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庙会传承故事

2024-09-19 00:00:00黄永顺
北京纪事 2024年9期

走访王德凤先生

笔者初识王德凤先生是2023年6月的一个周末,在北京西城图书馆,是王先生关于《妙峰山庙会文化传承》的一次讲座。

再次见到王先生是2024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五)。为了一睹妙峰山庙会的盛况,刻意选择人最多的周日,一早就驱车出发了。上午9点半时车驶过涧沟村,这时沿盘山路而行的车辆已是一辆接着一辆。直至车不能前行,从前面传来了消息,“停车场已满”,所有游客将车依次停在山路坡道,背起书包开始沿山道徒步前行。

湛蓝的天空下,仰首遥望四周,山势峭拔,绿植覆盖着整个太行山脉,眼下山路蜿蜒曲折。凉爽空气伴随着山风拂来,阵阵清鲜的空气吸入,瞬感浑身舒适轻松,体力也得到了补足,很快就攀过两公里的上山路,登上妙峰山顶。

置于景区内,到处是身着盛装的演出队伍,喧天锣鼓响彻于耳边,彩旗、会旗招展晃动在眼前。回香景区设有舍馒头、舍粥、舍茶等的摊位,武术、高跷、舞狮、秧歌……轮流表演,游客围成圈,好奇欣赏的同时还用手机拍下实况。

我在景区管理处办公室见到王德凤先生,热情地握手后,他将我引到会议桌前比肩相坐。因他的事情繁多,我将准备好的非遗问题,抓紧时间开始向他咨询。王先生指着对面墙上悬挂的不锈钢证书牌介绍道:“2008年,妙峰山就已为国家级庙会了。”紧接着就开始向我介绍,他作为妙峰山庙会传承人的经历。

王德凤先生是涧沟村人,1981年入党,1984-1986年为副书记兼大队长,1986年后为村长。当年妙峰山属于门头沟涧沟村管辖,而寺庙已是一片废墟。1986年,涧沟村成立了妙峰山管委会,同时开始了妙峰山殿宇的重建工作。

早年,涧沟地处妙峰山脚下,是一座只有数百人的贫瘠小山村。35岁的王德凤一心都是在村子的建设,抓生产,促经济中,还没有考虑到发展妙峰山的旅游事业。直到1988年春,北京花会泰斗、京文联下属的崇文区花会联谊会秘书长隋少甫老先生走访妙峰山,接待中,王先生才萌发了以人们对碧霞元君的特殊信仰,以妙峰山香会开发旅游事业,来带动涧沟村的发展,提高涧沟村的经济的想法。当时管理条件尚不具备,且王先生还年轻,还没有见香会,对香会的内涵知道得并不多。

直到1988年下半年,王德凤被调到妙峰山上,负责妙峰山开发旅游工作。年底时,隋少甫先生知道妙峰山已重建殿宇,形成了香会环境,一行人再次到妙峰山访问。时下,隋老已创办了西城、宣武两个香会联谊会,来此是协商恢复妙峰山香会事宜,因当时政治环境下,王德凤仍没敢答应隋少甫办香会。

1990年春,隋先生第三次上山,这次带来9支演出df75cd95c7dbfc5310945930d60c1d7f70aab7500d11411c92ac26952a5fbfd9队伍,提出只是表演一下,没有其他任何要求。王德凤作为妙峰山主要管理人,他要全面考虑,香会活动虽还没有被批准,但各地香会来此表演也是对妙峰山的绿化、发展旅游事业有着促进作用,也就同意了。因这次活动,王先生还被有关部门约谈质疑过。这第三次与隋先生见面是妙峰山香会的起源,也是成就二人师徒关系的伊始。

1990年后,妙峰山连续办了两年香会活动,因未经批准,只是低调的局部活动,“车笼自备,茶水不扰”。参加者都着便装进山,到达后才换上演出服饰进行表演。

师承隋少甫香会

妙峰山殿宇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香会也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香会活动也得到新生。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许多民间花会(香会)组织参加了天安门的游行活动。自50年代后期,香会一度中断。

