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考察与现实指向

2024-09-23 00:00:00冯钰平
荆楚学刊 2024年4期

摘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演化的缩影与投射,发挥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要求。回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历史演进,把握制度体系的鲜明特质,即政治性、人民性、全面性、渐进性和自主性。新征程上推动经济治理“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方向;践行人民至上,贯彻制度立场;统筹兼顾推进,丰富制度内涵;循序渐进调整,创新制度安排;聚焦中国特色,坚定制度自信。

关键词:党的领导;经济工作;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4)04-0001-07

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与话语表达,是中国共产党在遵循执政规律的基础上,以增强党对经济事务的领导能力为目标,在领导经济工作的长期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多下功夫,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1 ] 17-1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 2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明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 3 ]。党领导经济工作一直是学者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围绕这一命题从历史梳理[ 4 ]、思想阐释[ 5 ]、中外比较[ 6 ]等视角展开了深入具体的研究,但对“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这一专门制度的研究成果尚不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把握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变迁过程,阐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多元特质,探寻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健全之策,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既是应对复杂经济挑战的主动调试,也是推动“中国之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逻辑关联

中国式现代化与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存在鲜明的逻辑关联,中国式现代化包涵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正确发挥,需要进一步健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释放蕴含于其中的经济治理效能。在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说邓小平所言的“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7 ]当时还只是一种期盼,那么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8 ]稳步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完善成型、深入发展,优化制度运行机制,有助于激发经济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制度基础。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协调一致的,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离不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经济发展效益的提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靠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需要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前提与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立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以更广阔的胸怀推动人类互利共赢,求得发展成果共享。因此,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关键作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发力点,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路径。

(二)健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凝练而成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有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从政治层面看,通过把控大局谋划战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嵌套“政党—市场—政府”结构,形成功能耦合导向治理效能,在融合视野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遵循正确方向。从经济层面看,依托党领导经济工作实现资源整合的快速高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力地驳斥了西方经济学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等国家治理陷阱,助力经济治理的“中国之制”迈向 “中国之治”。从社会层面看,现代化发展关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活力元气与良好秩序的协调统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有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正义的秩序与环境。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程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效能。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历史考察

“晚发外源性”特质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下,中国式现代化交融于社会变革的总体历史演进,伴随革命、改造、建设、改革、复兴的重大主题转换,始终不变的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内涵在党团结带领人民朝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不断丰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制度初创助力民族独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政治独立、民族解放的奋斗征程中开始了改善人民生活、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雏形逐步显现。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在党的领导下设立中央、省、县三个层次领导根据地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国民经济部;人民委员会集思广益商讨经济建设的政策与办法,在召开了两次经济建设大会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决策[ 9 ]。1929年古田会议提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 10 ],其中就包括经济工作。毛泽东同志在此期间发表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等重要文章,强调党要注意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困难,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11 ],以科学的思想推动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助力私人经济和个体手工业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有力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1942年,为了更好地实现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 12 ],党的领导的制度化取向更加明朗。党对经济工作的一元化领导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夯实了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设了前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制度建构建设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矛盾转换、任务转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具体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首先通过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斗争,牢牢掌握了政治主权,为党掌握经济主权、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铺平了道路。面对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现代化结构体系极不平衡的新中国,毛泽东同志在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13 ] 117。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开始,中国共产党连续不断地制定、实施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同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在各级人民政府增设计划委员会,要求各大区、各省、各市的财经委员会在中央国民经济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各行业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在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准确地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瞄准优先重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设定明晰的经济工作路线图,调配物资集中投入关键发展领域,组织动员人民力量,在优化生产力布局,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推动经济增长,突破发展瓶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建构方向表现为向中央集权,党的组织自上而下地嵌入国家管理部门与具体的生产单位,保证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有效性,助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制度发展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动态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持续推动制度创新性发展提供充沛动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承认商品经济的合理性,到1986年党的十三大将计划与市场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再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党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明晰了经济发展的实践支点,翻开了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增强综合国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新篇章。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不断充实。1980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日后成为中国经济决策的重要部门。1994年11月召开首次中央经济会议并将每年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延续了重大经济政策、战略规划等重要事项的集体讨论与决策惯例。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推动我国现代化纵深发展,取得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成就,进一步释放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动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制度创新赋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制度建设步伐,持续推进领导架构、决策体制、协调框架、监督机制改革,凝练出一套完整高效、运行稳定的经济工作领导制度体系(如图1所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基于总体研判,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改革,发挥党的领导在治国理政体系中的治理效能,推动经济治理多元利益整合,凝聚经济治理目标共识,促进经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用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不断完善党委经济决策、执行、监督的制度细则,更好地发挥党在经济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不断拓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战略规划有条不紊地实施,科技实力大幅增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新的进展,生产力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取得新的成绩,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取得新的进步,继续朝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进军。

