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山塘街从诗词里走出来的姑苏风流

2024-09-23 00:00祥兰
城市地理 2024年8期

清朝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写道:“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繁华之地,与山塘街串联,直通名胜虎丘。不论是春和景明,还是烁玉流金,不论是江南风情,还是市井百态,这条千年山塘街,都需要花费些时间来细细品味、慢慢琢磨。

七里风华自白居易始

唐长庆四年(824 年)正月,唐穆宗崩,新皇唐敬宗即位,并改年号为元,随后进行了官员调动。宝历元年(825 年)三月,唐代诗人白居易再度被贬,接受调令,离开洛阳去苏州担任刺史。宦海浮沉,十年前吟唱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再度叹道:“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这一年,白居易54 岁。他在暮春时节离开洛阳,过汴州,渡淮水,经常州,最终在端午佳节时,抵达天下名郡——苏州。彼时的苏州,在白居易的《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可窥见一二:“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在苏州担任刺史的白居易,实际上是这个风雅之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任职期间,他仍然延续自己的德政,治理水患。纵观全城,他发觉从阊门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一带,属于低洼地区,其间道路不畅,常常水灾频发。于是,这位“城市规划师”开始组织百姓开凿山塘河,筑路为堤,从而造就了武丘寺路的诞生。

唐时的武丘寺路是从阊门至虎丘最便捷的一条长街,原名为“虎丘寺”。因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武丘寺路才改“虎”字为“武”。同时,武丘寺路也因河得名,被时人称为“山塘街”。山塘街建成后的次年,沿街就营造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春色图景:水陆行人往来频繁,船只穿梭不停,岸上骄马昂首踏过,水中花船则载着丽人们在绿意漾漾中缓缓前行。在这春色里,山塘河里芰荷遍布,与新栽种的岸边桃李相映成趣,让人忍不住惊呼:“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到了明清,山塘街更因地处闹市与名胜古迹之间,成了商贸繁盛之地。河中商船往来不息,名园古刹、名墓义冢、会馆公所散落两岸,其间民居错落有致。在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中,七里山塘一带的湖光山色和社会风情尽数跃然纸上,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市井之象。

后来,饱经风雨的山塘街历经多次整修。2002 年6 月,苏州市委、市政府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决定再度对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性修复。有计划地抢救、修复、保护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尽力将这个“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展现在游人面前。2010 年,山塘街获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5年,山塘街被中国住建部、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诗词里的江南水乡风情

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的山塘街沿岸,从东至西也依次散落着渡僧桥、山塘桥、通贵桥、新民桥、星桥、白姆桥等十几座古桥,尽显江南水乡的婉约风韵。

山塘街最为游客所熟知的,大抵是从“山塘胜迹”四字牌坊到半星桥这一段。若是再继续往西边走,便到了当地人的生活区,虽较为冷清,却也有独属于老苏州的烟火气。从游客们争先打卡的四字牌坊进入,靠着山塘河北侧的山塘街闲游,自可感受到“一条山塘街,半部姑苏史”的厚重底蕴。

沿着一条石砖铺就的道路前行,路过御碑亭,里面的石碑上刻有清朝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山塘寻胜”四个大字,至今仍保存完好。距离御碑亭不远处就是始建于明弘治初年的通贵桥,其名意为“通向富贵人家的桥”。该桥的南面是明代礼部尚书吴一鹏的故居——玉涵堂。据说,当时吴一鹏住在桥南的东杨安浜,与住在山塘街上菩提庵前的朋友经常来往,于是便斥资造了这座桥。

通贵桥旁有一家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极受游客们喜爱。该馆是安泰救火会的旧址,匾额由作家莫言亲自题写。踏着漆黑的木质楼梯,走过逼仄的楼道,觅着旧书散发出的沉香,就能在二楼看见许多由已故的谭金土先生收藏的老照片、老图书、老物件。曾做过教师、检察官的谭金土在退休后,自费到天南海北收集老照片。他曾言:“照片丢了,故事也就散了。”时至今日,该收藏馆由人接手后,仍在正常对外开放,这里还有一只“高冷”的猫咪正在陪着主人守店。

在山塘街上,值得游人驻足的还有古戏台。戏台坐北朝南,拥有四根方形石柱以及悬山式的屋顶样式,再加上错落有致的垂莲柱,只觉古韵悠长。问询之下得知,这座古戏台并非“原住民”,而是从安齐王庙内完整迁移过来的。如今的古戏台旧音未改,依然在咿咿呀呀地唱着戏曲儿,动听的小调在这古老的街上悠远不散。听完一曲后,若是不尽兴,又或是对苏州上了头,便可去附近的苏州商会博物馆参观。馆内有大量丰富、珍贵的档案史料,不但讲述了苏州近代史的发展,还展示了百年来苏州商会的沉浮,再现了旧时这条商业街富商云集、会馆林立的场景。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哎呀哎哎呀,哎呀两处好风光。”同样可以听曲的还有新民桥南侧的山塘昆曲馆。在夜里,坐在八方桌前,喝杯茶,听着《枫桥夜泊》《姑苏好风光》《声声慢》等弹屏小调,可体会历代诗人在姑苏城内的风雅之韵。毗邻山塘昆曲馆的便是吴一鹏故居的后花园——真趣园。要是得闲,就到大户人家的院子里闲逛一圈,体会梅林春晓、玉溪风荷、金秋待月到底是哪般景致。置身在此,也可体会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特色,以及“真”而“有趣”的个中滋味。

