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音乐作品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09-22 00:00钱子轩薛俊伟
音乐生活 2024年8期

一、《马车夫之歌》与《第一新疆舞曲》之间的创作缘起

新疆地区的音乐,历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价值。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起,西域音乐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广泛传播至中原地区,至隋唐时期更是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在出国深造之前,有幸欣赏到舞蹈艺术家戴爱莲创作的舞蹈作品《马车夫之歌》。戴爱莲的精湛技艺和深刻理解,将新疆音乐的独特韵味与民族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丁善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一新疆舞曲》作为丁善德的代表作之一,其深刻内涵体现在对新疆地区丰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中。作品以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为蓝本,通过巧妙地改编和创作,将新疆音乐的独特韵味与现代音乐技法相融合。在传承方面,该作品保留了新疆民歌的旋律以及节奏特点,通过旋律的重复、变奏和展开,以及节奏的变换和对比,生动地再现了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丁善德还借鉴了传统音乐中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方式,使作品更具有地域风格。在发展方面,丁善德在保持新疆民歌原有韵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他运用现代作曲技巧和音乐元素,如和声的运用、曲式的构建等,使作品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又呈现出一种现代化的音乐风貌。这种创新与传统的融合,既是对新疆地区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现代音乐发展的推动与贡献。

(一)《马车夫之歌》的背景解析

《马车夫之歌》作为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先生作为“西部歌王”,对西部民歌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在兰州参加抗战剧团组织的联欢会时,首次听到《马车夫之歌》,便被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所吸引。王洛宾先生对这首民歌的改编,不仅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唱,更通过他的艺术加工,使这首歌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通过记谱和对歌词的简单翻译改编,成功地将这首维吾尔族民歌转化为汉族人民也能轻松接受和喜爱的《达坂城的姑娘》。这一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曲的基本风貌,还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需求。丁善德先生则是以钢琴音乐创作为载体,将新疆音乐素材巧妙地融合其中。这种跨界的尝试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它不仅拓宽了钢琴音乐的创作领域,也为新疆音乐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丁善德先生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新疆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钢琴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节奏特点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车夫之歌》采用了固定节奏型,主要依托于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这种独特的节奏型赋予了歌曲充满活力的韵律感。此外,旋律中巧妙地融入了附点节奏,这一运用无疑进一步使得整首歌曲更具舞蹈的灵动与跳跃的激情,为听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马车夫之歌》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通过王洛宾和丁善德等艺术家的改编和创作,这首歌曲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连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的文化纽带。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宝贵窗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二)《第一新疆舞曲》与新疆民歌的融合

新疆民歌大多篇幅精短、结构严谨,以单一段式和单二段式为主要结构形式,旋律线条清晰流畅,乐句间衔接紧密。此外,部分民歌还通过单乐段的反复手法以及局部旋律、结构的巧妙变化。在调式运用方面,新疆回族民歌以徵、商、羽等调式为主流,同时也不乏宫调式的佳作。在音阶运用上,五声音阶占据主导地位,六声、七声等多声音阶的运用也为民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此外,调式转换和交替的灵活运用,充分展现了新疆民歌在创作上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马车夫之歌》的调式深深根植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七声调式体系中,归属于清乐这一广泛而独特的音乐范畴。改编而成的《第一新疆舞曲》,则在原有的基调上,展现了更为丰富和细腻的转调技巧。这部作品主要以多利亚调式为核心,以E 音作为主音贯穿全曲,使得旋律既保持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性倾向,又通过引入变音元素,突破了五声调式的限制,展现出一种非传统但同样鲜明独特的音乐风格。

如果说《马车夫之歌》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宝石,那么《第一新疆舞曲》便是经过精心雕琢后焕发出的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第一新疆舞曲》中的传承

