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研究一般项目“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机制研究(2022SYJYB2033)”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有促进和反哺的密切关系,江苏省旅游经济相对发达,文化资源丰富,如何促进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模式进行汇总与总结,针对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各自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赋存情况,提出适合各城市的区域文化和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模式,为江苏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借鉴。
关键词:区域文化;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区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能够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能够带动区域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文化的发展繁荣。因此,研究如何促进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各城市文化资源赋存情况及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三种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包括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整合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为江苏省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模式参考。
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1.文化旅游产品概述
想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旅游经济效益,也是促进区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一种,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文化旅游产品的主要功能。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文化性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突出特性。目前,旅游规划界使用频率最高的分类方法为“自然-人文”两分法,人文旅游资源隶属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根据许春晓等在《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赋权价值评估模型与实测》中,将文化资源分为人类文化遗址遗迹、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文化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4个主类,并将4个主类细分为24个亚类,文化旅游产品可依照以上文化资源类型进行开发。由于各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程度不一,资源类型迥异,资源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基于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视角提出文化旅游产品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原生创意式开发模式和资源引入式开发模式,试图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实现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2.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1) 保护性开发模式
保护性开发模式是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将文化资源保护作为优先级,对现有珍贵的文化资源尽量保护原真性和完成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浅层次的旅游开发。保护性开发模式通常以博物馆、展览馆方式为展现方式,依靠资源自身的文化吸引旅游者。保护性开发模式一般适用于级别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静态文化资源,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大多采用保护性开发模式。
江苏省历史悠久,文化遗存较多,以南京明孝陵、苏州园林为首的众多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资源文化价值较高,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原则,并在产品开发、运营的全过程中遵循保护性原则。
(2) 本地创意开发模式
本地创意式开发模式是根据市场需求对区域内文化资源创新开发利用的一种开发模式,与保护性开发模式的区别在于,本地创意式开发模式是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更加注重创意激活,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创新手段对文化资源原始赋存状态加以发掘、整理、深化,并用生动活泼的产品表现形式对文化资源蕴藏的厚重底蕴加以表达和传递。通过这种开发模式的形成的文化旅游产品,会体现出良好的参与体验性与趣味性,更加迎合旅游市场需求。本地创意式开发模式主要适用于文化品位较高,但资源本身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比较隐晦,旅游功能性较差的文化资源。
如常州淹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城池,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但缺乏可供旅游开发利用的实物资源,旅游功能性较差。常州政府采用本地创意开发模式深入挖掘开发淹城遗址背后的春秋文化,通过开发春秋主体游乐园的方式,对遗址文化功能进行创新性延伸,将春秋文化融入现代游乐产品,开发效果较成功,市场反应良好。
(3) 资源引入开发模式
资源引入式开发模式是指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地域文化资源基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创造性引入其他相关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该开发模式适用于缺乏文化资源基础,但区域内及周边必须具备强大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的良好市场条件的区域。这种开发模式应用典型的成功案例是常州市的中华恐龙园,事实上常州市并不存在恐龙文化资源,从未出土过恐龙化石,但通过引入恐龙文化资源,创建了集科普、游乐、演艺等于一体的恐龙主题乐园,至今恐龙园已建成24年,为常州成为GDP万亿之城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还赋予了常州“恐龙之城”的雅号。
二、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1.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概述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指由于两个产业各自发展的需求而出现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原有文化和旅游产业边界模糊的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现象。众所周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本身具有相互重叠的特征,比如有些旅游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这种类型的旅游企业也具有文化产业属性,比如与旅游景区合作的演艺公司;而博物馆、会展中心等企业本身属于文化产业,但又能提供给旅游者参观、游览,发挥着旅游产业的功能,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存在良好的产业融合基础,同时旅游者对文化旅游推崇的市场需求和文化产业需要旅游市场助力的产业特性,驱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1) 渗透式融合模式
渗透式融合模式是指通过产业元素渗透的方式,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互动。文化产业元素向旅游产业渗透融合过程中,以旅游企业为主体,吸收文化产业的文化元素到旅游产品中,如一些知名的文化主题酒店:绍兴咸亨酒店(鲁迅文化)、珠海长隆马戏酒店(马戏文化)、上海大厦(老上海文化)等,凸显酒店的文化特色,吸引客源。旅游产业元素向文化产业渗透的运作包括艺术工艺品的加工、出版书刊或电子出版物等,如以云南旅游为主题拍摄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电视剧收视率火爆,带动了云南旅游业疫情后的复苏。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的过程中,旅游产业因融入了文化元素使市场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而文化产业因旅游元素的品牌效应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效应。
(2) 延伸式融合模式
延伸式产业融合是指文化产业中有自身具有一定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将其旅游功能进一步延伸,进入旅游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产业融合形式,文化产业进行延伸后,变成了既有文化功能又有旅游功能的产业。延伸式融合模式的运作主体主要是文化企业,也可以是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相互延伸。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寺庙等,都属于典型的延伸式融合模式,这类企业原本属于具有文化功能性的文化企业,但在旅游市场发挥价值,产生的经济效益又能为其原始的文化功能服务。此外,文化节庆活动也属于该种融合模式,节庆活动的举办是建立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借助节庆展会的平台,招徕参观游览者到访,并借助旅游企业组织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活动,这样两大产业的资源得到整合。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既可提升上海的旅游形象,吸引大量游客,极大推动了上海地区的旅游消费,同时也传播了上海的世博文化,从而推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3) 拓展式融合模式
