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秉虔心四百年

2024-09-19 00:00:00杨金凤
北京纪事 2024年9期

民俗民风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智慧精髓和不同的人文内涵,且世代薪火相传,活态传承,绵延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和伟大创造性。这种地域文化极强的盘根凝结,也促进了地域的和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文化魅力,正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京西石景山区古城村的秉心圣会,作为民俗空间项目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个坐落在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之下明代万历年间形成的小村落中,“秉心圣会”走街历史已经有四百年之久,故老相传“万历元年起的会,万历四年走的会”。奉宽《妙峰山琐记》记载的香会队伍中有“阜成门外古城村三义庙攒香秉心会”。《妙峰山志》在“攒香圣会五堂”一节,更明确提到:“阜城(成)门外古城村三义庙攒香秉心会。”民国时期“秉心圣会”名为“攒香秉心会”。现存五百年树龄的古松、古槐直刺苍穹,倾听着年复一年小村的喧天锣鼓。

京西地区的民间舞蹈和民俗项目活动空间多与寺庙紧密相关,一些跷会、圣会、幡会献档地点多在寺庙,有固定仪式。古城村秉心圣会出会地点在村中的三义庙,庙内碑文记载三义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曾有对联一副:“三人三姓三结义,一君一臣一圣人。”秉心圣会始终保持着村内走街和“二山朝顶”(妙峰山、石景山)的传统。

按照京城习俗,过年走亲访友,都是在大年初二这一天,姑奶奶们回娘家,但古城村村民在正月初二这一天是不串亲戚的,村内家家户户倾巢出动,老老少少涌到街上,姑奶奶们也翘首其中,一条不宽的小街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家家户户门口摆上茶桌,桌子上有冒着热气的茶水,有糖果、水果、香烟,还有各色各样小吃,人们就等着“秉心圣会”的表演队伍,行走到自家门口停下来表演,捧上去招待玩角们。乡邻好友,节庆问候也在这个时候,相互间拜年,寒暄,欢欢喜喜。九点多钟,村民们自愿组成的“秉心圣会”花十档就热热闹闹上街了。

明清以来,村民除了每年正月初二的走街,还有每年怀着一秉虔心,到金顶妙峰山朝顶进香的习俗,逐渐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花会表演方式“花十档”。 花十档的主要民俗活动为:“十一踩街、十二扬香、十三朝顶、十四还乡”。

踩街,即在四月十一这一天在村内献档表演;扬香,即十二这一天开始,全体玩角儿徒步前往妙峰山,沿途路过各村庄也必须献档。

朝顶,即十三这一天,在妙峰山灵官殿、娘娘庙、回香亭的打知、报号、号佛、攒香、焚表、献档表演等仪式。

还乡,即在十四这天从妙峰山回香后绕道上石景山,进行二山朝顶。

一个普通的村落,在风云多变的历史长河中,延续几百年,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生计从业形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城村有历史以来一直处于京城通往塞外的重要地段。解放前,村中人多以拉骆驼、种田和进城学买卖为生。常年的外出拉骆驼,练就了古城村人坚韧的脚下功夫,同时往返于西山和城内的运输劳作,使他们获得了比田间劳作的人更多的信息,思想相对开放。劳动之余村民操练各种技艺,自娱自乐。

秉心圣会有一套可行的会礼会规,特别是有约定俗成的资金筹措方式。村民们把拉骆驼和做小买卖积攒下来的钱,放在攒香会放印子。

村民们都纷纷借用这些钱,认为用攒香会的钱吉利、顺性,还能表达自己的一份虔心。成倍的返还借款使攒香会有了基本的资金保证,其实是村民对秉心圣会的一种间接捐助。还要有一批热心的组织者,一些喜欢娱乐的玩角儿。京西流传有“大峪唱戏,典房子卖地;八角唱戏,卖口袋卖屉;古城唱戏,不费吹灰之力”的顺口溜,是说古城村秉心圣会在京西地域内既有实力也有人气。

古城村的秉心圣会自治管理和会理会规代代传承。踩街前,花十档的表演队伍按顺序一字排开,举行踩街仪式。按照古城村的传统习俗,踩街前先“号佛”,汇聚在三义庙前,齐唱佛歌,有唱有应,声音高亢,古韵高腔。

“号佛”后,按照会理会规,前引手拿一面黄色镶红边的三角形前引旗引会,随后唢呐、eec8136c3239c353a7a4c672a2227371笙、镲等齐奏。走在表演队伍最前面的四个人,每人肩上挎着一面大筛,浑厚的大筛声在村子上空回荡,大筛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表演队伍在村内由东向西,行进表演。队伍浩浩荡荡,百姓把大街围得水泄不通。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村落沉浸在喜庆吉祥之中。

秉心圣会花十档中,打着灵官旗的人是第一档,三角形大旗,旗杆顶上绑有一个用木板做成的红葫芦,底下用两块圆木板夹着红穗子,意为巡山开路。

随后,两人各挑一担栊框的是第二档,拢框上插挂着小铃铛的三角拨旗,上写“秉心圣会”。民国年间的拨旗飘带上写有“京都顺天府玉河乡西宛平一区古城村秉心圣会”字样。

花会队伍中象征丰收和富足的四只大筐—钱粮筐,是第三档。表演时两人一组抬杠,手臂随节奏摆动。上身挺直,脚下交替走摩擦步,全身随节奏颤动,转向时杠换肩,后边的玩角指挥前边的玩角。四只钱粮筐分别代表 “风、调、雨、顺”之意。一个大筐从一根粗大的四米长的竹竿中穿过,筐边的四根小竹竿上插着四面小三角旗,旗上拴着许多铜铃铛,抬筐的人一前一后,钱粮筐上下颤动,发出哗楞楞的响声。抬筐的还会变化表演拉抽屉、夹篱笆等生动活泼的套路,赢得一声声叫好。