在演奏技巧层面,丁善德巧妙地汲取了新疆民族乐器的独特演奏方法,诸如模拟弹拨乐器的拨奏技巧和吹管乐器的滑音手法,从而使得钢琴演奏愈发贴近民族乐器的音色韵味与表现力。他的代表作《第一新疆舞曲》在音乐语言上,融入了新疆民族音乐的精髓,诸如运用民族音乐中标志性的节奏形态与旋律范式。该作品同样凸显了新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色,热情奔放的旋律线条如同新疆大地的广袤与辽阔,而富有感染力的节奏则生动地描绘了新疆人民的生活情感与精神风貌,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之上。

(一)旋律重复与变奏的运用

《第一新疆舞曲》精心设计了三次旋律变奏,彰显出音乐的丰富层次和深厚内涵。在作品的主题部分,融入了新疆民间音乐的典型节奏与旋律,这种愉悦的情感在第11 小节至第14 小节中得到了更为深刻的强化与升华,如同舞者们在舞蹈中尽情释放内心的喜悦。丁善德运用加花、展衍等音乐创作手法,使得旋律呈现出丰富多变的面貌,细腻入微地描绘了新疆舞蹈的多彩变化和深沉情感。在主题部分的处理上,他巧妙地将旋律移高八度,这种常见的旋律变奏手法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充满张力与变化,有效激发了听众的聆听兴趣。此外,丁善德还巧妙地运用了叠置和弦及其他多种类型的复调技法,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在第二次变奏中,第19小节至第22 小节成为重点,通过运用错位等手法,使得旋律更加自由流畅,赋予了音乐更强的流动感和生命力,营造出一种热烈而欢快的氛围。第三次变奏则主要集中在第88 小节至第91 小节,通过音区的对比和华彩等手法的运用,使得乐曲的旋律更加热烈激昂。这一部分的变奏将作品推向了高潮,充分展现了新疆舞蹈的热情与活力。这种层层递进的旋律变奏方式,使得《第一新疆舞曲》更具艺术张力和感染力,也进一步凸显了新疆舞蹈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二)节奏变换与对比的技巧

极具特色的无疑是那三次节奏变奏,它们每次的演绎都深刻体现了丁善德先生在音乐创作上的独到见解与非凡才华。这些变奏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内涵,更展现了丁善德先生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控。第一次节奏变奏,丁善德先生通过对延长音和休止符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对原有的节奏型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创新性的处理方式,使得乐曲的旋律如诗如画,更加悠扬自由。延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赋予了音乐更多的呼吸空间,让旋律在抑扬顿挫中展现出了新的生机。同时,这种处理方式也增强了乐曲的节奏变化和层次感,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同新疆舞曲般绚丽多姿。第二次节奏变奏,丁善德先生运用了连续的切分节奏等手法,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节奏感。这种手法的运用,为音乐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得旋律更具张力和弹性。切分节奏的运用,让音乐在动态上产生了更大的起伏,使得整体的节奏感更加鲜明。这种变化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使得乐曲更加贴近新疆舞曲的热情奔放。

第三次节奏变奏,丁善德先生采用了复杂的节奏型和填充音等手法,使旋律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紧张激烈。这种节奏变奏的手法,充分展现了新疆舞蹈的热情和活力,让人仿佛置身于激情四溢的舞蹈现场。复杂的节奏型和填充音,使得音乐在听觉上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冲击力,让人难以忘怀。《第一新疆舞曲》的三次节奏变奏,不仅展现了丁善德先生卓越的音乐才华,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音乐画卷。这部作品无疑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反复聆听和研究。

(三)演奏技巧中的民族乐器元素

在演奏这首作品时,钢琴家不仅要展现出钢琴本身的优雅与力量,还需借鉴新疆民族乐器的独特演奏手法,使整首曲子更贴近民族音乐的韵味和表现力。新疆民族乐器种类繁多,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技巧。比如,弹拨乐器通过手指或拨片在弦上快速滑动,产生丰富多变的音色;吹管乐器则运用气息与口型的变化,创造出滑音、颤音等特色音效。在《第一新疆舞曲》中,钢琴家需要将这些演奏技巧融入钢琴弹奏中,使钢琴的声音更加接近民族乐器的音质。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钢琴家在演奏时需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深入了解新疆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熟悉其音色和表现手法才能更加精准地模拟出这些乐器的音效,更贴近民族音乐的风格。其次,钢琴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如触键的力度、速度以及音色的控制等模拟出新疆民族乐器的各种音色变化,使音乐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最后,还需要注重音乐情感的表达。新疆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著称,钢琴家在演奏时要充分展现这些特点,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新疆音乐的热情与活力。

