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广西某高校2720名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评估了学生的劳动素养现状,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技能、劳动品质和创新劳动四个维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劳动观念方面均值较高,反映出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然而,劳动知识技能和创新劳动均值相对较低,表明这些素养有待进一步强化。此外,性别和学历层次的差异分析揭示了男生和本科生在劳动素养上相对更为突出的优势。为此,文章提出了将“三生”劳动教育理念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并促进其奋斗性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素养;“三生”劳动教育;产教融合;人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6-0134-06
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大学生奋斗性人格的培养根植于劳动教育中。本文基于对广西某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的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生”(生命、生存、生活)劳动教育理念,结合产教融合,明确“三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并尝试探讨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策略与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广西某高校为例,通过随机抽样方式,调查了该校大学生的劳动素养现状。调查涵盖大一至大四年级共计2720名学生,其中男生825人,女生1895人;本科学生1486人,高职学生1234人。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2720份,且全部为有效问卷。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理论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政策,从劳动观念、劳动知识技能、劳动品质和创新劳动四个维度(一级指标)进行调查,内容涵盖十个二级指标(共43道题):劳动价值观(1—5题)、劳动情感(6—9题)、劳动态度(10—13题)、劳动理论知识(14—18题)、劳动技能(19—23题)、劳动精神(24—28题)、劳动习惯(29—33题)、生活劳动创新(34—36题)、生产劳动创新(37—40题)、社会服务劳动创新(41—43题)。问卷按照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评分,选项从“1”至“5”依次代表“完全不认同”“不认同”“有点认同”“认同”“完全认同”,将得分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具体为A等级(4~5分)、B等级(3~3.99分)、C等级(2~2.99分)、D等级(1~1.99分)。本文依据此等级划分标准,深入分析调研结果。
问卷来源于袁红爽制定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调查量表》[1],其信度通过Cronbach's α系数验证,结果显示超过90%,说明量表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各一级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区间为[0.44,0.71],而与总分劳动素养间的相关系数区间为[0.80,0.90]。相关系数能够体现出分维度与总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较高的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SPSS 18.0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对样本学生的劳动素养状况进行横向对比,对比数据采用T值和F值检验。当P<0.05时,说明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广西某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总体情况分析
为全面评估广西某高校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课题组深入探讨其劳动观念、劳动知识技能、劳动品质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现状,从而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表1展示了该校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总体情况:大学生劳动素养总体良好,具体表现为两个A等级和两个B等级。“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幸福”“艰苦奋斗”等思想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劳动观念得分最高。然而,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机会,他们对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相对有限,且创新劳动成果较少,因此这两项指标得分较低。
(二)广西某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各维度测评结果分析
1. 劳动观念
大学生劳动观念测评结果(见表2)显示:劳动价值观的均值为4.22(A等级),85%的学生认为“劳动是获取报酬的必要手段”,90%及以上的学生认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最光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等重要”“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情感的均值为4.43(A等级),90%及以上的学生表示“在参加劳动时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冷静应对劳动中遇到的问题”“能在劳动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劳动态度的均值为4.07(A等级),90%及以上的学生认为“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应尊重清洁工、农民工等各行各业劳动者”“劳模和大国工匠值得学习”。综上所述,尽管大学生在劳动观念上整体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但在将劳动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方面可能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激励,以确保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
2. 劳动知识技能
大学生劳动知识技能测评结果(见表3)显示:劳动理论知识的均值为3.97(B等级),90%及以上的学生“了解劳动权益保护等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知识”“了解劳动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了解洗衣、做饭等日常生产劳动的操作方法及流程”“了解公益活动或志愿活动开展的一般流程”,87.3%的学生“掌握未来职业所需的软件操作、劳动技术规范及工作流程等知识”;劳动技能的均值为3.87(B等级),90%及以上的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熟练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社交沟通、口语表达、文案写作和活动策划等基本技能”,80%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所学专业的软件与设备”“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并完成一项专业比赛”。综上所述,尽管大学生在劳动理论知识和日常基本技能上表现良好,但在职业专业技能的深度掌握及实践应用上仍有待加强。
3. 劳动品质
大学生劳动品质测评结果(见表4)显示:劳动精神的均值为4.09(A等级),90%及以上的学生“能够在劳动中克服困难、长期坚持”“能够坚守原则,不抄袭、不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乐意服务大家”“愿意前往偏远山区进行实践活动”“对待学习和工作,会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劳动习惯的均值为3.10(B等级),90%及以上的学生“能够及时处理个人内务和卫生”“提前做好生活和学习规划并按照计划完成”“主动打扫宿舍”“实验(学习)结束后习惯性地打扫场地”。综上所述,一方面,尽管劳动精神的整体评价较高,但仍需持续关注;另一方面,劳动习惯方面的不足更为显著,反映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的欠缺。
4. 创新劳动
大学生创新劳动测评结果(见表5)显示:生活劳动创新的均值为3.87(B等级),96.2%的学生“有意识改良劳动工具或优化劳动过程”,95%的学生“能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或劳动产品”;生产劳动创新的均值为3.52(B等级),80%左右的学生“能在课程论文中提出新的观点”“主动申报或参与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参加专业比赛时,会做出新的成果”;社会服务劳动创新的均值为3.78(B等级),96.1%的学生“参加志愿活动会对某些社会现象有新的理解”。综上所述,尽管大部分学生在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中展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劳动的整体均值(尤其是生产劳动创新)仍处于B等级,表明学生在创新劳动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拓展空间。
(三)不同性别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分析
不同性别学生劳动素养调查结果(见表6)显示,男生的劳动素养总均值(4.02)高于女生(3.96),主要体现在劳动知识技能和创新劳动两大方面。综上所述,女生对自身劳动能力的认知和参与劳动的动机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期望、社会压力和个人兴趣等。这些因素可能限制了女生在劳动知识技能和创新劳动方面的投入和发展。
(四)不同年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分析
不同年级学生劳动素养调查结果(见表7)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劳动素养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其调查结果主要针对本科学生。具体而言,大一(4.04)学生劳动素养总体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二(3.82)、大三(3.89)及大四(3.73)学生,主要体现在劳动观念、劳动知识技能、劳动品质及创新劳动四个方面。综上所述,不同年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五)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分析
