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的迭代日新月异,社会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及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人才。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当前的产业链需求不匹配。文章以盐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为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需求,在“双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为同类高校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电子信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6-0034-0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型的电子信息产业及与之匹配的周边产业已经成为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我国电子信息类高水平人才需求量日益增长,相应的人才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型的电子信息人才不但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须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具备灵活的交叉融合应用能力[1-2]。传统的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学科完整性,忽略工程需求,教学内容重学术、轻实践,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教学相对滞后;学生缺乏清晰的专业认知、浓厚的专业兴趣和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实践动手力、工程想象力、团队合作力、项目创新力较为薄弱,这些都会导致毕业生难以成为具有工程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3]。因此,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6]。
盐城工学院作为全国最早以“应用型本科”定位的高校之一,一直致力于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基于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学校从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的高度,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学校积极响应江苏沿海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战略,按照“产业+”专业模式,构建以优势专业为依托的特色专业群,形成精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的专业体系;对接行业标准、生产流程等产业需求,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向行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按照工程师职业要求,躬行致知,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学校创新了产业为要、政府引导、多元协同的校地联合新机制,构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最终走出了“产业+”专业模式的专业改革新路径[4-5]。盐城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典型代表,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思维、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等综合素质培养作为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以此为例阐述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改革举措
(一)明确专业定位
盐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据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立足盐城,面向长三角区域,通过产教融合、校地联合,构建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向智能终端、精密结构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通信等产业需求,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能够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和宽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系统集成、测试、应用系统开发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工程意识、创新精神、专业才干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盐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紧密对接盐城“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电子信息产业被列为盐城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与江苏省盐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铠精密科技(盐城)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建立政、校、企紧密协同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1.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平台
盐城工学院与合作单位在盐城工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学院、西伏河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政、校、企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盐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产教融合发展在组织、政策和经费上得到了保障。
2.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完善产教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盐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与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共建专业协议,并出台一系列文件制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协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ISO9001 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机制;将电子信息产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创新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规划专业发展
盐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向长三角国家战略需求,把握新工科发展内涵,坚持立德树人,围绕江苏“核心信息技术集群”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以盐城电子信息“333”产业体系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校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将专业建设成集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校要求每四年修订一次,每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修改相关细节。根据学校下发的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专业教师深入用人单位调研、了解行业产业和社会的需求,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反复研讨人才培养方案,邀请合作企业专家、相关高校专业负责人、政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共同参与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相一致、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发展需要相对接。
(五)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从实践教学目标导向、组织管理、资源优化、机制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重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盐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坚持能力导向,面向电子信息相关企业生产实际,构建“层次化、模块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导向,按照能力递进规律,将实践教学依次分成“基础训练—技能实训—创新培养—综合实践”四个层次,每个层次有相应的课程模块,在合作企业或者实训基地完成。
(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全面深化政、校、企合作,将校内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前沿技术及岗位需求相结合。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目录》,将企业工程实践问题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题,引导教师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教学。设置独立的企业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的教学时数占总教学学时的30%以上。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建设的实践情况
(一)教学资源优化
1.课程与教材建设
按照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结合盐城电子信息产业实际,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目前,按照电子信息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调整了电视原理课程、功率电子学课程等9门专业课程,同时根据盐城电子信息“333”产业体系,校企合作增设人工智能课程、移动通信课程等13门企业课程, 构建与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相符的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利用慕课、SPOC 等网络平台,建成10门 OBE 课程,包括省级在线开放和一流课程2门。校企合作编写企业课程教材,注重将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目前已完成《FPGA设计与应用实例》等5部教材初稿。
2.优质教学资源开发
联合企业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及时将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教学内容,推进图书、案例、课件以及教具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目前,校企合作编写基于企业实际工程的案例集13本,其中《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应用实例》即将公开出版;依托网络平台建立了包括课件、图片、视频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库,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开放共享,提升了教学效果。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电子信息相关企业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按照“平台化、中心化、 集约化”的建设理念,优化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所,提升校内实习实训效果。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其他企业成立了7个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5个研究生工作站。依托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创造“做中学”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训平台。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盐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具有企业教育经历的“双师型”教师28人、省“双创”博士3人、省科技副总经理5人、盐城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企业兼职教师10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6人、教授2人,拥有高学历、结构层次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校企师资共建共享
