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密云水库东岸,有一个以狮舞闻名密云的古老村庄“上金山”,它的虎头狮子舞动起来别具一格,将民间舞蹈和武术结合起来,名动山乡。2007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金山狮舞的起源
清朝末年,离白龙潭不远的东田各庄村组织民间花会队伍,因为“白龙潭龙神庙素称灵应”,乾隆皇帝“发圆明园库银一万两”扩修白龙潭龙神庙,“俾庙貌崇闳,以昭灵贶”,并封白龙为“昭灵广济龙神”,赐龙潭圣庙匾额“霈甘时若”,一时间白龙潭名声大噪,各地干旱时纷纷到白龙潭祈雨,尤其是每年农历三月三白龙潭庙会更是热闹非凡,远近村庄组织花会队伍前来上香敬龙表演,以表虔诚之心。东田各庄村因为离白龙潭较近,一看远处的村庄都组织队伍前来,自己更应该当仁不让,所以也组织起了一支花会队伍,一是每年去白龙潭庙会敬龙、祈福表演之用,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二是春节期间本村祭祀娱乐之用。
但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成规模上档次的花会队伍必有舞狮档,狮子吉祥威武,在民间有护法驱邪的瑞兽之称。它走在花会队伍的最前面,是一支花会队伍精气神的体现。但同时又约定俗成,花会队伍中的狮舞队伍不能由本村出,必须由邻村来组织,否则会给本村带来不吉利。当时东田各庄的会头出面,联系了十几里外的上金山村,让他们组织一档狮舞花会队伍。
今年80岁的上金山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会头蔡连元告诉笔者,上金山的狮舞由他的祖上蔡瑞田组织开创到现在,经历了“瑞、井、振、连”四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全国独一无二的虎头狮子
说起上金山的狮子造型,全国找不出第二家。它是虎头狮身组合的怪兽,当地人叫它“虎头狮子”,原始创建时的虎头狮子是一青一黄两头,现在改成了一黑一黄。
上金山的狮子盔头造型也是狮子头和老虎头的融合,脸型像老虎,眼睛是吊睛,头上脸上没有毛发,只有两个耳朵有些毛发垂下来,额头上一个“王”字,显示百兽之王的威严,但嘴巴却是狮子的开阔大嘴巴。兽头前额两侧和头后直达头顶,彩绘着螺旋状的28个小鼓包,似蜗牛壳镶嵌满头(脸部除外),象征着狮子的卷毛鬃发。说老虎又不完全是老虎,说狮子又不是狮子。
上金山的狮披有4米长,狮子的脖子上挂着12个铜铃铛,每个铜铃铛直径有8厘米,12个铃铛代表一年12个月,两头狮子24个铃铛代表一年有24个节气。蔡连元说,过去每个铃铛耍起来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是铃铛里的小球子和铃铛上的开口大小,还有圆形气孔来调节的,现在这项工艺也已经失传。
虎头狮子队伍的构成
和基本动作
上金山的舞狮属于“北狮”,北狮以写实为主,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者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狮子头上红结为公狮,绿结为母狮。表演上,北狮以杂耍为主,侧重在模仿狮子动作,以扑、跌、翻、滚、跳跃和擦痒等动作为主,表演时成对儿出现。
上金山的狮子也不例外,每头狮子分为:狮头、狮披(为包身覆盖形)、狮衣、狮裤、狮鞋五部分,这五部分为同一颜色,匀称协调,舞起来融为一体。表演时,一青一黄,在会头的指挥下,利用人体的各项动作,两人配合,表现出狮子的各种形态,体现出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活泼的习性,再加上色彩搭配,令人眼花缭乱,叫好之声不绝。
上金山的狮舞队伍除了每年的白龙潭庙会表演外,就数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走村串户的表演最为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