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2024-09-23 00:00:00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9期

“德育为先”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师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的独特功能,展现其深厚的德育价值。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性为德育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德育可以依托于学科本身的内容,借助于教师创设的情境来实现。这种方式不仅能健全学生的人格,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教学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内容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利用这些内在的德育元素进行教学。这种内生式的德育方式通过整合人文主题、语文知识点、作者背景以及写作背景等,自然地融入与德育相关的元素,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相较于外在强加的德育方法,这种方式更加细腻且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元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德育的力量,体会到语文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更是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关键。

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要借助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五位壮士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五位壮士在面对敌人时表现出的勇敢与坚毅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深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情与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的具体事件,如“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引敌人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尤其是英雄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同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呈现五位壮士的壮举。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的情境,能让学生获得对五位壮士的感性认知。而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让学生获得对五位壮士的理性认知。教师从《狼牙山五壮士》的文本内容出发,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德育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更能让学生对五位壮士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产生敬仰之情。当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相融时,就能够有效塑造他们良好的品格和爱国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渗透的核心策略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要求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适合的德育切入点和融合契机。同时,教师应与时代同步,不断探索与当代精神契合的德育素材。这样能够提升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使之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成长。

二、借助教学方式渗透德育

教师将德育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教授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格与价值观,从而深化学生对德育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德育的渗透变得生动有趣,还能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融入德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德育氛围的营造,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动、交流、对话。如,在教学《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这两篇课文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从文本的场景、细节等方面去体会“母爱”“父爱”,还要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的德育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或者组织班级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通过这种互动和交流,学生不仅对课文的理解逐渐加深,还能在生活中践行孝顺、感恩等传统美德。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就一些道德议题进行探讨,如,诚信、责任、友谊等主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在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不同意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德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促进其品德的发展。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教师应依据语文学科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教学方法中融合德育内容。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德育体验,强化道德认知。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够将德育学习的感受升华为内在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巩固道德观念。

三、借助教学评价渗透德育

评价是教师实施德育的关键策略,包括显性与隐性评价、口头与书面评价等多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核心目的不在于证明、甄别或选拔,而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融入德育时,应关注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融合。这样的综合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发挥德育的导向、激励、调控和监督功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以《石灰吟》一诗的教学为例,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逐渐领悟古诗的深层内涵。同时,教师可以补充作者的生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在评价古诗时,会自然而然地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志向。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诗是诗人志向的生动体现,表达了愿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决心;有的学生认为,诗人表面上歌咏石灰,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磊落胸襟;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用“粉身碎骨浑不怕”这样的诗句展现了无畏牺牲的精神。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古诗的内容,让德育元素在无形中得以深化,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廉洁奉公和大公无私的品质,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了高洁的志向,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表面走进内部,借助作者的“生活史”和“生命史”进行深入解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信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能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得到提升,体会到德育的价值,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理念。教师应努力开发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优化德育途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双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