80年代初,彻底中断后的香会再次正式重启。1993年春,门头沟区政府决定以妙峰山为龙头发展地区旅游事业,从这年开始,除2003年非典停办一届外,一直是年年办香会,非典疫情期间以“不组织,但接待”为原则,香会也没有停办。至2024年已经是“妙峰山第三十一届传统民俗庙会”了。

接着,王德凤先生又深情感怀地说:“提到妙峰山香会的恢复,是不能离开香会泰斗隋少甫的倡导和指导,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的。”随后,他又向我介绍:“我现在是妙峰山香会的唯一传承人,是‘市级传承人’,虽已申报为‘国家级传承人”,但还没有批下来。香会传承分为‘表演技艺’和‘组织管理’两种,我属于组织管理传承人一类。2008年,妙峰山庙会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北京地区庙会类被批准‘非遗’的唯一一处,至今还没有第二家。”

他接着介绍:隋老与我是师徒关系,我是隋老没有正式拜师徒仪式的弟子,也是他的关门弟子。隋老在世时,他的前门西打磨厂北官园8号的家,如同我的家一样,虽然我家住门头沟涧沟,有空时便经常去看望他,若遇到把握不清的问题,或逢年过节,更必须要去师父家。

王德凤以敬重的口吻讲述了隋老先生生平:隋少甫1920年生于北京,他的名字在北京香会圈内无人不晓。隋老出身于香会世家,父亲是清末宫中“内八档”中兵部杠箱官。自行车进入中国时,14岁的隋少甫就迷恋上这个“新鲜玩意”,接着加入踏车会,18岁成为“万里云程踏车老会”会首。解放后,隋少甫成为中国杂技团首批车技演员,曾随杂技团走出国门表演,1964年曾转业到崇文国棉一厂当工人。1984年,崇文区举办的龙潭湖第一届春节庙会,隋少甫带领花会队伍到会表演,之后崇文区文化馆成立联谊会,会上选举隋少甫为会长,龙潭湖庙会也成为京城香会活动中心。

1993年,妙峰山庙会恢复后,每逢庙会,隋少甫率弟子们会在妙峰山上守驾多日。在隋少甫和王德凤的携手下,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的妙峰山庙会再度恢宏。2005年隋少甫去世后,妙峰山管委会在寺院内为他立了“香会泰斗”巨山状一尊石碑,以表彰他为恢复妙峰山庙会及北京民间香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记述他的生平,并尊为泰斗,永世追念。

之后,我开始向王德凤先生咨询的问题,如“文会”“武会”“回香”等一些专有名词,王先生一一做了解答。

北京香会分文和武两会,文会是为香客服务。古时,进山香道有四条,一、阜成门经门头沟三家店,至涧沟的是南道;二、西直门经大觉寺,至涧沟的是中道;三、西直门经北安河,至涧沟的是中北道;四、西直门德胜门经聂各庄,直达金顶的是北道。前三条香道都是到达涧沟后,再登顶妙峰山,而北道可直达金顶。沿香道进山后至娘娘庙,每5~6里就有一座茶棚,有桌和凳子、茶壶茶碗,为香客歇息而设,沿路设茶棚、饭棚、缝绽棚等,以舍馒头、舍粥、为进香道人缝绽鞋等。香客昼夜在香道前行,沿香道也设照明引路的灯烛。对于香客来说,茶棚就是他们的餐馆、茶社或旅馆,如同今日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不同的是,所有服务都是义务的,全部免费,不收取香客分文。

武会也称走会,是为香客表演一些民间艺术门类的精彩技艺,武会是以妙峰山和左安门外十里河最盛。王德凤先生指着会议室墙上的灯箱铭牌,告诉说,“带表演的叫武会,如上面写的,开路打先锋又叫耍叉,叉子钝器在身体和头部之间飞舞,因需要有娴熟的功夫,所以被推为走会之首。其他还有五虎紧跟行、中幡抖威风、双石门下行、杠子把门横、旱船、狮子,杠子等。”

