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长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档案叙事研究

2024-09-20 00:00:00王运彬佘梦羽
档案与建设 2024年7期

摘 要: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档案部门可以通过独有的档案叙事参与其中。南京长江大桥是记录新中国长江文化发展的重要缩影,以其建设档案作为研究案例,以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体验四个维度作为分析框架,可以总结出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的档案叙事工作的启示。为增强档案在长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发挥的贡献,档案部门可以从与时代主题融合塑造叙事主题、创新使用非线性叙事结构、打造叙事视角的新颖组合、以场景构建激发情感共鸣四个方面优化相关工作。

关键词:长江文化;档案叙事;文化传承;文化弘扬;南京长江大桥;建设项目档案

分类号:G122;G271

Archival Narrativ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Construction Archives

Wang Yunbin, She Mengyu

(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

Abstract: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culture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sus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 and consolida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rchival departments can participate in these efforts through their unique archival narratives.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is an important epit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culture in new China. Taking its construction archives as a research case and the four dimensions of narrative theme,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narrative experience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we can summarize the revelations of the archival narrative 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archives of the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ntribution of archive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culture, archives can be optimized in four aspects: shaping the narrative theme by integrating with the theme of the era, using non-linear narrative structures in innovative ways, creating novel combinations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s, and stimulating emotional resonance through scene development.

Keywords: Yangtze River Culture; Archival Narrative; Cultural Inheritance; Cultural Promotion;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Construction Project Archives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并于2023年10月在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次强调要“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2]。长江文化依托于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形成并发展,内容包括长江物质文化、长江精神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聚集。[3]其中,1968年12月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其以建筑领域的开创性成为长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在2024年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国家档案局局长王绍忠指出,档案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助推文化自信自强,要抓好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实施,推出一批档案编研开发精品成果;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实施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等。[4]

长江文化档案是构建长江文化、讲述长江故事的重要素材,但长江流域范围大、事项多、领域广,所以不能认为保存在长江流域省市县档案馆的档案均为涉及长江文化的档案,也不能将保存在长江流域行政区划之外档案馆的档案排除,而且当下没有专指涉及长江文化范畴的档案术语,所以为避免引起歧义,暂且统称为“长江文化档案”。长江文化档案为数众多,分布广泛,印证了众多长江文化,笔者从中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一项——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剖析其构建长江文化、讲述长江故事的方式。至于“如何构建”“如何讲述”,则需要一个方式、工具或桥梁。对于传统档案工作来讲,档案编纂(包括出版、展览)等较为典型,但基于现代信息传播角度,档案叙事(包括数字人文、虚拟传播)等更为重要,后者强调档案人员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媒介形成固化信息,并通过档案开发利用等业务环节再现特定时空中的事件,将其呈现给目标用户。[5]当前已有诸多学者关注到档案工作之于江河文化的印证作用,如以生态保护档案印证生态文化[6-7],以地方特色档案印证流域文化[8-9];围绕档案叙事话题展开的研究也不胜枚举,如周林兴等[10]采用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叙事体验等为研究框架进行档案叙事研究,但尚未以档案叙事的角度对长江文化传承与弘扬展开探索。基于此,本研究在案例分析中以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体验四个维度为分析框架,并针对此四个维度进行问题的挖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 核心概念:长江文化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

1.1 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属于流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包括山水景色、历史文物等物质文化,风土人情、文艺创作等精神文化)、多维度(包括农业文化、工业文化、文学艺术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多时空(包括空间上的巴蜀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等,时间上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等)的文化体系。长江文化具有多种载体,包括长江流域的历史文物、工业建造、文化遗产等,其中长江文化档案是一项较为独特的载体。

1.2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现主要藏于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等档案部门和企业藏有部分相关档案。江苏省档案馆所藏的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共有18个档案全宗,来自18个与大桥建设相关的单位,有各种纸质文书、工程图纸、照片、录音录像等[11],并于2015年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12];南京市档案馆藏有大桥建设现场照片、通车典礼照片、大桥第一任总工程师梅旸春相关档案的照片等图片档案及各类纸质文书档案[13];南京市城建档案馆藏有南京长江大桥公路引桥工程档案,包括地质勘测、施工、竣工全套档案共13卷[14];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藏有南京长江大桥设计图长卷、建设声像资料,以及近千卷、数万份南京长江大桥文书、图纸、照片等各类档案[15]。