三、现代音乐元素在《第一新疆舞曲》中的发展

丁善德在其作品中,将新颖的和声语言与西方音乐和声技法相结合,如九和弦、十一和弦等,同时融入传统民族音乐和声,创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复调写作方面,将不同旋律线条交织在一起,形成丰富的音乐纹理。《第一新疆舞曲》在曲式上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如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这些结构在传统民族音乐中不常见,体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在节奏方面,丁善德运用非对称节奏、复合节奏等现代化处理。尽管为钢琴独奏作品,《第一新疆舞曲》中仍体现出了类似管弦乐队的配器思维,通过钢琴的不同音区和音色,模拟出丰富的乐队效果。

(一)曲式构建的现代性分析

该作品采用了对比性较强的复三部曲式,并深入体现了与乐曲内容相吻合的思想内涵。作曲家的这一艺术追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钢琴创作中堪称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基于历史上纷繁复杂的民族迁徙与融合背景,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巧妙地汲取了中国、阿拉伯和欧洲三大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在欧洲音乐体系中,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多利亚调式以及混合利地亚调式等经典元素被广泛运用,这些调式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内涵,还赋予了其深邃的文化底蕴。这首作品则是以e 音作为核心音的多利亚调式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不仅深入挖掘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精髓,还巧妙地将其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民族底蕴,又不失现代感,使得作品在听觉上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也使其在表达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深刻。

(二)和声运用的现代化

在现代音乐创作中,不协和音程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法,能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现代感和表现力。在本文所提到的作品中,丁善德巧妙地运用了不协和音程,如增四度、小二度和大七度。这些音程在音乐中的出现,为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独具特色。此外,作品中还使用了多变的复合节奏,使得作品的节奏层次更加丰富,呈现出一种多变的艺术风貌。在和声方面,作曲家打破了传统和声规则的束缚,使得作品的和声进行更加自由、灵活。例如,作品中使用了非传统的和声进行和弦外音,这些手法都增强了作品的现代性和表现力。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在借鉴西方音乐技法的同时,还融入了我国新疆民族音乐的元素,模仿了手鼓等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现代感和表现力的音乐佳作。这种融合创新的手法,为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四、《第一新疆舞曲》中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一新疆舞曲》作为一首融合中西方音乐气质的钢琴作品,其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的体现可谓深远而独特。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这首作品融合了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民族特色与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包容性和创新性。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曲建立在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通过对主题旋律的多次变奏来发展乐思,展现了新疆音乐的独特魅力。乐曲巧妙地使用大量富有变化的特性音、不协和音程与多变的复合节奏,使音乐既热烈奔放、充满生机,又色彩艳丽、奇异美妙。这种音乐处理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深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新疆音乐的独特韵味和文化魅力。

在民族精神的体现上,《第一新疆舞曲》更是表现出色。乐曲通过描绘新疆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风俗画,生动地展现了新疆人民的热情奔放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边疆音乐创作与研究的展望

边疆音乐创作与研究,无疑是音乐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不仅关乎着我国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在推动音乐艺术的创新。在未来的边疆音乐创作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作品涌现,创作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感的音乐作品。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跨界合作,将边疆音乐与其他媒体形式相融合,产生更多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慧媛:《风格迥异、舞姿婆娑——〈第一新疆舞曲〉分析与探讨》,《音乐创作》2018 年第4 期。

[2]王蕾:《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新疆舞曲〉与〈春舞〉的音乐与演奏分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33 期。

钱子轩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

薛俊伟 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