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通州,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学之乡,还是戏曲之乡。通州解放前有业余剧团57个,解放后,业余剧团发展到350多个,遍布城乡,主要有京剧团、河北梆子剧团和评剧团。70多年来,戏曲人才不断涌现,评剧表演艺术家田永玲就是其中之一,她的艺术才华如同开场的铜锣声,远近闻名。
天生唱歌唱戏的好坯子
田永玲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于1963年出生在兴各庄村,村东边是潮白河,村西边是京杭大运河。小时候的田永玲长得美,声音甜,活泼可爱。在爱好方面,她和村里的小伙伴儿有着不同之处,那就是喜欢唱歌跳舞和唱评剧,特别是新凤霞唱的评剧。
评剧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唱词、念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十分接地气。田永玲学唱评剧的瘾比别人大,最初从村里的大喇叭学,后来从家里的半导体收音机学,家里有了电视机后,她不光学唱,还有模有样地学表演。赶上星期天和节假日,田永玲经常到潮白河边上唱歌唱戏。老师曾经问田永玲长大了想干什么,她十分干脆地说:“唱歌唱戏都行,只要和文艺沾边儿就行。”
放弃高考,铁心学戏
1981年开春,田永玲正在通县大东各庄中学上高二,这是关键的一年,面临着高考。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田永玲也做好了最后冲刺的准备,她的目标是声乐或戏曲艺术院校。凭她的实力,报考这样的院校是大有希望的。对她很了解的班主任鼓励她做好准备,争取在高考时考出好成绩,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那天,田永玲遇到了通县文化馆的黄福安老师。黄老师早就知道田永玲能歌善舞,还会唱评剧,于是问她:“县文化馆要在西集公社举办戏曲培训班,你去不去?”田永玲想都没想就说:“我去。”参加面试前一天,她向班主任请了假。在面试现场,田永玲唱了《南泥湾》这首歌。有老师问:“大家都唱歌了,有没有会唱戏的?”田永玲马上说:“我会唱。”接着,她唱了一段评剧唱段《三月里来三月三》。她刚唱完,面试的老师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当得知田永玲面临高考,又是唯一的一个在校生,老师就劝她要好好想想,回家和大人商量一下,别耽误了自己的前途。此时的田永玲已经铁了心,放弃高考,参加评剧培训班。
回到家后,田永玲把报名参加评剧培训班的事和母亲说了,母亲很支持她。于是,田永玲在为期四个月的评剧培训中学习刻苦,进步很快,得到老师们的称赞。就这样,田永玲从评剧培训班开始,踏入了戏曲演员的行列。1981年下半年,田永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平谷评剧团。曾经参加评剧培训班的三十多个学员,只有田永玲进入了专业评剧团。
来到平谷评剧团后,田永玲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凭着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很快成了团里挑大梁的主演。
田永玲主功花旦和闺门旦,她每次都仔细揣摩所演角色的心理、性格和喜怒哀乐的表情,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不同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看到的不是演员在演戏,而是生活中真实可信的人。
在平谷评剧团的三年多时间,田永玲所扮演的角色深受观众的喜爱。让她没想到的是,剧团因种种原因解散了,她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平谷,回家待业。在待业期间,她仍然坚持每天练功。在家里担心影响家人和邻居休息,她就跑到潮白河边练功。她始终坚信,自己有评剧表演的功夫,不怕失业,总有一天还会重返舞台。
拜谷文月为师
1984年3月的一天,著名板胡演奏家赵甲申的弟子,大兴评剧团板胡演奏家李振祥慕名千方百计找到田永玲,邀请她到团里担任主演。听了李振祥对大兴评剧团的介绍,田永玲当即答应下来。田永玲至今记得,她来大兴评剧团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大兴文化局和大兴评剧团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和她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实现了田永玲梦寐以求的夙愿。
拜师仪式举办那天,各界嘉宾来了很多,面对高朋满座,名家云集,田永玲的双眼噙满了激动的泪花。拜师仪式简朴庄重,让田永玲永生难忘。她说:“当年我才二十一岁,能成为我非常敬仰的谷文月老师的开山弟子,这对我来说是攀登艺术高峰的开始。”师父谷文月要求田永玲不能只是单纯地模仿,必须要发展地继承,开创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师父非常支持和鼓励她多尝试其他的艺术形式,特别是鼓励她在演唱评剧的同时,把唱歌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唱戏当中来。
