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7点半以后,在北京前门附近的老舍茶馆,几位表演者身穿跤衣、灯笼裤,脚踩刀螂肚跤靴就上场了。
“什么是摔跤?就是流行于京津两地的掼跤。最早这个行业是清朝的善扑营,分左营、右翼善扑两营。每年腊月二十三,还有比武,皇上亲自去看。”每天说开场白的这位叫韩国卿,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宝三跤场跤艺第三代传承人,北京杂技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在每天晚上,韩国卿和师兄弟段勇、郭金锁、董天中,还有徒弟单硕、邹朋承等人都在老舍茶馆表演宝三跤场跤艺项目。老舍茶馆作为以弘扬民族文化和北京文化艺术为特色的场所,1988年开业至今接待过上百位外国元首,是北京文化的一张名片。而茶馆里表演摔跤还是近几年才有的事儿。唱北京琴书的赵润启老师说:“这真是开了先河,小韩功不可没。”其实,一开始韩国卿找到老舍茶馆想要参与表演,被一口回绝。韩国卿和他的团队是如何开启在茶馆的表演之旅,又是如何成为现在每天场场不落深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呢?
宝三跤场跤艺,起源于清朝的善扑营。清朝统治者尚武,骑马、射箭、摔跤都是深受喜爱的运动。尤其摔跤,每逢节日都会有摔跤表演,皇上臣公都喜欢看这个节目。清朝灭亡以后跤手流落民间,在北京隆福寺、护国寺、天桥一带靠表演卖艺为生。第一代表演者中最有名的是宝善林先生,行内人称“宝三”。
启蒙
韩国卿第一次接触摔跤是在他十来岁的时候,在鼓楼跤场看宝三跤艺第二代传承人马贵保等老先生们表演摔跤。他们的表演既有力量的较量又有语言的乐趣,他觉得很有意思,常常在那看到散场才走。
当年在鼓楼跤场表演的马贵保先生和众多摔跤老前辈都是北京摔跤圈响当当的人物。马先生是整场的“三军司命”,负责制造矛盾、产生笑料,时而也摔几场。王文治先生个子不高,思维灵活、头脑机敏,配合马先生一唱一和,表演非常默契。刘玉森先生是老八一队队员,高大威猛,长得精神,虽不善表达,但出众的外貌也引得观者如云。还有杨宝和先生,他是老北京队教练,大个子,脸黑还有麻子,平辈人称其杨麻子。他也配合着马先生装傻充愣,还能出托(佯装摔倒),活脱一个京剧里的摔打花脸。周茂兴先生早年代表新疆队打比赛,称得上是一代跤王,深眼窝大鼻子,摔跤占一个帅字。徐茂先生也是宝先生的弟子,为人厚道,不多说话,摔起跤来可矫情,输跤不输手,专有一批跤迷爱看他。就这么一众老前辈在鼓楼献艺,各具特色,他们的表演相当于戏班里不同的行当,让人流连忘返,也让小韩看得起劲。
韩国卿对摔跤项目充满特别的兴趣还与他的家传有很大关系。他的父亲韩和亮是北京摔跤队的职业运动员,曾获得过全国运动会第二名的好成绩。韩国卿上小学时,被武术专业队的教练选中,练习武术,可父亲却不同意。父亲认为儿子要练就要子承父业,学习摔跤。20世纪80年代,中国式摔跤项目被取消,韩国卿成为体校柔道队运动员,就这样一直练柔道到17岁。此时正是决定运动员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继续走专业运动道路,成为职业运动员,还是退役转业。然而,在韩国卿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对他人生起重要指引作用的父亲去世了。那时候韩国卿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韩国卿的父亲很有运动天赋,成绩也一直很好,却因病英年早逝。他父亲的老师李宝如先生觉得这对父子如果不能为摔跤事业继续做出贡献是非常遗憾和可惜的,于是就开始带韩国卿继续练习摔跤。
入门
李老师当时有一支队伍,进行中国式摔跤的表演与教学。每天上午,韩国卿跟着李老师在安乐林公园训练,下午继续训练或是参加表演。摔跤、柔道等是一项综和素质要求很高的项目,身体素质、技术力量缺一不可。首先要练“倒地儿”,老话儿讲“先练挨摔,再练摔人”。而且和所有运动项目一样,每天的练习枯燥乏味。然而,跟着李老师学习和演出的这几年,正是韩国卿默默积累、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每天他要练习中国跤的传统基本功,还要练器械比如沙袋、掷子、石锁等。然后自己还要勤思考、多琢磨:摔跤是一项灵活的运动,虽然有一定的手法、步法,但是不能练得过于程式化和套路化。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在一起练的内容是相对随机的,如果让对手能够预判自己的招式,那则必败无疑。等到自己练习思考得成熟了,两个人实战演练比如抢站位、手攥对方哪里有利于胜算,就靠和师兄弟不断演练、打磨。虽然辛苦,他们常常苦中做乐,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总想着怎么能胜利,怎么能赢别人就不觉得那么累了。李先生还教导韩国卿,摔跤表演又是另一个劲儿:真瞪眼,假使劲,动作夸张,但师出有名,不能改变中国跤的技术特征。除此以外,要跟说书唱戏的专业人士学学表演,要求往台上一戳一站都得讲究,不能松松垮垮,嘴上功夫也得不断练习。