从新民桥再往西走,便走出了山塘老街的范围。若是喜欢人少的地方,倒是可以继续往前行。从新民桥至虎丘一带,仍有吴中贝氏纪念馆等景点散落其中,趣味十足。吴中贝氏纪念馆位于桐桥西侧,陈列有贝氏家谱、贝氏世系图、贝聿铭先生简介等资料文物,不仅是贝氏后裔思祖忆亲之地,还是七里山塘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之一。

继续向虎丘行,山塘街沿线的河岸略微开阔些,河边绿树成荫,屋舍俨然。这段街道胜在野味十足,有普济桥、野芳浜等胜景,还有“五人墓”等古迹。其中的野芳浜除了有断桥,在旧时的春秋夏三季,还是画舫云集之处,欢歌笑语不断。最后再向西行,就到了有“吴中第一胜景”之称的虎丘山,其间碧空映斜塔,山林气象真是令人神往不已。

品味舌尖上的姑苏风味

苏州自建城以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座江南古城在制造美食方面,与建造园林一般细致考究,也由此孕育了很多美食家。“苏州美食文化宣传大使”陆文夫就写了一本蜚声海内外的《美食家》,专门描写苏式生活的日常吃喝。

山塘街里自然能寻到不少苏式美味。位于山塘街2 号的苏式生煎连锁店——鑫震源,招牌便是苏式大虾生煎,底部香脆、馅料饱满,轻咬一口,汁水四溢。若是入了秋,蟹黄正肥时,鑫震源会推出应季的蟹黄虾仁生煎,让来人开启一场寻江南本味之旅。

苏州的点心素来负有盛名。位于山塘街150 号的百年老店采芝斋,是苏州代表性的糕点店。大多数人会慕名前来购买店内的特色咸味小吃——虾籽鲞鱼。它以鲞鱼为主要原料,加入了虾籽,口感鲜美,不失为一道入口的下饭菜。店内也有虾籽白鱼,肉质比虾籽鲞鱼更加鲜嫩一点,但价格也贵了些许。

除此之外,靠卖粽子糖起家的采芝斋,曾凭借这款热销产品,获得慈禧太后的赏识。如今,店内粽子糖种类繁多,还加入了可食用的药材和果料,如薄荷、玫瑰、松子等,引得游人蜂拥购买。若是甜食爱好者,可以试试甜度恰到好处的玫瑰粽子糖,它不仅甜而不腻,还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百年老店,历久常新;如松长青,似鹤添寿。”八十四岁的金庸曾重登松鹤楼,品味姑苏风味后,留下此番佳句。松鹤楼从乾隆年间走来,历经数百年兴衰,各大店铺都有一套独特的美食秘方,用来征服食客们的味蕾。在山塘街的松鹤楼,也是这样一家尽是姑苏风味的美食店。

嘴馋之人自然知道,松鼠鳜鱼在松鹤楼的招牌中肯定得有一席之地。过去,乾隆吃的松鼠鱼是用鲤鱼烹饪而成,如今换成了巨口细鳞、骨疏刺少的鳜鱼,不仅口感更加鲜美紧实,而且是食疗佳品。只待将鳜鱼去骨取肉,上花刀,后佐虾仁、豌豆等食材烹饪,最后就变成了色泽金黄、酸甜可口的姑苏佳肴。

因苏州讲究顺时而食,春时来到松鹤楼,适宜亲自一品“碧螺虾仁”的滋味。此时恰逢春雨朦胧,上好的碧螺春与鲜美虾仁一起烹制,色香味俱全。同时,“笋腌鲜”等季节菜也轮番上阵,可以大饱口福。苏州多水域,入夏后,正是鳝鱼收获的季节。把应季鲜嫩肥美的鳝鱼炒好后,加入葱花、蒜泥、火腿,再浇少许滚烫的热油,便成就了“响油鳝糊”的美名。到了隆冬,松鹤楼会在过年之际推出团圆宴,色泽金黄的“母油整鸭”、浓香酥嫩的“松鹤羊腿”、味道鲜美的“宋嫂鱼羹”等,不仅包含了传统苏帮菜,还有带“京味儿”的创新菜,营造出吉祥喜庆的氛围。

在这七里山塘街上,细细寻找一番,还可发现荣阳楼、赵元章肉骨烧、朱新年点心店的身影。这些口口相传的美食店门前,常常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穿行在韵味十足的老街间,游走在青砖黛瓦的弄巷里,蓦然回首处,总能找寻到“舌尖上的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