总而观之,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是不断调试、逐渐完善的结果,规范化、制度化是党长期领导经济工作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指向,是在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贯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时期,在长期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推动制度体系的成熟定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成就与主要经验以制度形式呈现,从工具价值层面展现制度安排的转换与创新,更加深刻地凝练党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制度特质。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多元特质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回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从幼稚到成熟、从粗略到精细的演进历程,发现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精髓,不是直接照搬,而是扎根中国大地的中国版本;它总结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是机械套用,而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当代版本;它创造性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不是简单延续,而是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版本;它在与西方经济思想交流互鉴中取其长处,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版本[ 14 ]。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解读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中总揽经济全局、协调各方工作以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治理需求的制度的总和,政治性、人民性、全面性、渐进性、特色性是蕴含于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鲜明特质。

(一)政治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政治基础

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政治性体现了党在经济领域的领导权威。权威不等于大包大揽,而是通过一系列制度体制机制发挥职能作用进而彰显其绝对性地位。党的领导权威主要涵盖两方面内容:权威的合法性和权威的规范性。前者关乎权威的合理基础,阐释权威何以生成、何以可能;后者指向权威的有效范围,明晰权威如何限定、何以有效。一方面,党作为经济工作的领导核心,总揽经济发展全局,基于自身组织特性、政治特性,嵌入整体经济治理框架,将领导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依托制度划定党的领导权威的边界,在经济决策、政策执行、监督评价各个环节协调好各方力量,激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治理效能。要避免将领导等同于管理或执政,“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能放弃这一条,但是党要善于领导”[ 13 ] 179。党的领导是经济工作推进的政治基础,具体的经济事务管理是党的领导的实现途径。

(二)人民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坚定立场

现代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的综合变迁,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指标,是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只有国民在认知、行为层面都实现了向现代化的根本性转变,在物质、精神层面实现了质与量的统一[ 15 ],整个社会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现代社会,在此基础之上的国家才是真正的现代国家。同理,激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所内蕴的现代性潜能要始终锚定“人民”,站稳人民立场。不同于西方“原子式个人”的发展哲学,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经济工作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现代化。回首中国现代化进程,党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经济发展理念,维护人民利益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也是内蕴于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中心立场。中国共产党在提升领导经济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过程中,在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

(三)全面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价值底色

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全面性”的理解,明确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价值准则。“全面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覆盖全体人民、全部地区、各个民族,党的经济工作领导制度要统筹兼顾不同地区,服务全体人民、惠及全体人民,以制度助力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如果少了一个人、少了一个地区、少了一个民族,都不是好的制度设计。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强调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 3 ],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精神富有筑牢根基。党在协调经济事务的实践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的提升,也重视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中积累成功做法,推动制度完善。

(四)渐进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建构策略

中国式现代化是巨大人口规模基底上的现代化,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党在推进经济工作领导制度建构时充分认识到我国各个地区地理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准确把握这一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渐进性,因地制宜,把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逐步扩展,先试点后推广,进而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的制度安排。例如,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针对中国经济发展制定中长期战略计划与短期发展计划,并逐步将这一做法制度化。就中长期战略计划而言,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把握“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围绕不同时期的不同目标统筹考虑,循序渐进地制定“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和“新两步走”战略。就短期发展计划而言,每年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的经济工作情况并规划来年经济工作任务,实现持续推进。

(五)自主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建构目标

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一主轴,坚持走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将独立自主融入制度内核,力求深刻认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规律,从制度层面探索党委在经济工作中的协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具有自我完善特质、自我革命精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适时推进工业化、市场化、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基因与中国力量。不同于西方“政府-市场”二元结构,不囿于西方理论的机械化定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政党-政府-市场”三元结构,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性治理主体,立足“中国之治”推动具有目标一致性、利益代表性、运行规范性和治理有效性的经济工作领导制度发展。

