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州丝绸档案是苏州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了苏州丰富的丝绸产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于了解苏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在苏州丝绸档案的保护开发过程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苏州模式”,为档案资源的保存利用提供了经验借鉴。文章深入分析了苏州丝绸档案资源的建构实践,包括文化意义与精神建构、档案实体与信息建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商业化、国际化和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在分享路径方面,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加强多元主体协作以及提供数字资源利用服务等,促进了丝绸档案文化的分享和传播。
关键词:地方文化遗产;苏州丝绸档案;档案化建构
Archival Development, Expression and Sharing of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Suzhou Silk Archives
Liu Chuanhao1, Lang Xianmei2
( 1.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2. History Museum, Wuhan Business School, Wuhan, Hubei 430056 )
Abstract: Suzhou silk archives are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in Suzhou, which carries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f Suzhou’s silk industry,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of Suzhou.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zhou silk archives, Suzho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rchives Management Center has explored a unique "Suzhou model", which provides experience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rchival resource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Suzhou silk archival resources, including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spiritual development, archival entity and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commerci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its expression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sharing paths, the Suzho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rchives Management Center has made full use of media platforms, strengthened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on, and provided digital resource utilization services to promote the shar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silk archival culture.
Keywords: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Suzhou Silk Archives; Archival Development
地方文化遗产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积累的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化遗址、传统古建筑、民俗文化、美术和工艺品等多种形式。其不仅反映了当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更是承载地域记忆、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档案既是文化与记忆的承载者,也参与着记忆与文化的构建和传播,与文化遗产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1]同时,档案还具备较强的文化属性、传承功能和服务性质。与其他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相比,档案化保护策略凸显出一定的优越性。因此,笔者基于档案意识或档案思维范式提出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策略。
尽管目前学界针对档案化概念尚缺乏系统界定和阐释,但仍可从现有研究中归纳、提炼出有关“档案化”内涵的核心要点:一是建构性,即档案完成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德里达提出,一切信息或人类记忆存储于(或记录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的行为或过程都是档案化行为。[2]徐欣云等指出许多文化遗产档案是事后收集而成,因而体现出主动建构性。[3-4]二是全程性,即档案化涵盖文化遗产从生成、保护、管理到开发、利用的全过程。锅艳玲认为档案化保护既要对文化遗产进行建档,也要对所形成的档案资源进行管理、保护和开发。[5]陈智慧强调,档案化其实是对被错误保管档案资料的纠正过程,文化遗产需要档案化管理以确保其得到正确的保管利用。[6]何嘉荪更是将“档案化”概念上升为一种“自始至终注意应用档案学理论以及相应的档案管理原则、举措”的管理思想。[7]综上所述,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或转化过程,而是涉及建构和全程管理的多维度策略和综合性实践。