2018年,为纪念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一系列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的编研成果相继公布,如江苏省档案馆联合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武汉中铁大桥局、南京市档案馆等单位推出南京长江大桥“五个一”档案精神产品,即一个南京长江大桥综合档案数据库、一套“南京长江大桥档案”丛书及《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实录》口述史、一次“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一部《南京长江大桥》五集纪录片、一组大桥邮品和智汇卡等文创产品,以及后续其他相关单位举办的线下展览、线上云展览、线下讲座等活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与长江文化关系密切,在以往工作中已展现出其对长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贡献,但仍有优化的空间,对此可以从档案叙事角度进行完善。

2 典型案例:档案叙事讲述长江文化

2.1 案例的分析框架

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五个一”档案精神产品中的《南京长江大桥》五集纪录片、“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实录》口述史为案例,基于本文的档案叙事分析框架,案例叙事维度总结如表1所示。

一是在叙事主题上传承历史故事,弘扬精神内涵。叙事主题决定了档案叙事的方向,也决定了档案叙事所要表达出的价值导向,是展示品牌故事的重要因素。长江文化的档案叙事主题聚焦于两点,一是传承长江文化的历史记忆,展现长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兴衰;二是弘扬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蕴含在长江文化中的精神文明得以传播。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的档案叙事中,由江苏省档案馆和南京市档案馆联合摄制、于2018年12月播出的《南京长江大桥》五集纪录片,讲述了半个世纪以来南京长江大桥的筹建、设计、施工、使用到维修的故事,前四集讲述了半个世纪前的南京长江大桥为何而建、如何去建、如何解决困难的故事,最后一集讲述了半个世纪后南京长江大桥使用和维护的故事,通过历史影像和亲历者采访等展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记忆,以此弘扬南京长江大桥所承载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

二是在叙事结构上运用多种结构,讲述故事逻辑。档案叙事过程中,档案及其承载的故事内容必须以一定的结构进行串联,例如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前者以时间线为标准对故事进行阐述,后者包含多主题并置、平行叙事等叙事方式。档案叙事通过叙事结构搭建起讲述长江文化故事的逻辑框架,使故事的讲述得以流畅和规范。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的档案叙事中,2018年12月26日由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档案馆等主办的“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的前两个篇章“千年建桥梦”“九载架飞虹”以时间顺序铺展进行线性叙事,后两个篇章“精神永流传”“历史铸丰碑”以主题板块进行非线性叙事。又如,由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撰、于2018年12月出版的《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实录》口述史一书对多位亲历者的口述史进行了整理,以亲历者个体为单位进行非线性叙事内容安排,同时也穿插着亲历者以线性叙事的方式讲述自己记忆中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

三是叙事视角多元化,还原故事真貌。叙事视角分为“外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零聚焦叙事”三类,分别对应客观描述视角、主观描述视角和全知视角[16],以不同的叙事视角讲述故事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从多方面展现历史原貌。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的档案叙事中,《南京长江大桥》五集纪录片将“外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零聚焦叙事”进行结合,通过旁白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解和建桥亲历者的真实采访,为观众还原了多种视角下南京长江大桥的原貌;“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采取“零聚焦叙事”,策展人以全知视角展示大桥的建设历史和精神价值;《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实录》口述史采用“内聚焦叙事”,让亲历者讲述自己记忆中的大桥故事。

四是叙事体验上动静态展示兼具,趋向主客互动化。叙事体验关乎受众感受,直接反映档案叙事的实际效果。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的档案叙事中,多采用如《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实录》口述史、“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等书籍类、展览类的静态展示,如《南京长江大桥》五集纪录片等纪录片类的动态展示和以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档案叙事的主客体互动。例如在2022年7月至9月间,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团市委、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联合发起南京“红领巾”诵读学传红色珍档线上打卡活动,活动中以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整体设计图手稿为基础的档案故事《自力更生争气桥》最受欢迎,在利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开展活动的同时,让青少年可以在活动中与档案进行主客体互动。[17]

