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当祖国多地都被太阳烘烤得频发高温红色警报时,坐落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座城市,却自在地享受着难得的清凉。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夏都”的高原古城——西宁。
一座没有夏天的城市
“人往高处走,凉从夏都生。”在许多人眼中,茫茫戈壁、浩瀚沙漠,就是大西北的代名词,但作为大西北中心城市的青海省省会西宁,却自带一股沁人的清凉,以蓝天白云的美好形象,颠覆了众人的想象。
据说,西宁是一个“三无城市”:无夏天、无空调、无蚊子。这一在夏季罕见得不能再罕见的现象,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翻开世界地势图,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偏南有一大片以棕褐色彩显示的高原,那就是雄浑巍峨的青藏高原。其以海拔之高,面积之大,地貌之完整,为地球所独有,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河湟谷地位于这片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就位于河湟谷地的中心位置,以2261 米的高海拔,成为“青藏高原第一城”。
虽地处黄沙漫漫的大西北,西宁却如有神助,母亲河湟水自西向东穿梭其间,形成许多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这种高原盆地、湟水谷地的地势,助攻西宁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半干旱,降水量少,湿度低。同时,因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少,哪怕白天太阳辐射再强烈,西宁城地面吸热后也留不住温度,到了夜晚,地表散热又使温度下降,西宁又有了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留不住温度,也留不住夏天。在气象学上,一年中某地第一次出现连续5 天日平均气温都在22℃以上,那么这5 天的第一天才可以称为该地入夏的开始。根据青海省气象台的数据,从1999 年至2022 年,青海省城西宁只有在2000 年有过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季,且平均每年夏季日数,只有4天。
不说夏天,西宁连迎接高温的时间都极晚。其最早出现大于30℃的气温时间是4 月,但却是远在二十多年前的1998 年;最晚见于8 月底,为2011 年8 月30 日,气温为30.0℃。当其他城市在六七月就迎来动辄三十度的温度时,西宁的气温依旧徘徊在美好的19℃左右,当其他城市进入三伏天的酷暑时,西宁才刚刚开始真正的夏天,而过不了几天,凉爽的秋天也将来临。
这样你便会明白,为什么空调、风扇并非西宁这座城市的必备品了。尤其到了夜晚,西宁人甚至会因为怕着凉,给自己盖上一床薄被。至于“匮乏”的蚊虫资源,也是因为西宁气候干燥,水源和绿地面积有限,不利于蚊虫的滋生与活动。
除了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成就“中国夏都”的重要推手,还有西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空气质量。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典型城市,西宁同样面临过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20 世纪90 年代,随着第二产业的兴起,西宁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空气质量曾长期处于重度污染的状态。为此,工业企业、民用燃煤被责令整改,西宁人也开始了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态环境治理。在不懈努力下,近年来西宁的空气质量已得到明显好转,2023 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8%,优良天数为346 天。
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促进了热量向上散失,使西宁夏季白天的温度不易持续升高。良好的能见度也让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热量得以远远反射回天空,而不是聚集在城市中。清新宜人的空气质量不仅令人神清气爽,更是西宁拥有凉爽气候的重要保证。再加上没有烈日炎炎,没有蚊虫叮咬,西宁的夏天,很难不让人心生向往。