苏州丝绸档案记录了苏州地域丝绸产业的发展历史、商业贸易、产品工艺技术、图案样式等多个方面,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遗产之一。为保护和传承这批珍贵的地方文化遗产,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苏州丝绸档案进行了抢救性接收和征集,并积极创新档案管理与利用方式,在丝绸档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成绩显著。其实践过程充分体现出档案化保护的建构性和全程管理,具体可概括为档案化建构、表达与分享策略。首先,档案化建构可以系统地整理、记录和保存苏州丝绸档案的实体和相关信息,保障其完整性。其次,档案化表达将苏州丝绸档案的信息依托不同媒介和形式进行表现和传播,提升丝绸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最后,档案化分享实现了丝绸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以推动丝绸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和创新利用。档案化建构、表达与分享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档案化的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地方文化遗产的活力,推动其融入当代社会,实现地域记忆的构建和文化的传承。
1 苏州丝绸档案的建构实践
“建构”一词源自拉丁文“constructio”,意为“建造、构筑”。皮亚杰将其视为一种带有创造意味的发现、发明,以及主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动作或行为。[8]徐拥军认为,建构包含了收集、保护、传承、展现、传播、控制、再现、强化等含义。[9]丁华东强调,建构包含存储、提取、选择、排列、组合、解释(诠释)、改造、叙述、表达、传播等复杂且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动作”。[10]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建构”描述的是社会群体对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共同创造和认知过程,强调社会群体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档案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凭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性和真实性。因此,建构需要档案作为基础性资源进行发掘和利用。
1.1 文化意义与精神建构
档案化建构的实质在于对文化意义的重塑和精神的表达。一方面,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整理、解读和展示,可以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诠释、反思并赋予其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另一方面,档案信息的重新组织和呈现也能展现个体和群体对历史和文化的审美感知、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念。对此,有学者认为,档案价值既来自档案信息直接作用于现实权利维护和社会实践需求,也来自其形成过程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带给后人的启示。[11]对于后者,人们常常忽视。
苏州丝绸档案作为反映苏州地域丝绸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首先,苏州丝绸档案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其记录了苏州丝绸产业的兴衰历史、工艺流程、设计图样以及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不仅反映了苏州鲜明的地域特征,也属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其次,苏州丝绸档案记录了丝绸设计师、制造者、商人以及相关机构和社团的活动,其精神价值就在于呈现了苏州人对丝绸艺术的追求、对企业的执着经营、对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这些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通过丝绸档案的记录和传承,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丝绸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苏州人的精神面貌。
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往往通过社会互动、符号表征和意义共享而得到。苏州丝绸档案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同样需要档案工作者的主动建构和揭示。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以世界记忆项目为指向,从名目繁多的珍贵档案中鉴别、甄选出最具代表性、民族性和世界影响意义的档案文献,参与《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评选,就是向世界揭示其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的过程。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并非仅因其样本独特,更在于翔实、丰富、完整的文献记录。[12]对于苏州丝绸档案的成功入选,档案工作者的主动建构和揭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12年起,中心对19世纪至20世纪各丝绸生产企业近200万卷丝绸档案进行系统整理,将碎片化、零散化的档案记录汇集成完整、系统的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文化记忆。这一举措使名录评委们得以了解完整的丝绸生产过程、丝路商贸轨迹、民间精神风貌、百姓生活百态以及东西文明交流成果。最终,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获得“拥有国际性价值的遗产”的高度评价。[13]
1.2 档案实体与信息建构
档案化建构的业务重心在于对档案实体与信息的建构。首先,档案实体的建构涉及对档案实物的清点、分类、整理和修复,并提供合适的保存和展示环境,为社会记忆和文化传承保存重要的载体。其次,档案信息的建构涉及档案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过程,旨在实现多种类型档案之间的信息关联,将分散的档案信息整合为整体的社会记忆;同时也为揭示和解释档案实体内在信息,以达到对档案内容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社会记忆和文化认知的重塑提供重要凭证。
