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太平鼓,是北京民间舞蹈中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舞蹈形式之一,在京西的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海淀区、房山区、丰台区都有活态传承,其中门头沟区的京西太平鼓、石景山太平鼓、丰台区怪村太平鼓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北京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提及明代杨补《长安迎年鼓曲》中云:“团鼓团鼓春月净,索络连钱铁轮柄。粲粲儿女手腕轻,一槌两槌臂为政。意中有曲无知之,抖肩踮踵不自持。……城西山雪城里白,儿女鼓声帝也力。”这表明北京太平鼓明代已经有流传。入清后,太平鼓更为盛行,乾隆时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记:“内外城皆尚击太平鼓,盖以铁条作腔,糊茧纸用箸击之,缀铁连钱,随击随摇,铮铮有声,新岁尤甚,在处闻鼓咚咚。”石景山区衙门口村老艺人翟广孝和西小府村的老艺人刁益说,旧时京西的许多村子里男女老少都会打太平鼓,家家都有太平鼓,有的还把太平鼓作为嫁妆配送,如模式口村王成祥的母亲嫁到模式口时就陪送了一面羊皮鼓。
“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是京西广泛流传的民谚,京西带“府”的村落多,如石景山区的刘娘府、西小府、石府、秀府、雍王府、申王府等,这些“府”多是皇亲国戚的坟。特别是明代,由看坟户形成的村落多,刘娘府看坟户后代刁益、陈文宝等人说,耍太平鼓是村里人跟各府逝者的后人每年清明前来扫墓后踏青时学的。太平鼓在京西流传有多种途径,石景山是连接京城和塞外的交通枢纽,旧时驼户运输和到口外放骆驼,加上石景山的北辛安、模式口、衙门口等村落位于驼铃古道上,川流不息的交通运输队伍把太平鼓带到这里。石景山也是京西妙峰山古香道的重要地段,南来北往的香客及四面八方的游人将太平鼓传播而来,丰富、充实着石景山地区太平鼓的表演技艺。
京西民间有腊月打鼓的习俗,过年敲起鼓来既是娱乐又是体育活动,村里鼓声一响,立刻聚集起许多的鼓手和观者,有打的,有看的,整个村子顿时热闹起来。春节打太平鼓是一件重要的民间舞蹈活动,“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太平鼓打咚咚响,红线串成压岁钱。”《都门竹枝词》对这种民间春节娱乐活动做了如上描述,民谚里“打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也流传至今。春节前后锣声一响,太平鼓一敲,街头巷尾,欢天喜地。所以,京西老百姓打太平鼓,也叫“打年鼓”“迎春鼓”“迎年鼓”。“儿童手鼓铮铮响,此是新年第一声。”这鼓从腊月农闲开始,一直耍到正月,到了农历二月二就不耍了,把鼓挂起来。五里坨已故的太平鼓老艺人陈富敏说:“二月二是太平鼓的生日,要挂鼓。”龙抬头了,人们开始下地农耕。
京西石景山区衙门口村等村落有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耍鼓的习俗。《宛平县志》中这样描述:“元宵前后,金吾禁驰,赏灯夜饮,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殆古之遗风。民间击太平鼓,跳百索,耍月明和尚。”衙门口村老艺人翟广孝说,旧时正月十五打太平鼓,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一共三天,衙门口村先要在村北搭一个大棚,棚里供奉佛像。有村里主事儿的人,在大棚主持举办一系列的仪式。棚里有桌子和大长条木凳,人们各自从家里带来花生、瓜子等吃食,围桌而聚,有人在棚里敲鼓唱绳歌。仪式后人们再到街上击鼓起舞,三五成群,村里街上挂出各式各样的灯笼,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灯,特别热闹。模式口村的王成祥说,小时候一到正月,自己家族中嫁到其他村的姑奶奶们都回门了,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在自家门口打起太平鼓,嘴里会唠叨着鼓点“大填仓,小填仓,小米饭,豆面汤(也有村落鼓点唱为‘疙瘩汤’)”。村里人说填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祭土地或祭磨神。太平鼓手阮桐所住的北辛安镇和王成祥所住的模式口村旧时几乎家家有大石磨盘,祭磨神,舞太平鼓,也是京西石景山的民俗风情。