2.2 案例的启示意义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已拥有一定的档案叙事成果,通过这些成果可以看出档案叙事对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具有一定的贡献作用,对档案工作参与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是可以通过多元档案叙事主体,维护长江文化的完整体系。叙事主体可以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者,也可以是叙事交流过程中的讲述者,承担着讲述故事和展开叙事活动的责任。维护长江文化体系是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基础,需要多方叙事主体协同合作进行维护。档案叙事需要档案馆与其他政府机关单位、企业、公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将散落各方又互相关联的档案进行串联和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故事体系,为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提供稳固的基础。例如,在“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中,馆藏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的四方主体进行了联动,各自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档案资料参展[18],多个叙事主体共同对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中的故事进行讲述,使大桥的故事在展览中可以具有更完整的故事线。又如,除档案部门之外,与档案有关联的个人主体可以与档案部门等进行合作,完善历史故事的细节,《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实录》向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领导者、设计者、施工者、管理者、保卫者广泛征集口述史,以亲历者口述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大桥的建设故事,补充了大桥档案的内容体系。[19]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可以使档案叙事的档案资源更为全面,叙事内容更为详尽;但在多元主体的合作中,多是与行业内的主体进行合作,并讲述档案自身的历史故事和精神文化,较少向外拓展、与其他主题相融合、与其他项目相合作,未能让档案的内涵服务于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叙事主题。

二是可以通过多类档案叙事受众,领悟长江文化的独特内涵。叙事受众是指档案资源开发成果的接受者,即档案叙事中最终接受历史故事和文化精神的人。面对不同类型的叙事受众,档案叙事可以差异化展示不同类型的长江文化内涵。当叙事受众是普通公众时,档案叙事更注重展现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如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五个一”档案精神产品,向群众讲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等历史,展现了长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等内涵。当叙事受众是档案人员时,档案叙事更注重传达长江文化中的合作和联合的理念,如2023年6月6日南京与武汉两地的档案工作者共同举办了“同饮一江水 共护两座桥——江苏湖北庆祝第十六个国际档案日活动”,寻找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档案中存在的联系[20],通过合作加强两地档案工作、两地文化的交流,促进长江文化带的形成。多类型的档案叙事受众,不仅可以使长江文化面向不同人群进行宣传,也可以使长江文化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得到发掘、领悟和传播。但在面向叙事受众时,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的编排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板,如面向大众时较常采用展览的方式进行叙事,叙事结构多为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混合使用,在叙事视角上多采用“零聚焦叙事”,在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的安排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三是可以通过多样档案叙事媒介,拓宽长江文化的社会影响。叙事媒介是档案叙事的表现形式,也是档案故事的传播途径和载体,如文本、影像等。拓宽长江文化的社会影响,多样化的档案叙事媒介必不可少。长江文化由于存在历史上政治中心的“位差”和考古发现的“时差”,导致近代文化研究者的“视差”,[21]以往获得的关注度不及黄河文化。然而,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弥补了这种“位差”“时差”“视差”,档案叙事得以借助多样化的叙事媒介,把长江文化讲得有理有据、入脑入心。传统的档案叙事,常以展览、图书、纪录片等作为叙事媒介对长江文化进行传播,但是新兴科技的发展、生活形式的变化,促使档案叙事媒介的转型与创新。例如,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各大社交软件和短视频平台进行档案叙事,以博文、短视频、话题互动等形式,将档案叙事内容融入如今大众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当中,拓宽长江文化的传播范围。更为重要的是,上述叙事媒介不仅是长江文化的传播渠道,还可能因为在传播过程中档案被多次地加工、引用和传播,从而起到对长江文化的融合创新作用。但在档案叙事中,多数采用了展览、纪录片、书籍、文创、短视频等方式,虽然这些叙事的形式经验成熟,但缺少观众的互动及反馈,缺少相应的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较难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目光,使观众游离在叙事之外,难以取得更好的叙事体验。

3 优化策略:档案叙事建设长江文化

3.1 叙事主题:与时代主题融合,以档案讲好长江文化故事

一是以“红色教育”为主题,传承长江文化中的红色基因。长江流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长江文化蕴含着红色基因,档案部门可以通过红色教育讲述长江文化中的红色故事,以档案叙事促进长江文化中红色基因的传承。例如,江苏省档案馆工作人员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相关档案解读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主动送“档”进基层,走入街道对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进行解读,引导大家从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22]