拜师
2000年前后,韩国卿带着一众兄弟在牛街的一次表演中,观众席里坐着一位对他人生起关键作用的第三位重要人物——刘燕生先生。他在台下看到韩国卿的表演,非常激动,觉得这个小伙子功夫扎实,年纪又正当年,宝三跤艺一直苦苦寻找的传承人终于出现了。这位刘燕生先生正是宝三跤艺第二代传承人马贵保先生的徒弟。当天表演结束后,刘燕生就找到韩国卿。韩国卿没想到,小时候在鼓楼看到的马先生能成为自己的师父。在征得老师李宝如先生同意后,经金宝山、董巨仓和杨宝和几位摔跤界前辈的撮合,韩国卿正式拜师马贵保,成为宝三跤场跤艺第三代传承人。
传承
韩国卿他们曾在天桥乐、三里屯等地点表演宝三跤场跤艺节目,后来有人帮他联系了老舍茶馆。可是茶馆方面一开始并不同意,因为之前并没见过他们的表演,认为摔跤节目不适合茶馆的文化氛围,摔跤项目也从来没有在茶馆表演的先例。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位茶馆的经理看到了韩国卿师兄弟在其他场地的表演,这才真正认识到宝三跤艺的特点和呈现方式,韩国卿团队受邀正式进驻老舍茶馆进行表演。
宝三跤艺来源于摔跤又结合了相声“帅、卖、怪、坏”的表演手段,时而还会和观众保持互动,既沿用旧时艺人撂地表演的氛围,同时又遵循舞台表演的特点,也被称为“武相声”。到韩国卿这一代,他秉承“武活文使”的原则,让表演过程幽默风趣,老少皆宜。在老舍茶馆的表演属于舞台表演,韩国卿等人都非常重视。由于他们没有专业学过表演,就靠自己琢磨来设计整个表演的过程。既兼顾摔跤艺术又有语言包袱,让表演能更有“笑果”。在每天表演实战磨炼的过程中,他们对内容、节奏越来越熟悉。几位演员还准备了不同内容版本和包袱,如果现场表演效果好,他们就保留,如果效果不好就再改进。老舍茶馆的观众群以外地游客为主,游客逛完前门到老舍茶馆看一场京味满满的文化表演,韩国卿他们身体力行地传承着京味文化和北京非遗技艺。
2016年,以宝三跤场跤艺发展传承为主线的话剧《摔出一片天》在北京上演。该剧由韩国卿担任男主角,他们的表演唤起了更多人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关注。话剧先后在东城区文化馆、隆福剧场等地连续演出十多场。从2016年5月开始排练,到10月份演出结束,表演获得成功,社会反响非常好。按说韩国卿应该感到欣慰和高兴,可那段时间,他却常常失眠,每天要靠喝酒才能入睡。原来,排练和演出话剧《摔出一片天》最紧张的时候,韩国卿的母亲生病了,症状就是发烧。当时,他的妻子刚刚给他生了二女儿,还在月子期间,就给韩国卿打电话,说母亲病了,让他陪母亲看病。韩国卿想着去三甲医院看病排队人多,耗费时间,可排练演出时间紧张,就带母亲去了旁边的小医院。他想着先输液三天,如果不好,再去大医院给母亲仔细检查。让韩国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在他演完最后一场的那天夜里,还没来得及陪母亲做仔细检查,母亲就去世了。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心源性猝死。这个变故和打击让韩国卿一蹶不振,陷入深深的自责。他后悔,当初如果不是为了节省排练时间,陪母亲从家左转去三甲医院,而不是右转去小医院看病该多好。他自己努力表演从来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为了这门技艺的传承,也是为了向母亲证明自己。可现在演出成功了,母亲却不在了,她再也没有机会去看儿子的演出,这个遗憾是永久的,更成了他心里的痛处和心结。那段时间韩国卿没有间断参加表演,越忙越好,只有不停地演出才能让他忙到顾不上胡思乱想。
韩国卿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他对宝三跤艺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没有当年李老师含辛茹苦的教导、马先生及时的发现,这项有着百年历史的宝三跤场跤艺就消失了。他们几个人通过表演肩负起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还把这项非遗项目成功引入到小剧场、大剧场,并参演过多部电视剧,参加央视综艺节目等,让老技艺登上艺术的殿堂,他们实现了老一辈传承人没能实现的愿望。对于今后的发展,除了在表演上不断传承与创新,韩国卿还在与其他非遗项目联合打造文创产品。他希望与其他民间文艺家一道,为北京非遗技艺、京味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