关于丝绸档案实体的建构。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浪潮的兴起,苏州大量丝绸企业破产、重组,企业档案面临无人处置的尴尬境地。为避免珍贵档案资源的流失,苏州市成立苏州工投档案管理中心,抢救改制企业档案百余万卷,并对其进行资源整合。2008年,进一步成立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对改制企事业单位档案进行调查摸底和统一管理,积极开展丝绸产品实物的征集和代管活动,并聘请专家进行初步的梳理、归类、清点,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档案资源管理模式——“苏州模式”。中心抢救式接收改制企事业单位档案累计200余万卷,其中包括近3万卷近现代苏州丝绸档案以及约30万件丝绸样本档案,完整地覆盖了14大类丝绸品种。这些实体档案资源构成苏州丝绸档案资源的主体,也是丝绸记忆建构的基础性资源。中心系统保存、组织和整合丝绸档案资源,为后续丝绸档案资源的保护开发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关于丝绸档案信息建构。尽管档案在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档案并不等同于“记忆”。要使档案转化为记忆,有必要使其融入社会群体的认识和情感领域,并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产生社会认知和情感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档案编研工作至关重要。[14]为有效开发和利用丝绸档案信息资源,中心专注于丝绸档案的编研工作,编纂了《苏州民族工商业百年往事》《记忆——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外名人与苏州市区民族工业》《苏州市民族工商业——特色档案选编》《拂去岁月的封尘——苏州市区民族工商业旧迹》等史料丛编。同时,中心出版了《丝绸艺术赏析》《花间晚照:丝绸图案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近现代中国丝绸档案》等,均配以精美清晰的图片,辅以生动详细的文字说明,凸显出丝绸档案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从而增进社会群体对丝绸档案的文化认知与情感认同。此外,中心还编著了《创新的历程——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五周年回顾》,翔实记录了丝绸档案从收集、保管到开发、利用的过程,实现了丝绸档案信息的有效建构和传播。
2 苏州丝绸档案的表达形式
档案化建构旨在推动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并以各种形式呈现其开发成果,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呈现过程可描述为“档案表达”。“档案表达”是对档案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社会意义的表述[15],涉及档案资料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被传播、展示和解释,以影响个人和社会对历史、文化和社会事件的理解。随着科技发展和档案行业进步,档案表达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大。它既包括传统的展览、出版物、教育活动等方式,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数字化展示、社交媒体的运用等。档案表达既是传播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塑造和引导社会记忆的重要手段。
2.1 丝绸档案文化的商业化表达
丝绸档案文化的商业化表达是指利用商业化手段对丝绸档案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包括利用丝绸产业的贸易平台、商务活动和国际贸易展览等渠道,将丝绸相关的历史文献、艺术表现形式及工艺技术等进行商业化的传播和推广。
苏州丝绸贸易历史悠久,自宋代以来,便因其发达的丝绸产业和兴盛的商业贸易而声名远扬。自明代起至19世纪末,丝绸产品一直在国际生丝贸易市场上占据霸主地位。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苏州大批丝绸企业破产关闭,丝绸产业日渐衰落,丝绸档案的商业化表达就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苏州丝绸样本档案浓缩了近现代丝绸生产技艺,其中最具科技价值的生产工艺单真实反映了丝绸原料构成、织造工艺、印染工艺及技术参数,为复制、研发、创新类似丝绸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中心积极寻求技术支持,开展“档企合作”,利用丝绸档案资源进行丝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助力苏州丝绸产业的复兴。经各方努力,苏州丝绸产业终获新生,涌现出大批丝绸创新产品和品牌。仅2022年,全市纺织业产业规模达2605亿元。[16]苏州丝绸档案的商业化表达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苏州利用丝绸样本档案开发各类丝绸产品,通过实体产品的推广和展示,传承和宣传传统丝绸技艺。以“苏州丝绸”为旗号的丝绸制品商家在苏州城镇随处可见。[17]其次,苏州积极推广文化创意制品,通过融合传统丝绸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拓展了丝绸产品的市场领域。如中心与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合作,根据宋锦样本图案设计出十余种新花型和新图案,既融入传统宋锦的图案元素,又强调现代苏州城市韵味。[18]最后,苏州还将丝绸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拓了丝绸文化旅游线路,强化了丝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表现。随着贸易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苏州丝绸商业贸易得以融合现代科技与商业模式,通过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等现代化方式,将苏州丝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苏州丝绸档案的商业化表达,有力地推动了苏州丝绸产业的发展和丝绸文化的传播,展现了苏州作为丝绸之都的独特魅力。
2.2 丝绸档案文化的国际化表达