二是以“中国制造”为主题,弘扬长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是以工匠精神书写时代篇章的生动体现,档案部门可以将叙事视角聚焦于长江流域中诸多的“中国制造”,以其建设档案展现长江文化的工匠精神。例如,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自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在长江流域上不断打造“中国制造”,同时三峡集团高度重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积极进行数字档案馆等建设工作,通过数字档案馆平台,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新兴技术,对馆藏数字资源进行关联挖掘、智能标引和知识重组[23],为档案叙事以数字化手段展现三峡档案故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地方档案部门可与企业档案部门合作,以相关主题档案为基础,以“中国制造”为档案叙事主题,展现长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三是以“走向世界”为主题,向世界弘扬长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其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值得向世界展示其风采和价值。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将档案叙事与档案前沿工作相结合,促进长江文化走向世界。例如,《“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新时代下档案部门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档案领域合作,大力推动以档案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走出去。[24]相关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建设“一带一路”的契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单位合作进行档案叙事,向世界传达珍视文化遗产、重视文化合作的价值观,对长江文化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独特民族元素的内容进行传播和弘扬。

3.2 叙事结构:创新非线性叙事,以档案丰富长江文化演绎

一是可以贴合长江的地理特性,以长江文化相关档案为资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可视化技术,以地图的形式对长江文化进行展示。可参考于2024年3月上线、由王兆鹏主持制作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进行叙事结构的编排。唐宋文学编年地图采用数字人文技术进行开发,以“实现文献资料的集成化和文学编年史的时空一体化”[25]为目标,将历年来有关唐宋作家作品编年的成果信息进行集成。长江流域本身即是地理概念,档案部门可以制作如长江文学编年地图、长江非遗地图等,根据档案记载中的文人、传承人的足迹,在地图上展示故事内容,讲述长江流域中诗词文化、非遗文化的分布、数量以及诞生和发展。这种特殊的叙事结构将故事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关联,拥有较强的互动性,可以从事件、空间和主题等不同角度构成完整的故事内容。

二是可以根据长江文化的丰富性,以长江文化相关档案为基础,制作文化知识图谱,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地点等元素进行结构化展示,形成更为完整的故事体系。例如,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可以在后续的档案叙事开发中使用知识图谱对故事进行串联,对大桥的建设、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等实体进行关联。大桥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可以在知识图谱中作为节点,节点里包括事件类型、参与者、时间、地点等,节点之间有相应的关系展示。通过知识图谱,对长江文化中具体文化体系的历史进行串联,使该体系的故事逻辑和细节得到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全面性。

3.3 叙事视角:重组视角与形式,以档案呈现长江文化风貌

一是可以将“内聚焦叙事”穿插使用在以“零聚焦叙事”为主的长江文化档案展览中。例如,可以在其他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展览中的其中一个板块,模拟出一名参与大桥修筑的工人形象,以“内聚焦叙事”视角展示自己参与大桥建设的工作和生活细节,让展览在宏观上展现长江大桥建设的整体面貌,在微观上展现长江大桥建设的人物细节,总体上呈现出一个完整且生动的大桥建设故事。

二是可以将“内聚焦叙事”为主、“零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为辅的手法运用在长江文化纪录片中。例如,可以细化“内聚焦叙事”视角,在长江非遗文化纪录片中,分别以长江非遗传承人第一视角、长江非遗建档工作人员第一视角、纪录片导演第一视角等进行拍摄,以不同人物的第一视角组合纪录片的主体,最后以“零聚焦叙事”视角进行总结,从人物的微观视角延伸至全局宏观视角,形成完整的故事记录。

将叙事视角与叙事媒介进行重新组合,提升档案叙事呈现的叙事效果,可以使观众从更为丰富的视角领会长江文化的风貌。

3.4 叙事体验:用场景激发情感,以档案触发长江文化共鸣

一是档案部门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构建长江文化中的历史场景,激发公众的爱国情感共鸣。例如,2019年由湖北省档案馆举办的“丰碑——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湖北解放70周年档案史料展”中使用了VR技术,在沉浸式情景体验区中构建战争场景,参展观众能以“亲历者”的身份感受战场上的氛围。[26]以此为参考,在长江文化的红色文化或红色珍档展览中,可运用VR技术构建红色档案中真实的历史场景,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更深层次地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

二是档案部门可以根据互动思维构建长江文化中的虚拟场景,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例如,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推出的“第七档案室”项目的游戏产品,对档案机构、主角身份、历史事件进行虚构,搭建起一个虚拟的游戏场景,让玩家以档案管理人员的身份进入到游戏中进行互动,使玩家对该身份产生认同感,这不仅让玩家认识到游戏中所包含的红色档案文化、苏州丝绸文化,还让玩家提升了档案意识。[27]以此为参考,档案部门可对长江非遗文化档案进行游戏化开发,在产品中虚构非遗传承的场景和故事,让玩家以长江非遗建档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游戏,使其认识到长江非遗建档任务的重要性,并对档案工作者身份产生认同感。