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的现实指向

翻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篇章,应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挑战,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因时制宜地调试以适应新的要求。通过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规范化、程序化的做法、惯例融入党的经济工作领导制度,通过提质增效、统筹协调、稳中求进、凝练特色,稳步推进党的经济工作领导制度精细化、精密化,提升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效能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中国经济治理场域中发挥着把脉定向、价值引领、动员整合的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把握制度建构的基本原则与导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经济工作领域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一要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确定”“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总结的重大政治经验。强化政治意识,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融入具体的经济工作领导制度,落实为广大党员干部处理经济事务的首要原则。二要完善党中央重大经济决策落实机制。充分发挥请示报告制度作用,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针对党中央重大经济决策制定责任清单,消除条块梗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创新性因素充分涌流,确保党中央的经济战略规划得到层层落实。三要健全党管干部制度,使态度坚决、措施有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由组织形态的党组织和个体形态的党员施行,干部是制度执行的关键因素。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依托制度考察、提拔经济工作经验足、专业水平高、方式方法灵活、执行能力强的干部与人才,发挥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推进经济工作的模范带动作用。

(二)践行人民至上,站稳制度立场

价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影响着行为主体的主观偏好、信息处理、行为选择,在制度建构中至关重要[ 16 ]。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和健全党的经济工作领导制度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贯彻始终,贯穿于制度设计、制度运行、制度保障各个环节。一是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制度设计的重要指向,进一步优化五年规划等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制度,明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经济目标与任务,实现长期战略布局与短期相机抉择的有机统一,保持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依靠人民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提炼人民群众做好经济工作的好点子、好方法。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将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创新实践转换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可行方案与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安排。

(三)统筹兼顾推进,丰富制度内涵

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任务,系统总结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创新,集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建设与经济治理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其一,横向协调,打造党的经济工作领导制度体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重大决策的调研、论证、评估、执行,坚持和健全党委集体决策制度、党委常委会民主议事制度、重大决策投票表决制度、归口管理制度和各级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制度等制度,汇聚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的集体智慧,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经济运行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二,纵向协调,通过制度明晰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关系。立足新发展阶段,使各级政府的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实现权责一致、协同互补,更好地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全国一盘棋,优化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四)循序渐进调整,创新制度安排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要保持历史耐心,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地推进制度变迁[ 17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根本性演进常常由微小变化引致,当变迁效应累积达到临界阈值足以打破制度均衡时,制度变迁进程逐渐开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工作形成多层次的制度布局,这些制度变迁的效应累计起来,为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变迁提供了良好基础。以党政统合为核心实现资源联动与情感融通,在组织和凝聚多方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过程中理顺多重要素,不断积累处理纷繁冗杂经济事务的经验,将有效经验与成功做法转换为确定性的制度安排,不断丰富党的经济工作领导制度的内涵,以战略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应对不确定的风险,增强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的能力。局部的配套制度建设和微观的治理机制创新这些看似微小的制度边际调整不断累积,达到整体的结构优化和效能提升。

(五)坚持独立自主,坚定制度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工作领导制度,以党的领导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型塑经济工作领导制度的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 ] 78,依托中国共产党更好地连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8 ]。一方面,从党与市场的交互看,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市场化改革各环节,依托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制度统筹协调各方利益,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在市场准入、商品流通、要素流转等关键环节下功夫,切实保障市场的公平秩序。针对市场的难点、痛点、盲点,完善监管规则,落实调控措施,为市场经济合理运行拓展更多制度空间,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另一方面,从党与政府的互动看,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举措,释放经济治理效能。进一步明晰党委与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权责范围,把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不断推进党政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4]张慧君,黄秋菊.中国共产党经济治理能力探析——新中国发展经验总结与未来挑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73(1):29-43.

[5]顾海良,邹进文.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202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9.

[6]张弛.党领导经济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1):121-140.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12.

[9]闫茂旭.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75.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0.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27.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郑玉尚.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四重维度[J].领导科学,2022,824(10):136-138.

[15]万华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思想渊源与评价指标体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36(11):22-33.

[16]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3-24.

[17]张红艳,王燕荣,陈国生.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荆楚学刊,2023,24(1):35-41.

[1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4.

[责任编辑:马好义]

收稿日期:2023-03-26

基金项目:202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研究”(24DJ04);2024年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研究”(2024DXXTYB028)

作者简介:冯钰平(1988-),女(土家族),湖南常德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党的领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