丝绸档案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丝绸文化推广和传播的重要手段,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苏州丝绸制品多次现身于国内外重大场合,提升了苏州丝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1981年,苏州东吴丝织厂生产的塔夫绸亮相于英国王室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世纪婚礼,配有长达7.6米的超长裙摆的豪华婚纱在全球7亿观众的瞩目下登上世纪婚礼的殿堂;2014年,鼎盛丝绸公司根据丝绸样本档案进行研发设计,采用宋锦和漳缎制成APEC多边外交会议领导人服装——“新中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礼仪文明和大国风尚;2015年,鼎盛丝绸公司采用宋锦制作世乒赛礼服,丝绸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苏州丝绸制品就有30多次作为国礼走出国门。其次,借助国际展览和交流会议,推动了丝绸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2015年和2016年,中心参加苏州创博会,举办了“中国非遗展”和“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国礼展”;2016年,中心分别在斯洛伐克、法国巴黎举办了“中国苏州丝绸档案精品展”;2017年,中心除了举办“中俄‘丝路’历史档案展”外,还分别在德国弗莱堡孔子学院、捷克布拉格中欧政经学院举办展览。最后,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了国际文化遗产共享利用。在2016年《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选会议上,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的价值取得在场评委高度认可。2017年,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自此正式被纳入世界级的档案保护和传承体系,充分体现了苏州丝绸档案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
2.3 丝绸档案文化的大众化表达
丝绸档案文化的大众化表达是通过多种形式将丝绸档案的历史、文化、艺术和价值以亲民、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和传播,以促进公众对丝绸文化的了解、认同和参与。丝绸档案文化的大众化表达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展览和丝绸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丝绸文化,使公众亲身体验丝绸艺术的魅力。如苏州创博会上的“非遗”和“国BFUAeh7Xrp0ih9yvRB+KMPSAMSnx/YzRLpIAXyszYho=礼”丝绸专题展以及博物馆的设立,为公众提供了接触和深入了解丝绸文化的机会。其次,结合趣味性的档案价值输出方式,激发青年群体对丝绸文化的兴趣。如中心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出“档案伴我成长系列丛书”,通过轻松有趣的图文解说、游戏书设计和卡通装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9]此外,中心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的“第七档案室”项目,巧妙地将档案知识、解谜游戏和文艺创作相结合,为档案文化注入时尚与创意元素,打破了人们关于档案严肃、枯燥的传统印象,吸引了众多80后、90后和00后的青年群体。最后,注重科技与丝绸文化的融合,打造沉浸式档案文创产品。“第七档案室”项目利用互动电子屏、排序感应系统、芯片感应系统、漫画VR等数字设备和技术营造出明代古韵、民国风情、赛博朋克未来感等多元时空场景,为玩家带来身临其境的剧场式前沿科技享受,数字创意魅力凸显。通过以上大众化表达方式,丝绸档案得以融入公众生活,增进了人们对丝绸档案的认知和热爱,从而推动了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苏州丝绸档案的分享路径
档案化建构的目的在于表达,而表达的意义在于分享。分享是档案化建构的最终归宿,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时代,高雅的、优秀的文化产品或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和挑战,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分享与传播显得愈发珍贵和必要。
3.1 借助媒体平台进行分享
在信息时代,媒体平台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进行档案资源分享传播的主要途径。档案价值的实现与档案宣传工作密切相关[20],而媒体平台在档案资源的传播、宣传以及推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尤其注重利用多种媒体进行丝绸档案资源的分享。首先,中心依托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向社会报道与丝绸档案相关的重大活动、事件和研究成果。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进入《世界记忆名录》之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苏州日报》等权威媒体纷纷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心将《档案与建设》作为丝绸档案文化分享与传播的主阵地,开辟了“档案中的丝绸文化”和“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两大专栏,定期分享和探讨丝绸文化。[21]中心研究人员还在《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档案与建设》《江苏丝绸》等专业期刊发表丝绸档案相关论文。其次,中心借助新媒体平台,以更便捷的方式向社会推送丝绸档案资源信息。中心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和宣传短片等进行丝绸档案资源的分享。在分享路径方面,中心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宣传形式,而是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例如,在“第七档案室”项目宣发之际,中心工作人员与苏州市委宣传部沟通,并与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开展合作,积极对接各类宣传平台,打破信息传播范围的限制,将档案文化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22]
3.2 实现多元主体协作共享
多元主体协作共享是档案建构与分享的必由之路。多元主体协作共享涉及政府、档案管理机构、学术机构、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这种合作模式丰富了档案资源的多样性,提升了档案资源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同时也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多元主体协作共享为档案资源的全面开发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心积极与多家单位开展合作,既有苏州大学、苏州丝绸博物馆、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等专业技术型的单位,也有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发型企业,在实现丝绸档案资源协作共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