西宁度夏的正确打开方式
正因为夏天的短暂与舒适,西宁人对夏天充满执念。当全国人民大多数都选择足不出户时,西宁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出门寻找夏天。
在西宁乃至青海,有一个专属的户外活动,名为“浪山”。所谓浪山,与郊游差别不大,就是当地人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到山林野地里聚餐。浪山又分为浪野山和浪家山。浪野山就是随便找一个山间较为平坦的地方,然后带着自己的食材,开始生火做饭。所有的食材、烧饭工具,以及露营的装备都要自备。青藏高原的环境相对干净,附近的水源多是雪山融水、地下水、山泉水,不拘小节的“浪山人”,大多会就地取材,在小河边洗菜、烹饪食材,甚至直接将河水作为饮用水来食用。浪家山则是寻找当地的草场,或是专门的“浪山区”,这里有自助烧烤区,只需提前预订,带一点必需装备,其他无论水源、做饭工具,还是休息场所,都有提供。
当然,对于西宁人而言,浪野山才是度夏的心之所向。他们大多会选择湟中县上五庄水峡森林公园周边,或者南佛山周边。上五庄水峡森林公园距离西宁市50 公里,气候凉爽湿润,峡谷内有近20 万亩的天然林场,苍山雄浑朴拙,石崖挺拔峻峭,还有一条溪流奔泻而出,轰鸣作响。南佛山素有“逍遥神仙府,清静道士家”之称,境内群山叠翠,流水潺潺,清静幽雅,景色如画,更有道观殿宇、仙界传说,为其增添了几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
找到一处山清水秀、风景幽美的河滩,下一步便是烧起“窑”,架起烧烤架,支一口大锅。
烧窑是老青海人的一项特殊技艺,分为挖窑炉、垒窑、烧窑几大步。首先选取优质的黄土地带,用铁锹,铲子,在下面掏出一个大洞,再将上面掏出一个小洞;然后将附近干枯的黄土疙瘩堆积在一起,垒成土丘,作为窑炉的烟囱;最后捡来青海本地特有的青杨树枝作为柴火,就可以开烧。烧窑的时候,需要将土豆、红薯,或是锡箔纸包好的肉块放入窑炉,封好洞口,敲掉土块,埋住所有冒烟的地方,耐心等待大约半小时,香喷喷的食物便可以成形。
烧烤架、大锅则是为“羊”而准备。常有人开玩笑说,西宁人通常会牵一只小羊去浪山,等到回来时,小羊就被装进人们的肚子里了!没错,西宁人大多都是没有感情的“杀羊高手”,哪怕夏季去浪山,羊肉这种按道理在冬天才宜食用的食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只羊有多种吃法,羊排可以煮手抓羊肉,羊腿上面的肉可以用来烤羊肉串,羊血可以用来灌血肠,羊的内脏可以灌肉肠……总之,一只羊,可以满足多种口味需求。
羊肉之外,烧上一顿尕面片也是不能错过的流程。尕面片是一种具有独特风味和制作方法的西北面食。它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因面片较小,故名“尕面片”。过去青海地广人稀,草原辽阔,交通不便,汉、回、藏各族之间相互来往,奔走于农牧区之间,没有固定的住所和炊具。于是,当地人借水草一隅扎起帐房,立起三石支一口锅,不用案板、切刀、擀面杖等炊具,只要有个碗,冷水拌面,捏成扁长条形,压平、拉长后,再捏扁揪断成小面片入锅,一顿晚餐就到口了。
如今,这种为旅途方便饱腹而创造的菜肴,历经漫长演变,已成为青海的特色美食,并演变出多种形式:小巧玲珑的“指甲面片”“雀儿舌头”;与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不带汤而用炸酱拌吃的“烩面片”;与牛羊肉、粉丝、辣椒混炒的“炒面片”等等。西宁人在浪山时,也习惯了先煮羊肉,后揪面片,将“三石一锅羊肉尕面片”的饮食习俗贯彻到底。
避暑以外的人文温度
从踏入西宁城的那一刻开始,“避暑”这个小目标已经达成;而要使一场旅行更为圆满,西宁的各种人文风光定不可错过。
西宁城中区的南山公园与城北区的北川河湿地公园,是市民常去的休闲胜地,两地皆可俯瞰城市之景,欣赏日落晚霞的壮丽美景。南山公园是西宁市最大的山地公园,以现代园林建筑之手笔,映衬亭、廊、置石、雕塑等园林建筑设施,建成了独具特色、精巧秀美的城市森林公园。其中的凤凰亭,有西宁古八景之一“凤台留云”的美称。北川河湿地公园则是西宁市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园内湿地遍布,水域贯穿整个景区。仲夏时节一如初春,鸟语花香,花红柳绿,楼台碧水,别有一番江南水乡的滋味。
在本就清凉的西宁,探访庄严肃穆的寺庙,能进一步体会到何为“心静自然凉”。在网络中搜索西宁各大景点榜单,“塔尔寺”一定排在首位。西宁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塞,藏、汉文化在此互相碰撞,由此发展成为藏传佛教、道教等各种宗教相互并存的文化交融之地,位于西宁湟中区的塔尔寺,就是这座城市宗教文化最生动的体现。