上山朝顶进香的文武各会称“保香”,香客自妙峰山山顶下山,叫作“回香”。回香时,无论是否相互认识,也都要说上一句“带福还家”。香会还有起驾、朝山、敬神、回香等规定礼节。

王先生着重介绍了踩高跷:高跷由3组组成,每组是6人,根据装扮的角色,分别身着不同颜色靓丽的古装,脚绑在三四尺长的木棍之上。每组分为老者或樵哥,渔公与渔婆,俊女携丑男,跟着梆子鼓点的节奏,摇动着身子缓慢地行走,同时手上还要做出滑稽的动作。

游娘娘庙登玉皇顶

办公室工作人员小声告诉我:“还有几位电视台的同志在等待与王德凤交流!”我不好意思继续占用他更多时间,便起身准备离开。王老送我到办公室门外,指着南、北两侧山上的庙宇群说:“您第一次到妙峰山,最好都走走,南边是娘娘庙,北边山顶是金顶。”他的这席话,点到了我来时的想法。

绕过一株笔直松树是一处不太高的石阶,登顶再右转,是一宽敞的平台院落,院外东、南、西三面是悬崖峭壁。站在院的南垣俯瞰,下面是环山而抱的平原,这就是侯仁之先生在《北平历史地理》书中提到的“北平湾”。

院东南处,矗立着一座喇嘛型白石塔,称之为白塔,此院依塔而名曰“塔院”。白塔高6.9米,大理石雕砌而成,方形石基座,石面上雕有各种图案,“二龙戏珠”“海水江崖”,以及16尊力士和仙人共托宝塔。须弥座上下檐浮雕莲花瓣,最上层雕有焰光门,门内雕一尊菩萨像,面容庄严,手持法器。据介绍,“破四旧”时涧沟村曾想拆掉此塔,但因其太坚固,只将部分损坏。1986年重修娘娘庙时,将破损部分修补,基本恢复了原貌。

塔院之北,台阶之上是一组殿宇,山门门券之上正中嵌有汉白玉石额,横刻“敕建惠济祠”,是供奉佛、道、儒、民间诸神为一体的两进式院落殿宇。祠内由主殿、配殿、耳殿等16座殿宇组成,正殿即灵感宫。正殿3间,供奉妙峰山娘娘“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硬山式,灰筒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殿内神台之上供奉五尊娘娘坐像,体态雍容、服饰华贵,慈母善目,碧霞元君端坐正中,两侧分别是眼光、子孙、斑疹、送生4位娘娘。灵感宫两侧VKBh6KCFpWSt0xmwic0loA==还供奉着观音菩萨、释迦牟尼、孔子、老子、月老、地藏王菩萨、王三奶奶、药王扁鹊、文昌帝君等神像。原惠济祠毁于抗战时期的日军炮火中,现殿宇均为1986年后新建。

谒惠济祠众神后,山下是回香阁,也称财神庙。庙内供奉有武财神、文财神、地方财神等神像二十余座,涵盖了道家、佛家和民间文化等诸多文化领域,这里是北京地区乃至全国最为全面的财神庙。2015年,景区对院内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将回香阁改造和扩建成北京地区最具财神文化特色的祈福之地。

妙峰山玉皇顶在景区北侧,是妙峰山景区最高的庙宇群。自回香阁北行,攀一条依石阶山路可登顶。笔者向上遥望,石阶陡峭,直线而至山顶,便低着头,数着石阶的数量,脚步不停地沿阶而上。至顶后,居高向下回望着206级台阶(笔者所数数字),尤其中间一段的50级台阶甚为陡峭,不免有点腿软,深感建庙匠人的艰辛。玉皇顶坐北朝南,殿宇并不很大,占地面积约110平米。入一券式山门,寺院内正面三间供奉着“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东侧是“三官殿”,三官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西侧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因玉皇顶很高,来此处的人并不很多。稍作歇息,便原路返回山下。

回到回香亭时,武会已陆续结束,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廊坊的15支香会队伍抬着馒头、苹果等开始陆续下山。几处文会组织者的舍台上摆出茶叶、红丝带和各种盆栽多肉植物,向众游客舍送的同时,还温和地对每位游客说声“带福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