3.3 提供档案数字资源服务
档案数字资源服务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利用网络和相关数字平台向用户提供档案资源检索及利用服务。档案数字资源服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档案分享的覆盖范围,为用户创造更加便捷的资源获取路径。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注重丝绸档案数字化存储,利用缩微技术、数字化技术,加强档案文献遗产信息化,建立苏州丝绸百年纹样档案公共服务平台和馆藏像锦档案数据库,向用户提供跨平台的档案数字服务,实现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23]2019—2020年,中心分别参与国际档案理事会开展的“国际档案周互动地图”“数字地图”活动,提供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在线查询服务。中心还在线上设立“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展”网络三维虚拟展馆,基于图文、视频和三维模型结合,数字化呈现丝绸档案实体展览内容。
4 结论与展望
地方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保护和利用。档案化建构可视为一种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的有效策略,并已在苏州丝绸档案的建构实践中展现出可行性。苏州丝绸的档案化建筑、表达与分享为丝绸档案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丝绸档案资源的分享和丝绸文化的传播。苏州模式的创新实践,为“活化”利用地方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将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档案资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贡献说明
刘川豪:论文选题、框架设计、文稿撰写与修改;郎贤梅:文稿校对、修改与润色。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滕春娥,王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问题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6):103-106.
[2]何嘉荪.从德里达的“档案化”到中国的“档案化治理”——大数据时代档案学理论的“扬弃”[J].浙江档案,2023(12):32-33,36-38.
[3]徐欣云,张震雄,李小敏,等.档案“泛化”背景下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J].北京档案,2015(5):32-34.
[4]徐欣云.建构的相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与集体记忆建构的关系[J].档案学通讯,2014(5):20.
[5]锅艳玲.公众参与非遗档案化保护的SWOT分析及优化策略[J].山西档案,2017(4):49-53.
[6]陈智慧.基于档案多元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管理研究[J].中国档案,2018(7):76-77.
[7]何嘉荪,马小敏.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之四——档案化问题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3):4-11.
[8]李伯聪.选择与建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21.
[9]徐拥军.档案记忆观:21世纪档案学理论的新范式[J].山西档案,2017(4):5-12.
[10]丁华东.昔日重现:论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机制[J].档案学研究,2014(5):29-34.
[11]陈辉.基于管理视角的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工作经验审视[J].档案学研究,2020(5):116-121.
[12][13]卜鉴民.档案中的丝绸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212,213.
[14]卫奕.论档案编研与社会记忆的构建[J].档案学通讯,2008(6):45-47.
[15]丁华东.昔日重现:论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机制[J].档案学研究,2014(5):29-34.
[16]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纺织业奔跑在春天里[EB/OL].[2024-04-01].https://www.suzhou. gov.cn/szsrmzf/szyw/202304/7f636c2d762f4554ac5541 dc32829264.shtml.
[17]李世超.经济新常态下丝绸转型与升级——以苏州丝绸为例(上)[J].江苏丝绸,2015(5):4-10.
[18]甘戈,吴芳,卜鉴民.苏州丝绸样本档案的重生[J].中国档案,2013(7):38-39.
[19]陈鑫,程骥,吴芳,等.地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开发研究——以苏州丝绸档案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0(6):42-46.
[20]覃兆刿.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健脑工程”[J].中国档案,2011(5):12-12.
[21]邵澍赟.发挥档案期刊的文化推力——以《档案与建设》助推苏州丝绸档案申遗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9(9):44-45.
[22]陈鑫,杨韫,谢静,等.档案文化“破圈”传播实践路径——以中国丝绸档案馆“第七档案室”项目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2(2):51-54.
[23]陈鑫,卜鉴民,方玉群.柔软的力量——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抢救与保护丝绸档案纪实[J].中国档案,2014(7):29-31.
(责任编辑:邵澍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