塔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相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十七岁赴西藏求法之后,其母因思念儿子,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 年),在其出生的地点用十万个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了一座佛塔,名为“聚莲塔”,这便是塔尔寺第一座建筑。此后,塔尔寺不断扩建、修缮,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以及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
步入塔尔寺,近万座建筑蜿蜒起伏,不规则地散落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寺内古木参天,绿影婆娑,梵音不绝于耳。高高的台阶,直上金顶红墙,碧彻丹楹前一排经幡飘动,一旁有信徒长跪磕头,敬畏感油然而生。来塔尔寺,绝不可错过“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酥油花是以酥油为原料,在冷水中制作出的佛像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等,栩栩如生;壁画以佛教故事为主题,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附着于寺内大大小小的石壁、栋梁、布幔或墙面上,饱经岁月磨洗,却历久弥新;堆绣则是将浮雕与刺绣结合,选取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以巨幅画卷悬挂于殿堂之上,立体感与真实感十足。
在太阳高照的七八月,你能想象看到油菜花海吗?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片油菜花肆意开放,金黄与蓝天相连,风景独好。这里还依托独特的高原气候,种植了青海云杉、海棠树等景观树种,引进鲁冰花、勋章菊等高原适生花卉,花期布局从6 月延长到10 月中旬,盛夏来到此地,放眼望去,碧草如茵,野花漫山,可以尽情感受“人在花中游,花在丛中笑”的乐趣。
远离城市中心,位于湟源县的日月山,天高云淡,气候凉爽宜人,也是避暑的绝佳去处。这座山与它的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分为二,呈现双面景观,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它的东侧是青海的农业区,阡陌良田,一派塞外江南之景;西侧则是一望无际的苍茫草原,牛羊成群。
海拔三千多米的日月山,不仅拥有绵延的山脉,壮阔的自然风光,作为古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以及唐蕃古道的重要关隘,还是会盟、和亲、战争以及“茶盐”“茶马”互市等众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经此处,见无边逶岭天高地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她取出临行前唐太宗所赐“日月宝镜”,镜中顿现长安的繁华景色,便将宝镜抛下,希望长安美景在此扎根。于是,日月宝镜化为日月二山,这也成为日月山名字的由来。
传说始终是传说,历史却真实存在。如今,游客可在日月山的日亭、月亭、公主塑像、回望石、文成公主庙等处,听文成公主的叹息,也可攀爬至峰顶,感受她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在日月山极目远眺,眼前的风光令人沉醉,东麓是富饶美丽的湟水流域,西北方便是波澜壮阔的青海湖。
虽然青海湖并不属于西宁,但西宁却是距离青海湖最近的一个城市,几乎没有游客会错过这里。青海湖湖面海拔3196 米,湖水面积达4625.6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其湖水澄澈湛蓝,犹如一面巨大的宝镜镶嵌在高原大地之上。周围是广袤无垠的草原和连绵起伏的山脉,环湖可见中国的各种地貌,雪山、草原、戈壁、沙漠……形成了壮美绝伦的自然风光。
关于西宁,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说。清凉只是它的一面旗帜,深入其中才发现,那些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风情,壮丽的西北风光,正坦诚地向我们展露着这座城除了“凉”之外的另一种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