京西地区的太平鼓舞者,不仅会跳太平鼓舞,很多人还亲手制作太平鼓。按照器型、制作材质和表演技艺的不同,太平鼓分为两种:一种是扇形,另一种是圆桶形。扇形太平鼓器型犹如蒲扇,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太平鼓把手处带铁环,环的形制有如意形、葫芦形、桃形、套环形等不同形制,材质基本为铁。京西太平鼓为扇形太平鼓,常规鼓面直径从二三十厘米到六七十厘米不等,也有特制鼓。另一种太平鼓是兰州太平鼓,器型为长圆桶状,挎于身,鼓身红色,可双鼓槌敲打,也可单鼓槌敲打,击鼓舞蹈,雄浑奔放,大气磅礴,在兰州地区流行。
扇形太平鼓的制作技艺,不同村落使用的材质有所差别,制作的器型也有所不同。鼓面材质主要有牛皮、羊皮、牛皮纸、高丽纸、宣纸、布等。衙门口村的樊安在世的时候,能制作羊皮太平鼓,时间多是在腊月,原料有响铁、羊皮,鼓槌用藤条。响铁制成椭圆形的铁圈,鼓圈下面延伸制成葫芦形状的铁圈,中间为鼓把,葫芦形状的把手再挂上自制扁形的圈子,称为“鼓穗”。一般小扁圈为16个,用响铁做的鼓圈和穗子传音相当远。鼓圈做好后,把羊皮剪裁成合适的尺寸后沾湿粘鼓。粘鼓并不是用胶,只要把羊皮翻过来,粘在鼓圈下即可。粘鼓的手法是制鼓的关键,边粘边在铁圈上卷压,凉干后才能够击打。
模式口村的王成祥能用牛皮纸做太平鼓,也能用传统的高丽纸制作太平鼓。刘娘府村太平鼓鼓面材质过去多为牛皮,牛皮比羊皮更耐敲,声音更响,传播更远,现在村里做太平鼓的刁志是用牛皮纸作为鼓面,鼓队参加各类展演活动使用的羊皮鼓多是到珠市口的商店购买。京西太平鼓制作技艺人尚征武的奶奶过去制鼓用洋面口袋,现在他用高密织的纯棉布。
京西太平鼓虽说是简易好学,但也有一套技法,要打好得需要下功夫才能掌握。太平鼓的打法可间打间唱,太平鼓艺人称为“唱绳歌儿”(或作“唱神歌”),唱曲多系地方民间小调,方法是打一通鼓点,唱一段曲儿,一人或几人唱。一般在地头、街头、炕头都可演唱,先唱一段序曲儿,如“樱桃好吃树难栽,要听绳歌儿你送茶来”,然后打一通鼓点,接唱正式曲牌。唱的是故事、传说、典故等,石景山区刘娘府村多唱《四喜歌》,模式口村则多唱“悲调”,五里坨村唱《百花名》,衙门口村一般唱《十二月古人名》,这与当地艺人的爱好和活态传承有关。此种形式可单独演唱,也可在舞太平鼓的间歇时演唱。
京西太平鼓的音乐由鼓点和唱曲组成,太平鼓的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多以四分之二拍呈现,分单鼓点和双鼓点。唱曲有传统唱小曲儿,还有用老曲儿填新词的,如衙门口村的《四辈上工》;也有创作的新曲,如上世纪50年代末刘娘府村的大学生,根据村里人文历史创编了绳歌儿。
太平鼓表演者既是鼓手也是舞者,击鼓时左手握鼓柄,右手持鼓鞭,边击边摇、上下相应,鼓声和环声发出清脆的连响,声音悦耳,节奏和谐。鼓鞭一般装饰上彩绸,太平鼓既是舞蹈的道具,又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不同套路的太平鼓鼓点不同,扭出的舞蹈动作也不同,鼓点和舞蹈组合是一致的,不同的鼓点形成不同的舞蹈组合,不同的舞蹈组合又使鼓点显得丰富多变,从而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和谐统一。石景山地区流传至今有20多套鼓点,如大搧鼓、小搧鼓、圆鼓、追鼓、摇头跪、逗公鸡等。一般是成双成对打鼓,也可四人成两对同进对搧,四个人可转换接鼓,称“大搧接鼓”;若大搧鼓跳跃腾空加击打,即叫“跳大搧鼓”,一种动作多种跳法和变化。追鼓有一人追一人的“单追”和二人追一人的“双追”,鼓点越打越紧,步法越走越急,直到把对方追败。