学校实施“双招双引聚才计划”,地方政府“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配套资助,支持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特聘教授、兼职教授,支持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并拥有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设置专业教授岗,鼓励和支持合作企业的专家申报“江苏省产业教授”。合作企业每年派专业人员到校与专任教师合作,进行控制终端、远程设备操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等项目的联合研发。
2.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造高素质教学队伍。依托学校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中心,提高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企业导师和兼职教师必fa22f843418baa99a8471991c42232ce74f692597c48e5502781c2924cb77b06须经过基本教学能力培训才能从事教学;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实施“双创”人才计划,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着力打造高层次、高学历、企业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3.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改革
围绕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动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改革,激发教师的活力。学校重新修订了奖励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提高了产教融合横向科研的地位,使横向经费有别于财政科研经费的管理;打破人才的单位壁垒,实行学校和企业科技人员相互兼职,互聘互认;设立产学研引导基金,支持产业研究院的建设。
(三)校企合作基地建设
1.完善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可用于本专业实训的实验室有16个,总建筑面积3256 平方米,其中实习实训场所有3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依托实习实训基地,逐步构建“层次化、模块式”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建设,定期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开设专业讲座,进行综合训练和模拟生产。
2.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技术中心
校企双方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及学校产教融合工程中心,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了盐城工学院—雄鹰精密机械智能制造联合研发中心、盐城工学院—明钰环保光纤气体传感器联合研发中心和盐城市光纤传感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合作开展无线通信、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的研发。
3.在合作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盐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江苏省盐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训基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生均 20 平方米),在立铠精密科技(盐城)有限公司用于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面积约 800 平方米(生均 13.3 平方米),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实训基地面积约 500 平方米(生均 8.3 平方米),在其他相关企业的实训基地面积约 3500 平方米,均投入了满足实训需求的先进仪器设备。
(四)创新创业教育
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以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为目标,实现产教融合、校企联合、虚实结合、科研平台与专业教学平台交叉融合,建成两个省级实验教学平台和一个省级科研平台,构建了工程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计了面向工程背景的实验项目,强化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优先支持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学生转专业、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和创新活动训练课程学分,实现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融合。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建立了契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产教融合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按照产业生态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共建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和西伏河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校企和校地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卓越计划”专业设置独立的企业学习方案,实施“双导师”制,构建了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育人平台。近几年,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覆盖率达 100%。充分挖掘产教融合合作成果,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项目、竞赛、实训为引导,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成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向长三角区域电子信息行业企业,汇聚社会资源协同育人,着力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政、校、企联合办学、“预就业”模式、“双导师”制等形式打造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引企入校,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集中汇聚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的项目,开展项目式教学[4] ,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指导的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还具备深刻的行业洞察力、敏锐的先进技术跟踪能力和灵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数据,除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外,近五年来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91%,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60%。学院和学校评估处通过定期开展交流座谈、在线测评等方式,获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与社会评价跟踪调查结果的整体情况,详见图3。
(一)学生就业前景好,专业吻合度高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跟踪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电子通信、智能终端等领域,深造率达30%以上,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比例达76.58%;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资超5000元,且增长趋势较快,在同类高校、专业中处于前列。这说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
(二)用人单位评价高,学生综合素养好
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才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95%的用人单位表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质量高、重视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认可度高,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满意率高。
四、结语
为合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提升盐城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盐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构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建成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双创”合作示范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开展员工培训服务,满足企业对培训和学历提升的要求;政、校、企共促毕业生留本市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作用。该专业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被评为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其建设实践历程也为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应用型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6]。
[ 参 考 文 献 ]
[1] 曾孝平,颜芳,曾浩. 新时期电子信息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23(Z1):11-1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张辉,王杨. 面向新工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4):61-64.
[4] 何坚强,张兰红,张春富,等. 新能源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江苏科技信息,2020,37(34):63-65.
[5] 黄伟,王志锋. 产教融合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路径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10):83-85.
[6] 华臻,王昕,魏广芬. 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47):108-111.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