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房山下的明代东村
水峪村地处北京西南深山腹地,现存明清宅院一百余座,是京郊传统风貌保存最完好的村落之一。村东的大房山是太行余脉,北京西南门户,主峰猫耳山茶楼顶海拔1370米。山脉自北向南绵延近30余公里,将房山区分为了东南平原和西北山地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山前的冲积平原易于耕作,自古就是人烟稠密之地,而大房山东麓直到唐代还是深山老林。唐末五代时期,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在大安山兴建宫殿,修通了连接山区与平原的道路。
大石河流域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发生在明初,永乐迁都北京以后,曾令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等地向京畿移民实边,先来者可以占据平原上肥沃的土地,而后迁入者只能进入山区,扮演拓荒者的角色。水峪村最早的定居者是王姓和杨姓,两家祖籍都是山西。话说这一天,山西洪洞县的王大金、王大银随父来到长岭坨,他们看到这里群山环抱,一条自南向北流淌的小河在岭下拐了个弯,形成一道深沟,很适宜农业生产。此前长岭坨对面的山坡上已经住了刘、臧两户人家,形成了上安村。于是王家选择在沟谷下面建房,房前种了四棵门槐,现在东村中心那棵树龄超过五百年的槐树就是明代遗存。
经营了一段时间后,王大金跟着父亲又往周边继续开拓,将水峪村的土地都留给了小儿子,这是早期拓荒者的习惯做法,新开垦的土地出产并不稳定,一个家族分居各处,如遇荒年,可以互相照应,避免全军覆没。不久后,一户杨姓从卢沟桥西的李家峪迁来,在大槐树旁边开了个小铺,迁来的杨代宝也是兄弟两人,哥哥留在了李家峪。王氏从王大银的孙辈王自先、王自安、王自佩开始,分为三个房头,家族房屋背靠长岭坨,沿沟一字排开,至今已繁衍到第十八代。杨代宝娶妻郑氏,四个儿子分为四个房头,杨家后代的房屋集中在山前向东南发展,至今也已是第十七代。自此王、杨两家各据一方,形成了水峪村最早的依山面水格局。
西村乡贤王大先生
清代以后,又有邢、陈、孟、张、隗、王(西村)、金等姓氏陆续迁来,由于人口增加,村落开始沿着沟谷向外扩张,由环状向线性发展。现在水峪村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隔了一条南北向的公路。东村形成于明代,入口处有一座过街楼,正面匾额刻着“宁水”,楼上是一座五道庙。东村以大槐树为中心,在长岭坨下呈“人”字形分布。其主干道是东街,明清时期是一条商道,来往客商络绎不绝。这条路向北沿河谷出山,经河北镇通往坨里;向东翻过东岭到达周口店,向西南则通往山西方向,现在东村入口处的几栋街屋过去就是行脚客商的旅店。水峪西村形成于清代中叶,地形比东村平缓,房屋密度也大于东村,民居沿山坡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入口处也建有一座过街楼,门洞上的山神庙已经塌毁。西村王氏先祖祖居陕西韩城,清代乾隆年间,王皋和王朝兄弟迁入京西,王皋落户门头沟清水镇,王朝搬到水峪村,娶妻杜氏,生有四子,现在已传到第十四代。
西村王家以耕读为业,清末出了王淑民、王治民、王溥民、王湘民四兄弟,村民都以先生称之,大先生王淑民生于1874年,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科举取消后,他于1904年进入保定初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在通县潞河中学教授国文、历史和地理,后担任师范学校学监。民国初年,王氏兄弟四人各自建了宅子,位于西村中心,分别起名珠树堂、三槐堂、义合堂和胤顺堂,大院建筑精良,细节考究,都是广亮大门,正房前面有高大的台阶,现在王家义合堂大门内侧保留着一方《兰亭集序》题壁,是当年新房落成时,大哥王淑民趁着酒兴现场题写的,龙飞凤舞、意气风发。
七七事变后,通县被日本人占领,王淑民不愿为日本人服务,辞职回到水峪村,他的长子王延龄则投身抗战,与村里的杨天纵、杨天鹏、王广楼等人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1939年,日军对水峪进行突击扫荡,搜寻无果后,放火烧毁了西村,日寇准备点燃东村时,遭到了房主杜老太太的反抗,躲在山里的游击队开枪射击,日军进山追击,东村因此躲过一劫。晚年的王淑民经常坐在门前台阶上,张望村口,希望看到大儿子回来,直到1951年才得到王延龄早已牺牲的消息。大先生王淑民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日据时期,沧桑历尽,人财两殇,最终于1955年去世,享年81岁。
杨家大院的建造时间