拓展式融合模式比渗透式融合程度更深,分为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拓展和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拓展两种融合模式。
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拓展,是指凭借文化产业自身的及吸引力,以文化企业为主体,通过建立旅游主题公园或者旅游度假区的方式,开发旅游产品,有时也与旅游企业合作联合开发运营,发展旅游经济。中国横店影视城和美国迪士尼便是这一模式的创立者和成功典范。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拓展,则凭借旅游产业自身的品牌优势,以旅游企业为运作主体,开发与旅游品牌主题相关且具有文化消费功能的产品,与文化产业一同竞争市场份额。常州中华恐龙园借助自身恐龙文化主题投资开发《恐龙宝贝》系列动画产品,是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拓展的典型代表。
三、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整合模式
另一种融合模式要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建立空间上的有机联系,通过对文化产业要素和旅游产业要素在空间上实现有效聚集和配置,达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享的目的,实现文化和旅游功能互补,以促进区域文化和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具体的空间整合模式分为“核心景区文化产业”模式和“文化园(街)区旅游配套”模式两种。
1.“核心景区文化产业”模式
该模式是以核心景区为主体,景区蕴涵深厚的文化基础,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可借助核心景区强大的品牌效应,拓展、整合相关文化产业,整合过程以空间配置为主,并围绕景区主题文化进行一系列的文化衍生品创新开发,以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与共同发展。该模式中的核心景区一般为文化品位较高的文化遗产景区。江苏省周庄景区就是以文化遗产景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空间整合模式,2008年10月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落户周庄。周庄作为核心景区,享有“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效应,通过空间配置与整合,形成以画家村、国际艺术品博览中心为载体的艺术品交易产业链;以古镇旅游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产业链;以《四季周庄》实景演出为主的演艺文化产业链;以及以设计孵化中心、富贵园、江南人家、爱渡风情小镇和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产学研基地为集聚区的创意设计产业链。周庄现已发展成集文化旅游、艺术品交易、文化演艺、创意设计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2.“文化园(街)区旅游配套”模式
文化园(街)区旅游配套模式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以其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氛围作为主要吸引物,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有效空间进行旅游配套设施的配置,以达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效空间整合的目的。文化园(街)区主要包括艺术类园区和时尚街区。艺术园区是因历史原因遗留的闲置工业厂房,被一些商业文化机构和个体艺术家大范围租用,对其进行改造,形成画廊、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集聚的区域。北京798艺术区是这一类型模式的成功典范。现代时尚街区是随着时代更迭,一些在旧城改造中保留下来的老街道、老胡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承,将这些古老的文化传承添加现代时尚都市的餐饮、酒吧、购物等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了既有历史文化氛围,又具备现代时尚功能的街区。目前,这种模式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深受旅游者欢迎。成都的宽窄巷子就是典型的现代时尚街区,是成都旅游的重要打卡地。
四、江苏省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的建议
基于上述三种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模式,针对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之间经济、文化环境巨大的差异性,为各地级市选择适合自身文化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旅游开发模式提出适当建议。
每个城市对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模式的选择并非必须局限于一种模式,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模式同时应用。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角度考虑,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扬州、徐州几个城市,区域内存在丰富的、资源品位极高的优质资源,可采取保护性开发为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创意开发,在注重对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对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式挖掘;常州、镇江、连云港、南通等城市虽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区域文化资源,但是缺乏高级别的文化资源,这种城市主要适合本地创意的开发方式,对级别不够高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式开发,提升区域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产品的竞争。同时,这几个城市中的常州、镇江又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经济条件,可以同时考虑采用资源引入的式开发模式;但淮安、泰州、宿迁、盐城等地值得开发的文化资源较少,又不具备区位条件优势,此种情况应着重选择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资源作为本地创意式开发模式,做到数量少却皆为精品文化旅游产品。
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角度考虑,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格局大致相似,可将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因地域差异划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强的南京、苏州和无锡三个城市,该板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均得到了较好发展,为产业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可以采用文化与旅游产业拓展融合方式;第二板块为旅游产业发展好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徐州和连云港等城市,这个板块由于具备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因此要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采用拓展、延伸融合方式,将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延申至文化产业,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第三板块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都相对落后盐城、泰州、淮安、宿迁等市,应将各自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中优势因素发挥出来,向对方产业相互渗透延伸,采用渗透式融合和延伸式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融合发展。
从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整合模式的角度考虑,近年来,江苏各个城市都在努力进行文化园区、街区的打造,截至2024年1月,文旅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02个并授牌,江苏共建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6个,数量与上海、山东、四川并列全国第一,说明这一模式江苏省运用的较好,但是还应借鉴国内其他省份文旅产业空间整合模式的优秀经验,对文化产业要素和旅游产业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利用好“核心景区文化产业”模式和“文化园(街)区旅游配套”模式,各地政府及当地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地方的文旅产业空间整合进行培育和引导,在政策、资金、用地支持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佘曙初.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9.
[2]李娟.全域旅游视阈下皖北地区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22,37(11):1-5.
[3]刘博,赵金金.融合视角下安徽省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测度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21,20(4):54-58.
[4]孙洋.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文旅产业融合——评《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10):129.
[5]杨占栋.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15,31(5):43-47.
作者简介:朱远征(1989.01— ),女,河北承德人,博士研究生,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