她始终记得师父对她说的:“评剧演员的‘手眼身法步’都要非常到位。要一人千面,那就是演什么人物都要有自己的动作、自己的唱腔、自己的演唱风格,让观众看到的是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个性特点,要演谁像谁。”在师父的精心传授下,田永玲把花旦、闺门旦这两个行当的基本功把握得娴熟到位。谷文月非常喜欢她的这个爱徒,不论是指导田永玲练功,还是平时打电话,包括如今的微信联系,总是亲切地把田永玲称呼为:“玲儿。”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所创立的“新派”艺术,倾倒了几代观众。她的唱腔优美动听,嗓音甜润清脆、婉转传神。特别是她创造的“疙瘩腔”顿挫有致、跌宕婉转,在“新派”唱腔中占有重要位置。她把“疙瘩腔”传授给了自己的爱徒谷文月,谷文月又把“疙瘩腔”传授给了自己的爱徒田永玲。正如谷文月收徒时说的,我收徒的目的就是要把评剧“新派”艺术传承下去。
在谷文月的传帮带下,田永玲演唱评剧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很好地继承了评剧“新派”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谷文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大兴评剧团的上上下下也都向她投来赞许的目光,对她寄予厚望。
田永玲在大兴评剧团的两年多时间,跟着剧团经常下乡演出,并陆续主演了评剧《三看御妹》《三凤求凰》《借妻》《唱大戏》等剧,既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受到各界的好评。
正当田永玲在艺术道路上向前迈进的时候,让她没想到的是大兴评剧团解散了,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剧团,离开了心爱的舞台。
难离大厂,终回通州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与田永玲家一河之隔隔(潮白河),一东一西。这个县有个成立于1974年的评剧团,属于全民事业单位。在国家一级编剧、团长赵德平的带领下,这个县级剧团成为全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
一天,大厂评剧团的业务员慕名找到田永玲,请她到团里来。对于这个团,田永玲很早就知道,想着距离家很近,而且成立十多年一直正常演出,就爽快答应去报考。田永玲来到大厂评剧团准备参加考试时,赵德平对她说:“你能来到我们团我很高兴,考试就免了吧,对你最好的考核就是演出,观众的掌声就是对你表演能力的肯定。”
随即,团里组织了综艺节目演出,田永玲以扎实的唱功和情感投入,把歌曲的每一个音符都诠释得淋漓尽致。当优美抒情、甜美高亢的歌声回荡在现场,一下子激活了观众的记忆“密码”,热烈的掌声顿时响起来,还有的人随之小声哼唱起来。
大厂评剧团经常下乡演出,一去就是两三个月。田永玲随团跑遍了大厂县的村村落落,吃了很多苦,受到很多磨炼,流过汗甚至流过泪,但在她的心里积攒的是满满的甜。
1989年春,通县文化馆着手筹建运河之声艺术团,但台柱子始终没找到。当时的县文化馆书记田振方想到了田永玲,但不确定能请回来。按照县领导的要求,田振方一连去大厂评剧团好几次,邀请她到县文化馆来,参加运河之声艺术团的演出。
那时,田永玲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大厂评剧团,她把大厂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她舍不得离开大厂,又不能推辞家乡的邀请,这让她左右为难,真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她想通了,在大厂是舞台上,在通县还是舞台上。最后,在赵德平团长的支持下,田永玲妥善处理好了在大厂评剧团的部分演出。临走时,她在舞台上流着眼泪和团长以及同伴们依依惜别。赵团长对她说:“人才哪儿都需要呀,小田儿,大厂评剧团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着。”
田永玲于1989年11月来到县文化馆后,马上投入到运河之声艺术团的紧张排练之中,演出得到了县委领导的肯定。从此,她随着运河之声艺术团走遍了通县的城乡。
1990年9月,中国评剧院和通县文化馆联合在通县东方影剧院举办了谷文月、田永玲“师徒演唱会”,连演四场,拥有1000多个席位的影剧院座无虚席。这次“师徒演唱会”既是师父对爱徒演唱水平的检验和激励,又是徒弟对师父的汇报和报答,更是传承评剧“新派”艺术的一种展示。评韵新腔,薪火相传,成为评剧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几十年来,田永玲在文艺之路上不断进步,获得了众多殊荣。她不顾一切向前冲,在好几次人生转折点,连续实现华丽转身,终让通州有了这样一位闻名遐迩的艺术家。
不管是演戏还是唱歌,田永玲都身在舞台,心向观众,视舞台为阵地,视艺术为生命,奉观众为父母。每次演出都做到了为百姓而演,为家乡而唱,为母亲河而歌。在从艺的道路上,田永玲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贮藏了时代的记忆,她在艺术道路上的每一个年轮都留下了独特的印痕。
田永玲从艺的数十年,运河文化的滋养,名家的栽培,自身的天赋优势和孜孜以求的刻苦勤奋,使她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从而获得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她多才多艺,集戏曲、歌曲、曲艺、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被誉为大运河畔的百灵鸟。
著名广播剧作家刘康达这样评价:田永玲是家乡这片沃土上的一支鲜花,鲜花因热土滋养而盛开,热土因鲜花盛开而美丽。他还赞叹道:真传评剧新派艺术氍毹上飞金凤,尽唱平民心灵诉说大运河滨落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