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改革 凝聚全社会生态共识

2024-09-23 00:00王淼
先锋 2024年8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成都奋力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聚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成都仍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超大城市生态转型。

创新流域河湖治理方式,保障区域城市生态安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治理务必从源头治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长江上游年平均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年发生频率增加,极端低温事件年发生频率减少。气候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给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带来了极大挑战。长江上游地区应重点考虑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特别是源头区的“三水统筹”治理,增强气候变化韧性。针对流经成都市内的主要河流,应鼓励应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和再野化措施,逐步建立起集中连片的湿地生态体系,充分体现成都平原生物多样性特点,保护和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

加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近年来,成都的新能源装备收获海外订单,新能源汽车成功“出海”,新能源技术高能级研究中心入驻,新能源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向“新”而行的成都新能源产业,正持续释放绿色动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一方面仍要聚焦提升新能源企业集聚度,实现合作共赢。另一方面要不断自主研发、引领创新,用过硬的技术实力提升新能源企业综合竞争力,填补现有产业链上的空白环节,打通新能源产业链,加强分布式能源集成前沿研究工作。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成都需要加快壮大低碳能源支撑产业、低碳能源应用产业等低碳能源相关产业,在夯实城市低碳能源安全保障基础上,支撑全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确保在产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既能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同时降低单位GDP碳排放。产业节能降碳的同时,如何推进垃圾循环利用,减少最后环节的碳排放,是建设“无废城市”的关键一招,也是构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都已完成无废城市建设总体设计,未来,仍要持续推进工业、生活、建筑垃圾的系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从源头、过程、末端全方位发力,全链条助推垃圾焕发绿色生命力。

强化环保执法监管,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通过近年来成都市披露的生态环境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未来针对正面清单企业,更应积极主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做到合法合规;生态环境部门也要进行差异化监管。企业要与时俱进提高环保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实质性做好污染防治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仅依靠执法人员远远不够,通过有奖举报制度,能让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社会监督。生态环境部门应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弥补基层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的盲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水平。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此长河奔腾万物勃发的新时代背景下,唯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社会形成广泛的生态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便指日可待。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