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传销组织洗脑的原理是怎样的?
张蔚:传销进行洗脑,有着高频率的重复,他们互相鼓励,还会有人带头突破自我。其中的技巧涵盖了观念灌输、心理暗示、从众、制约互补等方面,具备群体心理学的特点。在最大限度上抹杀一个人的个性后,加上一定的人身自由控制,个体就会变得极易被煽动、教唆和驱使。
传销组织其实对参与人已经实施了筛选,会选一些有偏执观念的人,洗脑时会利用、放大他们的偏执观念。比如,如果每天告诉你,你能发财、能成功。有的人可能会辩证地思考,我凭什么?但也有部分人急切地渴望得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家庭条件不好的想迅速变富,或者曾在学校时受到他人歧视,渴望能有所作为。这时,传销组织里又有人针对这种“渴求”不断给他们“上课”,激活他们的偏执观念,让他们坚信自己一定要发财、要出人头地,且为了达到目的必须不择手段,具备“狼性”。
《方圆》:传销组织是如何激活这种偏执观念的?
张蔚:首先,他们会通过同辈比较、拉踩和树敌来激发报复等负面情绪。例如,会请他们回想大学里遭遇过同学的白眼吗?想想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学习好的学生、刚毕业家里就为其铺好路的学生,再想想自己,这就树立了敌对情绪。然后,树立一个“榜样”,比如张总、王总,虽然学校和专业都不好,但现在非常成功。这相当于先捅你一刀,在你非常虚弱时,向你打一剂强心针,让你接受他们的“帮助”。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以前的一些轻微偏执想法会被强化,一旦进入偏执的轨道,就很难停下来。它是一个圈子一个迷宫,依靠自己很难逃脱。周围环境也会有影响,原本自己可能没有多大反应,但看到周围的人都哭了,自己可能也会回忆起一些不舒服的过往,负面情绪在这种环境中会增强,偏执观念也就会逐渐向前发展。
这就是传销的底层逻辑:急迫、自卑、比较和“榜样”——让你陷入急迫、自卑和负面状态,给你一个差评价,再树立个“榜样”,激发你的极端观念。
《方圆》:进入这个环境,是否有可能保持理智?
张蔚:有,但只有极少数的可能性。首先,能够保持理智的可能本身是一个拥有足够社会支持的人。什么是社会支持?我们将其分为普通社会支持和核心社会支持,普通社会支持来自朋友和同学等,核心社会来自恋人、家人和特别亲密的师友。
社会支持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对抗非理性?举个例子。我讲过一门关于传销和群体行为的课程,课上,我问过学生:“如果你们将自己想象为孤立无援的学生,多少钱可以收买你们的良心,让你们把假产品卖给周围的人?100万元?200万元?”当我提价到500万元时,有学生举手,表示愿意尝试。
一堂课后,我又问他们:“如果你们今天不再孤立无援,而是有三五知己,家里人也会支持你,同样条件下,多少钱可以收买你的良心?”之前给500万元愿意一试的学生告诉我,他不愿意去做了,他说,即使今天一无所有,他明白自己身后还有支持。
除了社会支持外,保持理智和冷静的另一方式是此人的自我评价足够高或者说是个喜欢“抬杠”的人。这一点很有趣,如果某人在传销组织外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进入传销组织后他可能会继续保持自己的特点,辩证思考带来的攻击性也使他不容易被洗脑。
《方圆》:如何提升“洗脑免疫力”呢?
张蔚: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可以尝试。
第一,需要明确自我定位,认清自己的身份和能力。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大,社会焦虑覆盖大学校园,尤其是快毕业的学生,可能认为毕业即失业,就业了也可能被裁员等。但现实是,仍有许多工作无人完成,即使符合专业要求,但或许认为太累了、占用太多时间、没有发展前景等,没有人愿意去完成。我认为,部分原因的确在于工作本身,但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了问题,他们仍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第二,要提升心理弹性,也就是抗挫折能力。目前大学生群体心理非常脆弱,常常会将压力放大,感到痛苦、焦虑、混乱和紧张。理论上,大学的心理课应该培养抗挫折能力和抗打击能力,但很多大学未开设这门课程,能讲得好这门课的老师或者说能把课讲得让学生听得进去的老师并不多,这是一个空缺。而传销组织洗脑的前置步骤便是消磨自尊心,让人陷入极端自卑的状态。如果没有抗挫折能力,在极端自卑的情况下,更容易被操控,甚至“别人说什么他信什么”。第三,培养一技之长。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忘记了大学教授的内容,或者在大学期间也没好好学习。但即使不学书本知识,也应培养一技之长,发展爱好,如果缺乏技能,却抱着短时间发财的想法,那就正中传销组织下怀了。
《方圆》:意识到自己进入传销组织后,为什么有的年轻人不愿意离开?
张蔚:一方面,年轻人拥有许多目光和期待。找到“高薪”工作后,年轻人会同亲友、同学、师长分享这份喜悦。一旦说自己进了传销,他们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而且留在传销组织里,虽然得到的那份“关心”是假的,但仍然有人关心。拖延的时间越长,逐渐也就磨没了脾气。再者,进入传销组织的人可能也处于尴尬的境地,已经欺骗太多人,众叛亲离了。年轻人有冒险和赌博的心态,这就像进入赌场一样,想要翻身,成本已经投入了,觉得继续做下去还有希望赚回一些。另一方面是感情基础。传销组织的成员间可能是同学、恋人、亲人关系,彼此有着很深的羁绊。关系亲密会对人发挥牵引作用,来回拉扯,动摇他们脱离传销组织的决心。哪怕有人是独身进入传销,进去后也会被安排导师。导师每日送关心,终日相处,带来的情感牵扯也非常大。
《方圆》:被卷入传销的年轻人要重回社会,会面临怎样的困难?该怎么帮助他们?
张蔚:被解救者会有很深的自责、自卑和不满,这让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亲友也可能不认为他们需要心理救助,父母可能也不放心孩子出去工作,担心他再次被骗。而受害者心理层面受到打击,被洗脑的前置程序弄得特别困扰,一蹶不振,对自己缺乏自信,也害怕求职;有的人被解救出来了,虽意识到被骗但仍相信世上有赚大钱的机会,很难接受安稳的工作。
有的受害者的精神确实出现了问题,变得偏执和敏感,认为周围的人都在伤害他,有些人甚至出现了被迫害妄想症的症状。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治疗,然而有的父母却有羞耻感,不愿意带他们看医生。哪怕我们想介入,父母都会说“不用了”“我孩子没有问题”“我自己可以解决”。有的家长虽找上我希望我能给孩子做心理疏导,但言语间不会直言“传销”二字,表达得隐晦,只说孩子刚找到工作,与公司产生矛盾等。预约的咨询时间也往往是非正常时段,希望尽量避开人群,对传销一事非常避讳。
因此,想要帮助被卷入传销的年轻人重回社会,我有两个建议。一是类似于处理危机事件,在将他们解救出来时第一时间进行干预。二是社区提供支持,由社区工作人员进到这些年轻人家中,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帮助他们疏导负面情绪,给予他们走出家门的勇气。
而对于反传销工作,我认为未来仍要加大校园内的反传销宣传力度,让学生们知道传销是什么,学校在组织校园招聘等活动时也应提前筛查入校企业是否具备传销特征。作为年轻人,要认清楚现实,专注自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