通过现代化技术和互动思维构建叙事场景,为公众提供多维的感官感受,引导公众进入历史场景,以亲自感受历史故事、人物命运的方式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提升档案叙事带来的叙事体验,让长江文化的故事走进人们的内心,得以在社会中传承与弘扬。

4 结 语

档案叙事,是对既有资源、技术和理念等的一次综合运用,在长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当下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这种实践提供了实施条件和良好契机。回顾档案部门既往参与长江文化建设的历程,在部分领域已经取得突破,但面向高水平赋能长江文化传承与弘扬,档案部门还有广阔的舞台。[28]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档案部门协同合作与服务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BTQ09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贡献说明

王运彬:确立选题和分析框架,撰写并修改论文;佘梦羽:收集资料,撰写并修改论文。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0-11-16(01).

[2]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10-13(01).

[3]贺云翱.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N].人民日报,2023-11-13(10).

[4]王绍忠.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报告[J].中国档案,2024(2):8-13.

[5]李孟秋.批判与建构:后现代语境下的档案叙事[J].档案学通讯,2022(5):10-18.

[6]付晓小,李进,王晗,等.长江大保护项目档案资源整合机制的形成与保障[J].档案管理,2022(1):58-59.

[7]刘亚琳,骆兆强,孙全,等.长江大保护项目档案工作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J].档案管理,2022(6):80-82.

[8]赵雪芹,郭映彤,谢丹琪,等.档案赋能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研究——基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视角[J].档案与建设,2024(2):31-37.

[9]汪新叶.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J].档案管理,2023(3):99-102.

[10]周林兴,姜璐.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叙事表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4):4-9.

[11]张然,胡玉梅,阿里亚.近千件档案资料首次公开 揭秘南京长江大桥那些事[EB/OL].[2024-05-26].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19-01/09/ content_260206.html.

[12]国家档案局馆室司.国家档案局关于公布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通知[EB/OL].[2024-01-04].https://www.saac.gov.cn/zt/2015-05/04/content_97101.htm.

[13]于锋.纪念南京长江大桥通车55周年,在珍贵档案中回望一桥如何“飞架南北”[EB/OL].[2024-05-26].https://www.xhby.net/content/ s658d7173e4b0359b463e4e2d.html.

[14]记忆城市 传承文化 服务社会——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开放日侧记[EB/OL].[2024-05-26]. https://mp.weixin.qq.com/s __biz=MjM5ODE0NzUxO A==&mid=2651649611&idx=1&sn=631ee0a6bafb68e9513 c44563dbb0621.

[15]尘封50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档案即将掀开神秘面纱[EB/OL].[2024-05-26].https://www. sohu.com/a/258334191_769404.

[16]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9-130.

[17]王晓燕.南京“红领巾”诵读学传红色珍档融媒行动暑期关注量超50万[EB/OL].[2024-05-26].http://dag.nanjing.gov.cn/gzdt/202209/ t20220907_3693544.html.

[18]徐嵋.“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档案史料展”开幕[N].江苏工人报.2018-12-27(02).

[19]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实录[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3.

[20]袁作军,陈杰.湖北江苏两地联动 共话长江大桥情缘[N].中国档案报,2023-06-12(01).

[21]刘玉堂.长江文化及其研究概论[J].长江论坛,1996(4):60-63.

[22]朱万悦,范小燕.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历史中感悟党的伟大 江苏省档案馆主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N].中国档案报,2021-04-08(01).

[23]张壮志,杨慧文,彭登辉.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档案,2023(7):58-59.

[24]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J].中国档案,2021(6):18-23.

[25]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20(8):108-129,206-207.

[26]罗倩,项敏刚.VR技术在档案展览中的应用[J].北京档案,2020(2):29-31.

[27]杨韫.旧时兰台入新篇——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打造红色档案文化品牌纪实[N].中国档案报,2023-05-01(03).

[28]丁家友,蔡卓君,杨家男.国家文化公园的档案基因与档案叙事[J].兰台世界,2022(6):26-30.

(责任编辑:张 帆 冯婧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