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门地秧歌

2024-09-19 00:00:00付顺利
北京纪事 2024年9期

小红门地秧歌是北京市朝阳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红门地秧歌是流传于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地区的一种传统秧歌舞蹈,全称为“太平同乐秧歌圣会”。小红门地秧歌会保留到现代的一面会旗上,有“左安门外红寺村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诚起于乾隆二年”字样。小红门地秧歌有严格的会规、风俗和礼仪。小红门地秧歌会中人员以满族人居多,均由男子组成,小红门地秧歌主要在逢年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中表演。2011年5月23日,“秧歌(小红门地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红门地秧歌历史渊源

小红门地秧歌是北京十三档武会中的一档,据小红门地秧歌会的会旗记载,该会起源于乾隆二年(1737年)。走会又名武会,为民间最热闹之杂戏,亦即民间有统一之艺术,各种歌舞技艺,五花八门,均有活泼之精神,表演各种艺术,较为精彩,于民间艺术中,具有势力,每逢山坛庙集开会时,或一村一处有典礼庆贺时,皆举行走会,而城外各村亦有历年行之者。

小红门地秧歌从其名称上看,“小红门”为地名,是北京市朝阳区下辖的一个乡;“地秧歌”为其表现形式,是传统舞蹈表演形式中的一种。小红门地秧歌在未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其传承全都是在村落内完成的,属于一种村落文化。过去参加这档香会的人,一般都是红寺村的村民,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大多数会员基本上都是“瞧”会的,完全秉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的特质。

小红门地秧歌会的会员大都住在红寺村的主街上,平时大家一起干农活。农闲的时候,则聚在村里的吉祥寺内,练习、过排。小孩扮小二哥;青年人动作敏捷、利落则扮演陀头、武扇等难度较大的角色;老年人则担任后档,大家齐心协力,实现着小红门地秧歌在村落中的传承。

在小红门地秧歌的起源中,有一种说法是小红门地秧歌是“合街的玩意儿”,即指住在红寺村中所有相关的人,共同参与、共享和实践的文化,“集体参与”是其主要特点。可见,在小红门地秧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其传承只能在红寺村内进行,所有在板的人都是本村的,没师父没徒弟,只有辈分,一辈一辈地往下传,且有着传男不传女的严格规定。

小红门地秧歌表演

及角色装扮

小红门地秧歌表演从以前的“歌、舞、乐三位一体”变为现代的“以舞蹈为主”,唱的部分基本全部失传,现代只有极少数人会唱几句或是几段,而且在正式表演的时候已经没有唱这一部分了。现今一般的表演程式由开场、走场、别篱笆、斗场、抢桥组成。此外,还有不常表演的堆山子和拆山子。秧歌会中还存有大量的秧歌词,但没有唱谱,已濒于失传。据小红门地秧歌老艺人称,小红门地秧歌曾有64套表演套路,现代保留下来的也只剩22套了。

小红门地秧歌的表演有如同交响乐一般的角色分配,各司其职,各自的表演动作均有不同。 小红门地秧歌共17 名角色,会首“筛号”(敲大锣)指挥,其他16 人成对表演,装扮对应《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人物。目前表演的主要内容是“老八趟”,即八对角色依次表演8 次。角色不同,动作特色各异:头陀(武松、鲁智深)刚劲,小二哥(马童)轻快,文扇(扈三娘)柔媚,武扇(王英)浪荡,樵夫(燕青)快乐,渔翁(宋太公)诙谐,锣手(顾大嫂、孙二娘等女性角色)紧绷,鼓手(李逵、时迁、杨雄、石秀)弹动。斗场和抢桥是表演中的精彩段落。斗场即不同角色之间的即兴演出。抢桥主要展示头陀的精彩技巧,两名头陀依次蹲下,站立者跃起一腿扫过对方头顶,旁边武扇、渔翁、樵夫随之一起舞动,5 人逐渐加快动作,最后戛然而止。

小红门地秧歌的伴奏乐器是棒、鼓、锣、号(大锣),都由场上演员兼任。音乐、舞蹈紧密结合,有“鼓为胆,锣是音,棒是队长,号为司令”的说法,即鼓点是节奏;锣跟着鼓,表演中不能停,要一直敲;头陀拿棒带队;号指挥,号一响,场上就会有变化。

小红门地秧歌传承人物

赵凤岭,1946年10月2日出生,汉族。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小红门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

赵凤岭从7岁开始学习小红门地秧歌表演,在小红门地秧歌会中担任小豆的角色,13岁时正式学习小红门地秧歌会中主要角色头陀的表演,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熟悉小红门地秧歌中的每个角色技艺特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小红门地秧歌技艺及地秧歌词唱法,由于秧歌词的演唱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因而也没有人继续学习和传授秧歌词。赵凤岭在学习小红门地秧歌表演的过程中,私下里从师父那儿学习了几段秧歌词的演唱,也是现在仅存的几段秧歌词。在19岁正式拜师成为小红门地秧歌会前引后,跟随师父学习会规会理,在带领小红门地秧歌会参加各地演出的过程中,逐渐将会规会理融会贯通,为今后独自带队演出打下基础。由于小红门地秧歌的传承方式比较特殊,基本靠家族亲属一辈一辈地传承发展,所以小红门地秧歌会中的所有角色都没有拜师学习的规矩,均由赵凤岭一人传授技艺,50多年来已经教授各种角色40余人。赵凤岭凭借初中毕业的水平和50多年来的经验,在退休后开始撰写小红门地秧歌会的会规会理,将小红门地秧歌会中的道具使用、服装穿戴、走会规矩以文字的方式保留下来,并将其整理成册,现在的小红门地秧歌可以说是北京民间花会中会规会理较为齐全的花会了。

过去小红门地秧歌是唱舞结合,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唱的形式已基本不存,而且会唱的人已经不多。小红门秧歌词的演唱技艺赵凤岭学习得较为完整,也是现在唯一能唱段子比较全的传人。他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存世的小红门秧歌词,并将其录制成音频文件,为今后的小红门地秧歌留下了宝贵资料。

2011年9月15日,在小红门乡政府、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小红门中心小学三方的共同努力推动下,启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小红门地秧歌作为当地的特色文化被引入小红门中心小学,开启了小红门地秧歌走出本村的传承发展之路。

赵凤岭现在也是小红门地秧歌进校园传承活动给孩子们请来的“师父”。从那以后,小红门地秧歌正式开始“进校园”传承,赵凤岭每天下午4点多,无论刮风、下雨、下雪都坚持到小红门中心小学进行传习活动,虽然学生们的技能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但他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教给学生。他相信,小红门地秧歌会随着孩子们的学习,一辈辈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