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太平鼓

2024-09-19 00:00:00刘会生
北京纪事 2024年9期

年逾68岁的王成强在60年的岁月中,用真心、真情,保护、传承和弘扬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平鼓,成为石景山太平鼓的保护传承人。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的心路历程。

痴迷太平鼓韵

1964年的大年初三上午,在模式口村东过街楼南的一个四合院内,传出了“咚咚、咚咚咚、咚咚”的鼓声和鼓下铁环震动的“哗哗”响声,美妙动人的和声构成欢快喜庆的交响乐,吸引了前来逛街购物的村民和行人驻足。

四合院内,王成强的奶奶王阎氏和续姑奶奶包文秀在前,一个拿着莲子布条做的蝴蝶在逗,一个边敲太平鼓,边做出煽、扭、颤的动作,用鼓扑蝴蝶;后边的两个姑奶奶王文芳、王文玉分作公鸡在前逗,另一个后边追,她们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将鼓点打得上下翻飞,人随鼓,鼓缠人,扭起腰身似柳弯。

8岁的王成强受到震撼,看得目不转睛。这不是两个公鸡在伸着脖子、瞪着眼、搧着翅膀掐架和我们日常抓蝴蝶吗?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太平鼓,拿起锅盖,学着奶奶们的样子也敲鼓舞起来。

表演一结束,他就拿起太平鼓细致端详起来。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椭圆形,上蒙牛、马、羊皮或牛皮纸。鼓框为铁制环形,鼓柄下端装有闪亮的小铁环,鼓面上绘以花草图案。耍鼓时,表演者身着彩服,左手持鼓,右手持藤条鼓槌,边打边舞。男性舞姿粗犷,女性轻巧优美,双方你追我赶,鼓声衬以小铁环清脆悦耳的“哗哗”声,场面煞是热闹好看。

“奶奶,我要学太平鼓。”“你太小,又刚上学,哪有时间学呀?”“我写完作业后学,一定不耽误功课。”“都是女人打太平鼓,男人学更要勤学苦练,你能坚持下去吗?”“奶奶,你孙子肯定能!”

看着聪明孙子认真的脸庞,奶奶就从讲太平鼓的故事入手,教他学习太平鼓。从此,他一有空就缠着奶奶教他。

太平鼓出现于唐朝,于明末流入北京,清末时期传入京西石景山地区,到民国时期达到了鼎盛。最初是庭院街巷的自娱自乐,1949年,太平鼓从寻常百姓家走向大街小巷庆解放。

奶奶的太平鼓技艺是王成强的曾祖母王苏氏传给她的,他家的太平鼓擅长“圆鼓点”“搧鼓点”。他的续姑奶奶包氏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媳妇,因热爱太平鼓,与他奶奶成为亲戚和朋友。看王成强聪明肯学,就将清宫太平鼓的特点、礼仪和打法传授给他。

每到寒暑假,在做完作业后,他就跟着学太平鼓。“斗公鸡”在石景山太平鼓独具特色。“斗公鸡”时,其他人站成大圈,敲击专用的鼓点。对舞者在圈中对立,一手持鼓,一手拿鼓鞭,从身侧向前举鼓敲击,还要伸头缩脖,左顾右盼,撅臀摆动,模仿雄鸡争斗的姿态。为了学到核心技艺,王成强主动学对舞者的一方。奶奶就手把手地教他如何伸头缩脖,怎样撅臀摆动,不厌其烦地让他练习打鼓点。两位奶奶因缠足的原因,在打鼓的时候,那个“颤”劲儿、“扭”劲儿也有独特韵味。他在旁边揣摩,并一招一式地模仿。

上中学后,王成强坚持在课余学习太平鼓。他常和本村的邻居王国旺一起切磋打太平鼓的技艺,他觉得太平鼓的韵律和节奏能激发他的艺术情感和民族自豪感。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13岁的他此时太平鼓技艺己运用自如,在模式口小学的舞台上,和大家一起打鼓庆祝。

用心用情赓续

说起太平鼓的赓续,王成强打开了话匣子。太平鼓表演者既是一个鼓手又是一个舞者,既要自己敲鼓,又要跟随鼓点完成舞步。这看似简单的表演,实则很难。要掌握它的独特韵味和核心精髓,更是难上加难。

改革开放后,太平鼓迎来了春天。他白天参加农业生产,晚上到北辛安太平鼓队学习交流,节假日参加走会、走街等各种活动,切搓提高技艺。1997年,他成立了新的模式口村太平鼓队,每天太阳升起时,王成强与他的鼓队在法海寺公园门口打太平鼓,积极参加金顶街道组织的交流活动。他还出资为队里更换新鼓,为队员购置演出服。频繁的演出交流活动使他的太平鼓技艺、技法和技巧突飞猛进。他的鼓队也从8人发展到20多人。

长期的揣摩、表演,使他集众家所长,掌握了“长鼓拉抽屉鼓点”“接鼓鼓点”,特别擅长“大明和尚斗柳翠鼓点”。随情绪变化,能打出轻、重、缓、急的不同鼓点,击鼓手法也发展为正反面击敲鼓沿、鼓心多种鼓法,而他的“斗公鸡”“扑蝴蝶”更是远近闻名。

“冬月里来冬月冬,万人剪雪花把冬奥迎。创新城讲文明争当志愿者,预祝那冬奥会圆满成功。”自编、自导,边敲边舞边唱成为王成强的风格。

在区非遗中心的指导帮助下,经他和大家共同发力,石景山太平鼓成为京西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和村民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京西太平鼓”的扩展项目。王成强也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京西太平鼓”区级第三批代表性传承人。

太平鼓韵美名扬

2023年2月28日,代表性传承人王成强老师收徒拜师仪式在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刘静云拜师于王成强老师门下,在区太平鼓传承表演队队员和爱好者中掀起新波澜。

师父带徒弟是从古到今流行的传承方法,王成强尝试着带了9个徒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刘静云在传统太平鼓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踢踏舞等现代艺术元素创编《鼓舞节奏》;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创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结合冬奥会,创作《一起向未来》,使太平鼓鼓点节奏更加明快,表演形式更加多样。

面向社会传播是王成强摸索出的另一个渠道。他先后担任北京市第九中学金帆舞蹈团、石景山小学太平鼓队艺术顾问和培训指导,培训学员超万人;他还在京源小学莲石湖学校、石景山小学开设太平鼓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人敬佩的是60多岁的他积极参与公益演出,在金顶街花会走街表演《太平盛事》、迎冬奥《盛世太平鼓》和区非遗宣传中都留下了精彩瞬间。他带领团队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让太平鼓走进寻常百姓家。

活态传承更是他的特色。他开设了太平鼓网课,利用互联网展示太平鼓韵魅力;到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表演《京西太平鼓》,并接受采访,回答观众关注的话题。频繁的演出、深厚的功底,使王成强远近闻名,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组导演专程到石景山区与他交流太平鼓技艺。他也借助于传媒的力量让太平鼓声情并茂地在青少年中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