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课程链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4-09-23 00:00:00翟玉婷李家森蒋晓刚
大学教育 2024年16期

[摘 要]文章针对军队院校课程链建设的现状和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遵循高等教育和军事人才成长规律,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全素质”的学历教育理念,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区域课程体系、建设纵向课程链、提升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形成闭环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军队院校课程链建设进行探索,发挥课程链多门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提高教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链;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素质能力;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6-0021-04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历教育须遵循高等教育和军事人才成长规律,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全素质”的教育理念,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重点解决现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课程衔接不顺畅、教学资源不共享、教学团队不协同、学员知识不系统、考核评价不高效等突出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以课程链建设为中心、优化区域课程体系科学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背景模块的探索与实践,以创新实现区域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发挥课程链中科学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背景课程在院校教育中强基固本的作用。

一、课程链建设现状

需求牵引是改革发展的原动力。当前,在课程链建设方面,军队院校多侧重于军队使命需求。多所军队院校的研究者对课程体系及课程链建设优化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张文娜等通过调整专业学科基础课、重组专业课、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对相关专业课程链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1];刘爱珍等提出了构建注重学员解析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链和课程体系结构,以解决现有课程体系中知识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不科学的问题[2];鲁力等针对强军新工科的装备人才培养提出了“交融性、项目化、挑战性、综合化”的课程链体系建设方案,并探索了基于“联合-想定-角色-协同”的教学改革实践[3]。这些研究成果在探索区域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军种院校使命需求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成果应用相对具有局限性。一些非军队院校也依托课程链建设及课程链思政建设来推动深化课程思政和教育教学改革[4-6],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课程链建设体系,且在推动强化区域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成果甚少。

二、军队院校课程链建设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课程链建设现状、现有军队院校课程链建设和教学改革情况来看,亟须通过课程链建设来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课程衔接不顺畅的问题

现有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虽然具有前后承接关系,但就当前授课内容来看,每门课都以突出本课程的作用和特色内容为重点,本课程与先修、后续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没有厘清,欠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为此,可以以专业背景课程中的实际应用为知识点引题背景,牵引出与其具有衔接关系的科学文化基础课程知识点,架起基础知识与专业背景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桥梁;也可以以科学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为根基,丰富学员专业背景课程的知识储备。通过课程链建设,在对标国家专业标准课程链配置的基础上,强调课程链中多门课程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二)教学资源不共享的问题

在课程链相关课程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可能存在相关课程教学资源不共享的情况,比如同样一个知识点,在科学文化基础课程中是某一种数学表达形式,到了专业背景课程中,其数学表达形式又变成了另一种,采用了不同的符号,导致学员容易混淆,这也增加了学员辨别自己是否已学过该知识点的时间。此外,由于课程之间存在衔接关系,不同课程可能存在相同的思政点或思政元素,导致相同思政点出现多次。因此,需通过课程链建设,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以课程链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共享库,实现课程链中知识点、思政点的高度统一和有效衔接。

(三)教学团队不协同的问题

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需要各教学团队的协同。一般情况下,一门课主要由一个教学团队负责,课程链中有多门课程,因此就有多个教学团队。各教学团队负责各自的课程建设,无法有效保证课程间的衔接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因此,需通过课程链建设,打造以课程链为中心的协同化纵向教学团队链,实现多门课程的协同发展。

(四)学员知识不系统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往届毕业学员的调研发现,部分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难以将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之前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够注重学员学科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导致部分学员知识体系不够系统。因此,需通过课程链建设,凸显学员专业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显性关联,在打牢学员专业基础的同时,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

(五)考核评价不高效的问题

对课程的考核通常包括学员成绩、督导评价、学员评价三个方面。其中,学员成绩容易受到试题难易程度影响,督导评价会受不同教学进度和不同督导专家的影响,学员评价则容易受学员态度和不及格率影响。以上考核方法虽能起到一定的评价效果,但考核评价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不高。因此,需通过课程链建设,构建课程链多维度、链条式的闭环反馈评价体系,督促落实课程链协同育人功能,严格课程管理,提高育人实效。

三、军队院校课程链的建设探索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当前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以课程链建设为出发点,按如下建设思路进行探索。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掌握顶层设计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深化素质教育的依托,课程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笔者通过学习相关文件,梳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顶层设计要求,指导优化区域课程体系设计,并开展课程链建设。以课程为“点”、课程链为“线”、区域课程体系为“面”,通过课程链建设,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员团队重构、教学资源整合、学员素质培育、实践活动拓展、评价体系完善等,实现从“点”入手,抓“点”促“线”,以“线”带“面”,发挥课程链多门课程协同育人作用,为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二)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为参照,优化区域课程体系

以打牢学科基础、培养思维理念、激发创新意识、提升素质能力为目标,对标国家课程标准,参考国内同类专业区域课程体系设置,优化现有区域课程体系,实现先修课程与后续主干课程的有效衔接。系统梳理区域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间的衔接关系,推动建设纵向课程链,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建立各育人主体齐抓共管、教员协同联动、课程体系完善的工作格局,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手段革新、实践活动创新,实现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背景课程互嵌融通、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有机衔接。

