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运输地理》课程数字化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09-21 00:00:00刘旭颖
环球飞行 2024年6期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议题。本文以《航空运输地理》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与实施、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依托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媒介对民航运输专业课程进行构思与设计,并对信息化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航空运输地理; 民航运输

《航空运输地理》是民航运输专业和空中乘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这门课主要研究航空线路及航空港空间分布,机场、航线、飞机、相关行业及其组合问题,是交通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航运输专业学生未来主要是面向机场地勤服务,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礼仪形象,还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为机场旅客服务。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并掌握民航服务类岗位所应具备的相关地理基础知识和民航运输知识,包括中国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区位优势以及国内外主要飞行航线的地标、经济情况、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航空安全和服务意识,为其职业能力的专业化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按照教学目标和任务有效组织航空运输地理课程教学工作。但也面临诸多困境,例如学生理解不到位、琐碎的知识点记不住、对枯燥的知识没兴趣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将信息技术科学、系统、有效应用于《航空运输地理》课程教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航空运输地理》课程教学质量,而且也能够使《航空运输地理》课程的融合性、拓展性更强,进而使学生对《航空运输地理》课程的理解和认知更强。

我院围绕航空运输地理教学主题,以立德树人为理念,遵循理实一体化原则,运用智慧树平台,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航空运输地理》是高职民航运输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研究方向涵盖航空运输与地理环境、空间分布及其发展规律以及旅游概况,在满足民航地面服务岗位中级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航空安全和服务意识,为其职业能力的专业化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对象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民航运输专业大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知识的储备上,学生具备了初高中地理等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了地面服务人员工作过程开展的程序。课前的学情调查显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理论学习的兴趣较低,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知识、技能的特点,精心创设学习情境、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职业能力的提升为重点、综合素质的积累为推动,构成相辅相成的三级目标模式。

教学方法及信息化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主要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利用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展开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导手段,通过整理融会和各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分组协作、讨论交流,探究解惑。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作用,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内容环境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提前分组,小组做好专业分工。

根据教学流程,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参照,根据本专业实际教学需求,设计“三段六步”教学,“三段”指的是课前自主探究、课中任务驱动、课后巩固拓展,将民航运输学习情境设计为本作品的总任务,并分解至各学习任务中。

1.课前——导

概述课前任务情况,进行在线测试。

2.课中——学

观看智慧树平台中的微课,通过微课所学及在线测试检验自学成效,掌握知识要点。

3.课中——探

下发课前任务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搜集资料、自主演示的方式来展示所学知识。

4.课中——练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并分析交流。

5.课中——评

学生上传作品,教师点评。

6.课后——拓

教师将所搜集材料汇总、整理、归纳成知识体系,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巩固和拓展。

重难点突破

借助多媒体视频、图片、电影、航班飞行模拟APP、画盲图等多种形式来重点突破。

例如:当讲解影响飞机起降和飞行的重要天气的时候,我们通过借助电影空难视频的形式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讲解感受航线-航线及航行方向代码时,我们采用画出航线盲图的方式来加强记忆。

学生学习效果

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影像等形式进行认知教学,再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相关知识。

重难点高效突破

(1)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教学改革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航线、机场等枯燥的概念的认知加强了。

(2)通过云班课平台布置作业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通过主观性作业的完成航空运输地理知识得到了综合性的应用。

思政育人成效

通过航空领域内典型事迹的引入,例如:电影《中国机长》里面的刘传健机长和川航3U8633英雄机组的事迹,促动学生对品质的追求、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既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价值,又能充分感受工作的意义,满足自我实现愿望,从而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

学生参与度

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度增加了、任务完成度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增强了。

评价设计

采用过程与终结两阶段考核取代传统终结式—阶段考核,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日常学习效果的评价,使得评价更加客观、更能代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反思改进

内容特色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飞行有关的自然地理知识、航空公司地理分布、我国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分布情况、各民航地区管理局的地理区域划分、省会和重要旅游城市的机场名称,以及主要航线经过省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经济情况、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等,其实际教学过程涉及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知识。

模式特色

打造“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

(1)利用AI、VI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初高中地理知识为基础,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延伸,让学生了解飞行与地球的关系。

(2)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影像等形式先进行认知教学,在学院模拟候机楼实训室进行机场旅客中心问询台模拟,与学院外国留学生交流,设计国外旅游线路设计等。校外,再通过蒲城授时中心、学院航空馆等作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体验中心收获相关知识并感受民航文化。

(3)重视交互方式,构建和谐学习氛围。尽量通过测验、小组讨论、微信群的形式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活跃学习氛围,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

思政特色

在“家国情怀、安全底线、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民航精神的引导下,准确萃取课程思政元素,形成针对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定制化方案;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做到课程思政的润物无声,引导学生自我升华。

评价特色

将航空运输地理的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展开学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

理念特色

遵循“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产”的育人理念,将基础知识和应用的岗位相结合,从学习者熟悉的现实生活及未来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问题出发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航空运输地理》课程数字化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使得该课程的融合性、拓展性更强,学生对《航空运输地理》课程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备注:感谢《航空运输地理》课程数字化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2XHJG44)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