集体打太平鼓时人数不限,但需成双成对,队形和打法要听领鼓人的指挥,各种套路随意变化,有经验的艺人带出来的队形活而有序,各个鼓点直接转换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石景山区各村落太平鼓的打法基本相同,鼓点相似,动作均以成对“搧鼓”为基础,脚走秧歌步为多,鼓点有难易之分,唱绳歌的曲调不同,玩鼓的套路多少有异,其风格特色与所承传途径和方法紧密相关。太平鼓打得好要鼓缠人,不要人缠鼓(即耍鼓的幅度要大,显鼓不显人),脚下要见高不见远(即脚要抬得高,落地近、步子小),这正是由于过去妇女缠足而形成的特点,总之舞起来都有扭劲、搧劲、颤劲、艮劲。“大搧鼓”脚下有跺劲和刨劲,身上有极强烈的拧劲和艮劲,胯的左右扭动突出,双肩的颤动增加了动作的力度。搧鼓时前俯后仰,难以停顿,具有“抖肩踮踵不自持”之感。女性高龄艺人则是另一种风韵,舞姿轻柔,手腕婉转,脚下重心在足后,小脚缠足,从脚至腰间形状似柳弯,动作流畅自然。尤其打“小搧鼓”,搧起来头、腰、胯形成三道弯,最后的翻鼓动作小臂紧紧靠在腰间,其瞬间的停顿与延伸形成的曲线美具有俏劲。
京西地区旧时打太平鼓的老人,男性较多,其中一种动作是学妇女打鼓姿态,刘娘府村有几位这样的男性舞者,他们打起太平鼓来步幅小,以打“圆鼓”“套鼓”为主,鼓点简单,但生活情趣浓郁,男人之间打起来互相逗耍,风趣幽默,别具一格。如逗公鸡套路,动作生动形象、活泼自然。两人对鼓时伸头缩脖,左顾右盼,臀部撅起左右摆动,摩肩蹭胯、时进时退、互相争斗,形象模仿了雄鸡相斗的姿态,引逗情绪高涨时,即兴发挥表演更加生动形象。“扑蝴蝶”也是石景山太平鼓特点之一。“扑蝴蝶”是在打太平鼓中间穿插一段 ,其表演是由一男性双手各持四五只假蝴蝶,在身体前后抖蝶飞舞;女性手持花扇和手绢,紧紧追逐扑捉,打太平鼓者在旁伴奏,随扑蝶者的情绪,时紧时缓,时重时轻,抒情优美,欢快活泼。
京西地区的太平鼓队伍中,石景山区刘娘府的太平鼓要算是流传悠久的一支,其鼓技大都是数代家传。又因为鼓者多年合作,相互交流磨练,风格较为统一,但技巧略有差异。老艺人牛有泉舞姿优美动人,陈森的动作生动有趣,刁振德则灵活多变。以前在刘娘府的太平鼓队中,他们为同辈长者,都是男性,用大号扁圆形扇鼓,动作刚劲稳重,刚中带柔,不飘不浮,朴实敦厚;手高略过头,手低不过膝,鼓多贴身缠转,动作幅度小;腕、臂、肩、腰、腿五位一体;运鼓圆、震环颤,目光平视,与对方相互交流;舞步稍慢,坚实有力,似猛虎下山,如巨龙缓行,动作简明干净,突出了稳、顿、扭、颤、圆的特点。当下刘娘府的太平鼓队伍中有男性也有女性。
京西地区太平鼓的传承,有家族世代传承,村落民众相互传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承方式增加了有组织的群体传承,如社区太平鼓队中小学传承基地等方式。20世纪50年代,衙门口村和苏联结成中苏人民友好公社时,在该村成立大会上表演了太平鼓。五里坨村的太平鼓艺人刘文秀和姐妹们参加过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分别在天安门广场、长安大戏院、中山公园等地演出过。太平鼓传承的另一种方式是传播者自制太平鼓道具,家族中打太平鼓和自制道具在石景山区可追溯到300年前。90多岁的老艺人常守珍说,那时候人玩得盛,比现在热闹多了,村里人一到腊月就开始收拾鼓。有从张家口来的修鼓的鼓匠,打着鼓在村里吆喝,大伙儿听到鼓匠来了,拿出自家的老鼓圈来修,让鼓匠给蒙个羊皮面;自家有羊皮的就让鼓匠给换个面,鼓匠只收点加工费,也有不少家是自己做鼓,主要用羊皮。
如今,在京西石景山,不论是依旧住在村落里的人们,还是已经搬上高楼的人,只要是喜欢耍鼓的,依旧要凑到一块儿耍鼓,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特别是刘娘府村,村落拆迁后,村民集中居住在一个社区,每天都会在以前村内的大树下聚集耍鼓。此外,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常年有太平鼓队伍活动,古城、苹果园、鲁谷、五里坨、八角等街道都有社区太平鼓队伍,一些学校、幼儿园设立了太平鼓传承基地,如杨北幼儿园的百人太平鼓队,常年训练,传承活动得到家长的热心支持,太平鼓传承也走入驻区部队。
京西太平鼓参加各类全国、全市文化展示活动,是区域内最为活跃的一种民间舞蹈,可谓“鼓声不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