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介质和温度对中华鳖胚胎发育、初生幼鳖形态特征及运动机能的影响,优化孵化环境参数,为人工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置了3 组温度(28、30、32 ℃) 和3 种介质(蛭石、沙子、无介质),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温度和介质对中华鳖孵化率、孵化期、幼鳖质量、背甲长、背甲宽、背甲高和游泳速度的影响。【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率显著升高(Plt;0.05),孵化期显著缩短(Plt;0.05);幼鳖质量、背甲长和游泳速度均显著提升(Plt;0.05)。孵化介质对孵化率、幼鳖质量、背甲长、背甲宽、背甲高和游泳速度均产生显著影响(Plt;0.05),且蛭石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lt;0.05)。介质和温度的交互作用对幼鳖质量和游泳速度有显著影响(Plt;0.05)。【结论】温度为32 ℃、蛭石作为孵化介质时,中华鳖孵化率最高,孵化期最短,孵出的幼鳖个体相对较大,并表现出较强的运动机能。
关键词: 中华鳖;温度;介质;胚胎发育;交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S91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0X (2024) 04−0038−07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Chelonia) 鳖科(Trionychidae) 鳖属(Pelodiscus),俗称甲鱼、团鱼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青海、西藏和新疆以外的地区[1]。中华鳖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深受市场欢迎,是中国重要的特种水产养殖品种之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华鳖养殖产业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养殖规模与产量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而不断扩大和增长。2023 年,国内中华鳖养殖产量达到4.98×105 t,较上一年增长33.13%[2]。由于野生中华鳖资源有限且繁殖稳定性较低,种苗来源完全依靠人工孵化,对鳖苗需求量的与日俱增和优质鳖苗短缺造成的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中华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改善孵化条件提升孵化率与鳖苗质量,已成为中华鳖养殖业的重要研究方向[3]。
目前,科研人员围绕介质和温度对中华鳖胚胎发育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孵化温度影响鳖卵发育[4-5]、初生幼鳖形态特征[6]、运动能力[7]和早期生长[8]及免疫机能[9-10],以及不同孵化介质影响鳖卵孵化性比[11]、孵化率[12]和孵化期[13]等研究。研究发现:鳖卵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36 ℃[14],但有待进一步确定更小的温度范围;现有研究对孵化环境的介质种类设置不够全面,同时缺乏介质环境对中华鳖幼体表型特征、运动机能等影响的研究;介质与温度对中华鳖孵化的交互、协同作用研究也鲜有报道。系统研究不同介质与温度对中华鳖胚胎发育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中华鳖对孵化环境的响应规律。基于此,本研究设置了不同孵化介质和温度,分析其对中华鳖胚胎发育和初生幼鳖形态特征及运动机能的影响,旨在探索中华鳖适宜的孵化环境条件,为其人工繁育与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22 年6—8 月在湖南中华鳖国家级原种场进行,试验所用中华鳖受精卵来自该场。鳖卵产出后约15~30 h,胚胎开始固定,若卵壳一端出现1 个边缘清晰、光滑的圆形白色亮区,即动物极,则判断为正常受精卵,试验留用。在同一天收集产出的鳖卵中,随机挑选810 枚受精卵作为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受精卵孵化
分别设置蛭石、沙子和无介质3 种介质以及高温[(32.0±0.5) ℃]、中温[(30.0±0.5) ℃] 和低温[(28.0±0.5) ℃] 3 种温度,于3 台恒温孵化柜(F-168S,中山市优盛电器有限公司) 中进行孵化试验。蛭石选用粒径3.0~6.0 mm 的龟鳖孵化专用白蛭石,沙子选用粒径0.3~0.5 mm 的细河沙,无介质选用“井”字形塑料鳖卵架。以双因子正交试验对介质与温度进行组合,共9 种孵化环境开展试验。在每一种介质和温度环境下设置3 个平行组,每组30 枚卵,共810 枚卵随机分配到27 个尺寸为34 cm×22 cm×13 cm 的塑料孵化盒中,根据介质类型将孵化盒平均分配到3 台恒温孵化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