水峪村的民居大都依山而建,早期房屋以三合院为主,呈半开放形态,进出方便,门前有石碾和牲口棚,适应着农业生活。正房建在高台阶上,采光充足,次间建有火炕,房下挖有地窖,储存粮食,厢房低矮一些,一般为三间或者两间。清末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矿业的兴盛,村中出现了很多商人和矿主,全封闭的四合院开始大量出现,继而还出现了三四进的大院子,这些院落削山扩地,层层抬升,细节考究,布局精巧。水峪村附近出产一种水泉背青石板,平坦如砥,薄厚均匀,开采时把页岩山体下部凿空,每逢暴雨过后,石板就冲了下来,只需简单加工便可使用。建房时,厚重的石板作为屋瓦,坚固保温,薄片的削制齐整,镶嵌在门板中间,大户人家还会雇人在石板上作画,绘制宝瓶、宫灯、莲花等吉祥图案,安装在门楼顶部,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峪石板画。由于石板瓦只能一层层平放在屋顶上,为了防止滑落,水峪村的屋顶都较为平缓,房屋进深很大,在结构上做了调整。
村里最气派的院子位于东村南的沟口,坐南朝北,东靠山坡,西临河沟,前后四进,共有房屋36间,俗称杨家学房院。大院始建于清同光年间,主人是杨家第十代杨玉堂、杨玉书兄弟。虽然早在乾隆年间,房山地区已是煤矿遍布,但清中叶以前,水峪村百姓的主要收入还都来自于种地,保持着耕读传统。杨家大院斜对门的小北院是乾隆年间的老宅,仅有一进。清代同光年间,洋务运动兴起,近代工业对煤炭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房山霞云岭附近的煤,表面附着一层硫化物,俗称红煤,最适宜工业冶炼,在此时得以大规模开发,大石河畔的红煤厂村当年是红煤转运集散地。杨玉堂父子抓住了这个风口期,将田产变卖,在清杠沟投资了几座煤窑,获利颇丰。
由农转商之后,杨玉堂的父亲将南院拆除,扩建为杨家大院。南北两院原本都依山而建,面积狭窄,门前就是河沟,为了拓展土地,杨家人将深沟往西推了十几米,在沟东修建了石头堤坝,改变了河道位置,新房盖在堤坝上面,仅奠基这个工程量就相当巨大。大院原本计划修建两进,最先盖起的是中间两院,格局和水峪村大部分民居类似,前面是个三合院,迎面一座四级台阶的清水脊小门楼,磨砖对缝,墙腿是房山出产的汉白玉。两侧院墙上有牡丹花图案。院里正房五间为穿堂屋,东西厢房各三间,墙体采用块石垒筑,墙面抹灰,硬山脊,石板瓦,窗棂为木雕蝙蝠图案和套方装饰。后院正对门厅的是一座影壁墙,院中有正房五间,五级台阶,窗棂为八锦方装饰,东西厢房各三间,三级台阶。
南院一期工程建好时,杨家的煤矿正在发展初期,往山外运输主要还靠骡马,冬夏两季都会歇工。到了1906年,房山矿主和天津商会联名,成立了“高线铁路公司”,他们从德国引进技术,修建了中国第一条缆车运煤线路,以蒸汽作为动力。线路一是从坨里到红煤厂,全长34里,线路二是从坨里到清杠沟,全长54里,高线于1911年投入运营,从此房山的煤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杨家大院的扩建及后人
民国初年,凭借高线运输的便利,杨家在清杠沟的煤矿一举扩充到了八座,财富值达到顶峰,于是着手对学房院进行扩建,前后各增加了一进,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我们从院落用材上就可以明显看出区别,中间两进用的是佛子庄白石板,前后两进用的是水泉背青石板。扩建时将第三进院的正房中间打通,改为穿堂,后院地势抬高,正房五间,台阶七级,前出檐廊,倒挂楣子是梅花竹叶雀替。门扇窗棂是套方灯笼锦花格,东山墙戗檐砖雕梅兰吉羊,西山墙戗檐砖雕竹菊金鸡。房顶是石板,两侧是筒瓦饰面,厢房屋顶建有风水楼。大院最后建起的是正门,整体由青砖垒砌,规格为三间一启,形似京城王府,当中设门,五级台阶,两边是门房。檐枋绘制苏式彩绘,上面五幅砖雕是荷花牡丹,台基左墙根有个排水孔,装着一块透空雕花的沟眼石,十分精巧。村里人传说,当时杨玉堂修建前院时,想把河沟再往东面推一下,扩地建房,这时河对面的陈家不干了,邻里起了争执,虽然杨家是村中首富,也没有仗势欺人,因而前院没有厢房,只盖了一个堂皇门面。
杨玉堂的儿子杨华当过民国政府房山县议员,时间是在1923年前后,当时房山高线运煤达到鼎盛,他与兄弟杨庄提倡工业救国,颇有声望。与西村大先生王淑民的儿子一样,杨华的儿子杨天鹏和杨天鹤也参加了八路军,杨天鹏英勇善战,曾担任房良第五区区长。1943年,杨家兄弟在九道河阻击日军时牺牲。1949年土改以后,杨家大院住进了王、刘几户外姓,但主体还是以杨家后代为主。九十年代以后,人们陆续搬出,有的去了外省,有的进了城,我们2015年第一次到访的时候,院里还住着两户人家,当时除三进院穿堂屋塌毁外,其余保存得还不错。2017年,政府出资对杨家大院进行翻修,现已经基本恢复原貌。杨家的小北院和学房院,建筑年代延续一百多年,从简朴到奢华,反映出水峪村从农耕转为工矿业的一段历史,这也是京西南窑户人家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