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屏相映,挂屏意趣

2024-09-19 00:00:00宋柏荭
北京纪事 2024年9期

提笔之时,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廷壁生辉——清宫旧藏挂屏展”(以下简称“挂屏展”)刚刚开幕,我睡了一大觉,用以卸去开幕前最后冲刺的疲惫,同时也是和相处三个多月的“挂屏们”暂时告个别。工作快三年,我渐渐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一次展览开幕后都要大睡一觉,清醒过后跟我所接触的展览项目短暂告别,再之后,将我的身份从筹展者变成观展者,我希望我能用观众的视角再次审视我做的展览,和作为筹展者的我对话与问答,这是我工作的仪式感,也是我想要的工作日常与兴趣生活结合的最佳状态。

这次的展览在故宫神武门,共展出清宫旧藏中具有代表性的挂屏及相关书画文物六十余件,是我参与的第一个神武门展览。展览根据挂屏题材共分为“江山如画”“万方众生”“怡情悦目”“翰墨清赏”四个单元,多聚焦于乾隆年间。体量上,这不算是故宫的大型展览;主题上,也不算是综合类展览,但它却是近几年内故宫为数不多的小众类文物精品展,同样也是“挂屏”这一主题第一次独立展出。

在故宫以往的展览中,挂屏多伴随各宫殿的原状陈列随展,在临展或常展中多以单个展品陈列,不常出现。2022年午门展出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中“清乾隆帝·楷书大宝箴挂屏”与2023年午门展出的“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中“紫檀木边画玻璃人物图挂屏”等算是近年大展中有所涉及的挂屏。但以上更多是用于支撑展览主题,从挂屏所表达的内容讲起。而此次展览将“挂屏”单独作为一个主题展开,从它的来源、结构、工艺、内容、寓意等全方位解读,同时也能让观众更近距离地感受挂屏,感受挂屏的装饰之美,具有很强的可看性和科普性。

内容巧思

挂屏,与座屏、围屏、插屏同属屏风中的一类,主要安置于室内墙面之上,起到装饰点缀空间的作用。挂屏因其视觉效果美观、易于保存、工艺精致,故在清宫陈设中很常见。在清宫装饰艺术中,挂屏经常成对出现,并以对称形式对挂于墙面之上,这同样符合清宫建筑中的对称美学。例如,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殿西侧小门墙壁处悬挂了“紫檀木嵌银丝边框银片博古图挂屏”,用以辅助中间通景画的装饰,打造空间的延伸效果,此处场景也在展厅的二楼重点营造。

不同于墙面上的贴落与画轴,挂屏的工艺复杂且材质多样,仅此次展览所展出的挂屏,就用到了百宝嵌、缂丝、苏绣、剔红、柒牙雕刻、画玻璃与画玻璃镜等工艺。多数挂屏会以工艺结合的形式出现,例如“楠木边框玻璃罩剔红边嵌玉字御笔挂屏”是剔红工艺与镶嵌工艺的结合,用嵌玉替字,通过雕刻与切割体现书法中笔画的抑扬顿挫;用剔红再现手绘笺纸上的纹样,体现屏芯的立体感;“缂金线山庄果园图”以缂丝为主,增添了苏绣、墨绘等,体现画面的起伏变化。除了对工艺的重视,清宫对挂屏外框、挂环、屏心等材质也极为讲究,在《清宫陈设档》中对于挂屏的记载,多是以其材质与工艺命名。

除装饰空间外,挂屏的题材也映照了收藏者内心世界与理想追求。此次展览分别展现了江山、众生、怡情和翰墨。江山与众生既有对现实风景的刻画,也有对理想的抒发,显示帝王体味人间疾苦、胸怀天下;而相较于前者,怡情和翰墨的内容更加能体现内心的私密与独特,更能反映出个人的追求与审美。我们都知道清代帝王热衷书法,尤其是康雍乾三代更为“高产”,因而作为书法周边的“书法挂屏”也在清宫中很常见。展览第四单元“翰墨清赏”选取了十多件书法类挂屏的佳作,用以体现清宫书法艺术的造诣。

