面更新课程内容体系。

1.培养审美能力。艺术类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创新性,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知识以及审美能力。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中国红色歌曲和革命故事,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感受到国家的伟大和民族的自豪。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理解和尊重历史。

2.树立正确三观。教师还需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话题,将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影视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我国发展成就、展现民族精神的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设计课程中,可以邀请优秀设计师分享其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设计经验,引导学生立志为国家、民族做贡献,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促进有机融合。探索思政+艺术育人新路径新模式,构建思政育人和艺术育人一体化长效机制。把思政元素融入乐曲里、舞台上、笔墨中,让大学生在春风化雨鉴赏艺术美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于润物细无声中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让思政课体现“艺术美”,让专业课深涵“思政味”。创设《艺术与思政》《艺术与社会》等跨学科课程,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演出、展览、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推动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动艺术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

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课程思政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推广案例教学,以实际案例为教学素材,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案例教学通过生动、贴近实际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与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强化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升课堂活力。

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思政教育相关问题,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讨论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和辩证思维能力,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

3.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融合现代科技,丰富教学形式。

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可以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教学相结合,如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设备等开展教学。这些多元化教学手段有助于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养分。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程思政教育的魅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思政教育的价值。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完善艺术专业课程评价机制,确保课程思政成果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确保教学成效的关键环节。学校应当构建多元化、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全面评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在评价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在动力。

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评价应充分考虑艺术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采用体会报告、提交作品、现场展示、实践成效、结果反馈等多种方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实施全过程评价。评价体系应涵盖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课后实践等,实现对学生在课程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

3.注重个性差异。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得到充分且个性化的发展。

4.加强动态调整。根据课程实施效果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方式,使之更加符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5.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

6.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学习竞赛、设立荣誉称号等,对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通过以上举措,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更加精准和有效的艺术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这不仅会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

(四)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离不开一支政治觉悟高、思政教育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层面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思政教育能力。

1.定期组织培训。学校应定期组织专题培训,使教师深入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掌握思政教育理论,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思政观念。教师需强化课程思政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传授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

3.健立健全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应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教师投身思政教育的热情。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努力推动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覆盖的育人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思政素养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教育兴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凤翠,邬志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04).

[2] 刘汝涛.思政孕育艺术之苗—“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3).

[3] 韩松.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1).

[4] 王琦,杨小语.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重庆行政,2020(02).

[责任编辑 张宇龙]

[作者简介]王文娜(1977—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2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J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