最让人捏把汗的是石锁表演,石头做成的石锁被玩角耍得上下翻飞,据说最重的石锁有50斤,用手抛到空中以手背接住再用手抓住,以不落地为精彩。据说当初最厉害的玩角儿用脑袋接从空中落下的石锁,可谓惊险。耍石锁的还有女性,更让观看的人揪着心。这就是十档花会中的第四档叫公议石锁。耍石锁的时候有文场伴奏,光鼓点就8套,据说为梁山忠义堂所传。

石锁武场玩角儿单人提石锁上场表演,象征村民学梁山英雄好汉单人独闯;双人同时耍一个石锁表演,象征村中人拧成一股绳;多人表演,象征古城村人团结起来共同学习梁山好汉的忠孝节义;石锁绝活上脑桩,象征全村人泰山压顶不低头。表演有14套动作。

扮相最精彩的要数太平歌会的表演玩角儿,也称高跷会。玩角儿绑的高跷腿子通高140厘米,托面以下90厘米。角色唱腔传承了北京地区特有的韵味,又有自身的特点,形成文唱、武练的风格。集体出场唱太平、盼太平,象征古城村百姓共同期盼天下太平。在清代雍正末年的时候完善为12个角色。

高跷表演起来精彩又惊险,跷技就有11种。角色动作有陀头打棒,小二哥的舞鞭,公子的舞扇,渔翁甩髯,樵夫童子拜佛。打锣的飞锣,打鼓的有坐鼓。惟妙惟肖,妙趣横生。这就是第五档。

龙旗牌棍是第六档,象征娘娘的半份銮驾。

中军、四执是第七、八档,意为调动香道上的千军万马开道。

娘娘驾是第九档,黄罗伞下由村中一名男童捧着,象征子孙后代都能得到庇护。

护驾督旗则是用黑布做成的三角形大旗,旗杆顶上绑有一个用木板做成的黑葫芦,底下用两块圆木板夹着黑穗子,飘带上写着会名,旗面上绣有北斗七星。此为第十档。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村民文化娱乐的需要,后来又增加了耍狮子、打太平鼓、打腰鼓的队伍,使得走街更热闹,更红火。

古城村除了保留下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秉心圣会四面大筛,还有一个老物件,就是保留下来一本太平歌词抄本,这个抄本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村民田子斌等抄写,歌词95首,18000余字。抄本首页标有:“京西古城村太平歌词,旧本年深糟烂,与……中华民国拾八年己巳夏历五月节后重抄”的字样。唱词的内容主要是讲忠孝节义、虔诚信仰、太平盛世等。重抄本中的精细绘画和抄写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陀头的鲁莽,武扇的风流,卖药先生的滑稽,小二哥两眼中间三条腿的壁虎,渔翁的髯口,渔婆、文扇的头饰,打锣的、打鼓的栩栩如生……太平歌会除了高跷腿子高吸引人,唱词用高腔,自编唱词诙谐、幽默、风趣也是一大特点。

古城村秉心圣会的玩角儿都是本村的,家族和师徒传承相结合。古城村闫姓、郝姓、常姓、梁姓、李姓、刘姓、田姓是老姓。据本村文化人梁云龙1982年统计,仅太平歌会玩角儿闫姓26人,郝姓14人。村里素有“闫半台”的说法,即闫家占了古城村的半台戏。

花十档中的石锁老玩角儿常守智将石锁传给了儿子常玉福。高跷文扇、武扇为闫广庆、闫广胜亲兄弟,现在家族中的孩子们也活态传承了这档花会,能够上跷跟着走会。鼓手郝永魁7岁开始跟爷爷学打鼓。田茂堂、田忠、田洪彦祖孙三代,田茂堂生前为前引,现任前引为田忠,理事会秘书长为田洪彦。常守先、于淑清老两口分别是钱粮筐、太平鼓的会头。尹福海、尹生利父子俩同在石锁会。潘洪瑞、潘洪清亲哥俩同抬钱粮筐。可见多个家族的代代薪火相传,使得古老民俗延续至今。

也有师徒传承方式,玩角儿虽没有严格的拜师或出徒仪式,但要接受会理会规的约束和多数会众的认可。

秉心圣会花十档享誉京西,成为众多专家学者、院校学生的研究内容。

妙峰山朝顶成为一些民俗专家研究妙峰山民俗活动的基地,而在妙峰山朝顶的几百档花会中,京西古城村的秉心圣会延续了数百年,会档又保存如此完整极为罕见,也因此成为专家们研究北京民俗风情的活化石。其所传承下来的钱粮筐、石锁、高跷秧歌等表演程式,展现了北京民俗文化活动积淀的成果,十档花会的组成方式在北京地区也不多见,其中的一些表演艺术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一些特点,行腔古朴高亢,鼓点起伏激越。石锁表演中吸收了传统武术中的一些特点,富有北方民俗文化特色。

数百年来,古城村百姓以秉心圣会为核心,一秉虔心凝聚了全村人的信仰,使其起到了和睦乡里、自娱自乐、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作用,成为古城村进行对外交流和激发内在活力的平台,起到了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自觉地忠孝侠义、积德行善、和谐相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