空间意趣

神武门是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最后一站,展厅小巧精致,是目前故宫博物院唯一的两层展厅。此次展览恰好利用空间结构将一二单元与三四单元分别布置在两层楼。而根据各单元内容的安排,此次展览在一二层的空间设计风格上并不追求完全统一,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一层江山与众生,像是会客厅,强调世间万物的宏观视野,因而空间整体空旷通透。此外在一层展厅顶部做了镜面延伸,一方面物理地拓宽了一层展厅的视觉面积,另一方面希望当观众领略完挂屏中的如画江山后再抬起头,也能营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之感。二层怡情翰墨,像是卧室,强调内心世界的私密与独特。参考倦勤斋、符望阁等室内设计,通过隔墙将直径空间有意地分割,并透过挂屏框形状的透窗,将展厅二楼打造成一个个半开放式的小空间,增添了观展的趣味性,希望观众在领略花鸟四季、墨笔生辉后体味一丝生动巧思。

虽然一二层设计风格有所差异,但在遵循挂屏装饰原则的基础上保留了一定的规则与统一。例如,因挂屏常设于室内空间,因而在展墙内选择了清宫寝间常见的“团龙纹”和“寿字纹”,营造挂屏陈设氛围。此外,为增强室内场景的沉浸感,展柜内侧也设计了“开窗”,并在“窗外”营造小景,增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链接,同时也强调了展厅的“呼吸感”。

屏屏相映

“挂屏展”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对多媒体的运用。挂屏作为偏平面的展品,如何让平面的内容活泼与丰富,具有可看性,是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挂屏如画,内容生动,观赏性很强,但是仅仅展示挂屏“本屏”,在内容与观展体验上还是有所欠缺。后来经过沟通商讨,我们一致认为,应当“小主题大讲述”,把“挂屏展”做成一个兼具审美与科普双重性质的展览。因此,我们又在内容中增添了挂屏工艺、场景、结构等知识性内容。但新的挑战随即出现,神武门展陈空间有限,大多数展出挂屏面积又很大,如果在展柜背板上大面积用文字来做知识链接,在观展体验上会有压力,挂屏的整体观赏性也会有影响。所以最后我们选择将知识“展开”在多媒体屏里。

在一层空间中,选用了两块OLED透明屏,分别展示了有关挂屏的来源、工艺以及陈设场景,通过动态演绎、放大文物细节、修复文物视频、原状陈设影像等,将有关挂屏的知识点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两块OLED屏设置的位置也很巧妙,它们陈设在一层中央,因屏幕材质的独特性,观众只有站在屏幕正面,才能看到完整的内容。两块屏外模拟了挂屏的造型样式,将其做成了现代的“挂屏”,而它们的对面是展柜中一一陈列的古代挂屏。也许古人曾因为喜爱一幅画,或沉迷某种工艺而想将难以保留的东西创作于挂屏之上,如今的我们也会因喜爱某一处风景或想增添一份念想而将目之所及存于手机屏之上。这何尝不是一种古今的相互映照呢?

在二层入口处,设置了四个多媒体互动屏,以“墙面”为底,以“四季”为线,以“飞鸟”为眼,将挂屏中所表达的春夏秋冬通过动画的形式“活态”展示。当观众走近时屏幕点亮,可在观览中感受四时花木变化,体悟挂屏意趣。四面屏分别选用不同材质和工艺的挂屏,在制作时尽可能还原挂屏原有质感,当观众通过楼梯的过渡后,将会走进如电影一般的四季场景。春季“双鹊报春,万物盛开”;夏季“雨生百谷,风动芰荷”;秋季“闲情雅趣,吉祥如意”;冬季“坚韧傲骨,又盼一春”。开头是报春的喜鹊,结尾是盼春的梅花,四季依旧,体现了挂屏的美好祝愿。

写到这里,关于挂屏展筹展的点滴差不多就回忆到此。回想起来,这段旅程很美妙,尤其在文物布陈的时候,当一直都在电子文档里相见的文物一件件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总会突然感动于历史的魅力和传承的意义。我们好像隔着岁月长河对话了很久,但却会在最终相见的时候默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