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调查结果(见表8)显示,本科学生(3.97)与高职学生(3.98)在劳动素养总体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劳动观念方面本科学生均值(4.28)显著高于高职学生(4.19),在劳动知识技能方面高职学生(3.96)高于本wbBcVLUItgclAVOGi0sXow==科学生(3.89)。综上所述,尽管本科学生和高职学生在劳动素养总体水平上差异不大,但教育内容与深度的不同可能导致他们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有所差异。本科教育可能更侧重理论传授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而高职教育则更偏向实践技能与职业导向的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在劳动观念形成和劳动知识技能掌握上的不同侧重。
三、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路径
(一)结合产教融合,融入“三生”劳动教育,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内涵
1. 劳动教育的实质
21世纪初,我国学者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黄济认为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2];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3];班建武认为当前时代下劳动教育应是对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劳动态度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4]。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教育的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5]。
2. “三生”劳动教育
罗崇敏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生”教育(含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概念,将生命教育的含义进一步广延[6]。康钊等深入探究了“三生”教育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三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7]。生命、生存与生活是“三生”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是“三生”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8]。“三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行为;既表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三生”教育可以统一于劳动教育之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产教融合背景下“三生”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5]。按照纲要要求,劳动教育的目标主要包含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建设两个方面。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是培养能力的基石,其核心在于传授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教会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常用劳动工具。这一过程旨在促进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提前适应社会环境,体现了劳动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人格的建设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及劳动品质三个方面的塑造与培养。第一,树立劳动观念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培养其积极的劳动态度,引导其爱岗敬业,认清劳动与财富之间的关系,并深刻理解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基础和发展动力。第二,劳动精神是关于劳动的理念认知、价值追求、劳动状态、行为实践的集中体现,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促进了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第三,劳动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要素,积极的劳动品质促进良好劳动结果的形成。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自觉主动、持之以恒地参与劳动,并不断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品质。
产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包括职业院校)与生产型行业内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联合培养(培训)、联合科技攻关等多种形式合作,使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科技研发和服务社会等活动与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交融,既接受学校的教育培养,又经历企业实习岗位锻炼,使企业与院校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培养所需人才,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得到优化提升的教育方式[9]。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具体的内容。通过产教融合,劳动教育对象具体化,有效促进了学生劳动知识、技能及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三生”劳动教育是“三生”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能够全面贯穿学生的“三生”教育,持续渗透并内化为学生的奋斗性人格特质。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三生”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奋斗性人格发展
奋斗性人格是指个体具有奋斗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它是个体奋斗行为生成的内在依据,培养个体的奋斗习惯应该以奋斗性人格的养成为重要目标[10]。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三生”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实体抓手,与产教融合衔接更紧密,赋予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劳动教育更丰富的内涵。
个体奋斗性人格的特征鲜明,包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笃学不倦的学习态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10]。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三生”劳动教育对培育奋斗性人格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 产教融合背景下实行“三生”劳动教育,使个体的奋斗目标具象化
在产教融合劳动实践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与困难,这些挑战与学生的“三生”教育息息相关。具体而言,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宝贵,领悟生命的价值,履行生命的意义,拓展生命的厚度,学会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生存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观,掌握基础生存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生活教育的使命是通过现实的职业劳动体验生活,培养和提高个体的生活技能,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困难,引导个体思考生活的意义,确定生活目标,在追寻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享受生活带来的愉悦,从而提高个体生活品质,实现幸福生活的夙愿。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实行“三生”劳动教育,唤起学生直面困难的责任与担当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三生”劳动教育融合了“三生”教育,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只有在创新精神的驱动下,才能自觉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养成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愉快、不方便,创造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更愉悦的生活。同时,“三生”劳动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生存意识,提高其抗挫折能力,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三生”劳动教育与学生成长紧密相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坚定他们实现目标的决心与毅力。“三生”劳动教育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融合了“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强化了学生笃学不倦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奋斗性人格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袁红爽.大学生劳动素养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
[2] 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22.
[3]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4]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1):21-26.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4-02-1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
07/15/content_5526949.htm.
[6] 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1):1-5.
[7] 康钊,祝蜜,万龙.劳动教育与“三生教育”关系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8(9):8-11.
[8] 姜汉荣.“三生”劳动教育: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生命生长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75-80.
[9] 刘雪玲.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1.
[10] 韦炯文.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性人格培育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责任编辑:梁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