(三)以多门课程协同育人为导向,建设纵向课程链

着眼学历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需求,打破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背景课程归属不同部系的横向独立链路,建立纵向优质课程链,融合课程链中共用的知识点、思政点,形成教学资源共享库,并对共用知识点进行统一表述。加强基础教学组织建设,培育纵向教学团队,加强团队间的沟通交流,发挥名师、优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促进团队优势联合,集聚原有各教学团队的优势,发挥纵向课程链协同育人作用以及教员的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培育高水平纵向教学团队,提升团队协同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以夯实学员学科基础为根本,提升学员创新实践能力

依托优质纵向课程链,鼓励学员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参加学员俱乐部、参与科学竞赛和课题研究等,提高学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课程链建设,重点打牢学员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使学员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改变学员被动接收知识的局面,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培育学员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五)以多维度链条式考核为标准,形成闭环评价体系

基于课程链的建设,形成闭环评价体系,以课程链为主线,对课程链中涉及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学员基础及创新能力等维度进行链条式考核,并反馈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对课程链建设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区域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改革效果。构建多维度链条式的课程链闭环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考核评价并反哺课程链建设。严格把控课程链建设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学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环节,将育人实效作为衡量课程链建设效果的首要标准。

四、军队院校课程链建设实践

根据课程链建设探索思路,笔者以某军队院校某专业2023级和2024级学员为试点对象,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课程链建设实践。

(一)课程链初步建设方面

学习重要指示批示及顶层设计文件,总结军队院校内外课程体系优化以及课程链建设相关成果经验,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优化区域课程体系,制定课程链建设教学实施方案;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链建设教学实施方案,初步在相关专业、相关班次开展实践活动。在课程链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主要检验课程链中多门课程间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重点对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背景课程进行优化调整,完善区域课程体系;对课程类别、课程前后关系、实验室条件等方面进行统筹,对课程共用知识点及授课教员衔接关系等进行对接和细化,以调查问卷、对比跟踪等形式评估培育效果。

(二)课程链实践探索方面

针对前期课程链建设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课程链、教学团队、学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充实包括思政元素库、共用知识点库在内的教学资源库,优化区域课程体系。本阶段主要检验纵向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在建立的课程链基础上,依据课程链相关课程,构建共用知识点库和思政元素库;组建纵向教学团队,组织开展教员教学能力及教学相关比武竞赛,对纵向教学团队建设效果进行检验;在提高教员教学能力基础上,依托教学团队指导的俱乐部,带领学员参加课题研究和创新能力大赛,检验学员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共享资源库、参赛所获荣誉、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利等形式展示培养成果。

(三)课程链考核评价成果总结方面

对课程链建设进行考核评价,总结教学成果并做好成果的总结和反馈工作,梳理出课程链建设经验。主要检验课程链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尤其是联合多部门对比育人效果是否有明显提升,教员教学能力、学员学科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否明显增强,并据此开展多维度的评价工作。注意在此过程中收集学员、教员、学员管理部门以及机关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总结梳理,针对问题及时改进,通过满意度调查、新闻等形式展示培养成果。

(四)课程链建设成果推广方面

对已形成的课程链建设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如试点建设的优秀成果可推广到其他院系、其他专业甚至相关院校,着重对课程链建设框架、纵向教学团队及共享资源建设、学员学科基础及创新能力培育进行推广,重点研究不同专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借鉴的创新形式,不断完善区域课程体系及课程链建设。在这过程中,加强军地高校的沟通交流,通过项目合作、授课辅导等途径进行成果推广,扩大成果影响力。

(五)课程链配套条件建设方面

课程链建设过程中依托的育人平台包括教学实体、学员俱乐部、学员管理部门和教务处等。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改革不同,课程链建设的配套条件需要包含多个方面:政策扶持方面,需要机关统筹共享资源库建设和上线运行,保障学员俱乐部正常运转和日常活动场地,加强对教员和学员的政策激励等;实施条件方面,需要具备良好的实验室和教学平台,为纵向教学团队重构、学员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支撑;教员队伍方面,主要以中青年教员为主体,保证团队活力,纵向团队应由科学文化基础课程教员、专业背景课程教员和实验教员等成员组合而成,各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参与教学比武竞赛和课题研究等;培养对象方面,先通过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夯实学员学科基础,然后通过学科基础实验课程对学员进行思维和认知能力引导,再通过专业背景课进行思维模式和专业素质能力培养,最后依托学员俱乐部进行学员创新能力提升;实施单位方面,需要打通教务、院系、学员、教员、学员管理部门等多方面沟通的渠道,形成联动、协同、通畅的育人工作机制。

五、结语

本文深入贯彻学历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全素质”的理念,围绕课程、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学员素质能力以及考核评价多个维度开展课程链建设探索,以优化区域课程体系,发挥课程链在军队院校教育中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文娜,熊飞丽,叶湘斌,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33-35.

[2] 刘爱珍,高秀峰,王帅,等.军队信息安全类课程体系设置思路初探[J].科教导刊(下旬),2016(3):35-36.

[3] 鲁力,蒋媛,盛文,等.强军新工科视域下装备课程教学的“四重奏”:“反导预警雷达装备原理与运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2,45(1):69-74.

[4] 李文鹣,郭龙建,王艳.基于思政“课程链”的营销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9):69-72.

[5] 林献坤,陈飒.机器人工程专业机器人本体设计类课程链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4):86-88.

[6] 阎臻,李佛生,冯甦,等.基于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微生物课程链为例[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3,13(5):16-20.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