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北京民间开始出现狮子舞。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狮子会异彩纷呈,其尚武精神备受推崇。时人《舞狮歌》云:“锦鼓铜锣齐天起,摇旗呐喊舞狮子,猛狮不在山泽间,虚有其形在都市,大头白面行为首,滑稽突梯丑无比,狮腾赳赳将欲噬,狮伏洋洋如有恃……借问舞狮何所庆,敢谓升平从此始。”
白纸坊太狮的起源与流变
据白纸坊太狮艺人刘德海(1927年出生)介绍,狮子舞是由明代燕王朱棣从安徽芜湖带到封地南京,其后又带到北京,因此民间又有“皇会随龙进京”的说法。
北京地区的狮子舞分为“太狮”和“少狮”两种,两人共舞的大狮子为“太狮”,单人扮演的小狮子为“少狮”。北京传统的“太狮”,身长头重,翻鼻孔,窝窝眼,头上装有紫铜铃铛,表演时响声可传出二里之遥。
白纸坊太狮起源于乾隆五年(1740年),历经百年传承后,在同治九年(1870年)得名为“广安门里白纸坊永寿长春太狮圣会”,“永寿长春”中的“永”指“永安桥”,“寿”指“圣寿寺”,“长春”指“长春寺”,之所以如此命名,与舞狮技艺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白纸坊太狮原型取自寺庙门前的石狮子,皮是用黄、蓝小帆布缝制成的斗篷,身长一丈三尺左右,身子与头相互连接,演员将脚露在外面,一老者持拂尘逗引狮子戏耍,较为常见的表演动作为“撇头”“套头”“狮摆头”“一豁步”“要叉”“单螺丝”“拜步亮相”“踢胸亮爪”“跨步连环”“跪腿相”“爬相”等。“凶猛刚勇、形神兼备,粗犷与细腻相结合”是白纸坊太狮的显著技艺特点,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黄毛狮子蓝毛犼》生动描绘了白纸坊太狮表演时一黄一蓝两只太狮的“渣”“卧”“旋”“扑”等动作,展现了鲜明的表演风格。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内形势的动荡,白纸坊太狮也停止了活动,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白纸坊太狮才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陆续参加全国第二届工人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北京市“龙潭杯”花会大赛、首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一届舞狮锦标赛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较大的关注与讨论。2008年,白纸坊太狮因其高超的表演技艺与悠久的发展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目录。
“技为本,艺为魂,以技达艺”
“白纸坊,两头翘,狮子挎鼓莲花落”。白纸坊太狮的表演整体呈现出刚劲有力、洒脱奔放的艺术特征。传统表演中凭借艺人对动作的熟悉和互相配合的默契,依循狮身铜铃的响声完成表演。表演时要依次做出“三扎儿,六卧,八个穿心”。“三扎儿”指“里扎儿”“外扎儿”“甩头扎儿”三种“滚相”;“六卧”指“摇头卧”“甩头卧”“懒卧”“磨盘卧”等六种“卧相”;“八个穿心”指在表演中按八卦方位行进穿插。具体到每套动作,都有相应的要领,如第一套为“头路朝香三叩首,炉前献艺龙杯立,黄狮蓝犼辕门守”,其中的“朝香”是指太狮在参加行香走会时到庙里朝拜烧香。第二套为“二路套头三合步,搭脚转向首尾连,对头献计归原位”。此套动作为两人抱头,首尾相连,一步都不能出错。此外还有第三套中的“岔头”和第四套中的“八卦步”。举手投足间,需将特殊规则烂熟于心,行进中不可有一丝疏漏。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了适应舞台演出,白纸坊太狮在形制、配乐、套路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革新。
在太狮形制上,白纸坊太狮不仅缩短了狮身,使其更适宜于表演,还增加了黑狮,这种颜色的太狮相较于蓝色和黄色,在舞台灯光下更为耀眼,动作感染力更强。这种颜色的更替实际上是20世纪50年代末,白纸坊太狮在赴人民大会堂演出时发现原本的太狮脱毛严重,无奈之下在剧装社买回黑毛救场。由于极佳的演出效果,这一改变被一直保留下来,时至今日,黑狮已经成为白纸坊太狮的特殊“标识”。白纸坊太狮真正做到了“狮、乐、球”的有机统一,强劲的打击乐并非仅是单一的烘托和铺垫作用,还有规范舞狮动作的重要意义。如黑狮在方桌上的“探球”动作,以小锣两声伴奏,彰显黑狮凶猛之中的俏皮性格;当黑狮几次想要下探叼球未得而发怒性起时,伴奏音乐逐渐激烈,节奏转快,烘托展现黑狮急怒交加的情绪,通过伴奏音乐的转变细腻刻画黑狮不同时刻的心理状态。其中引狮绣球是整场表演的高潮部分,这一桥段凸显了黑狮与绣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引狮人”的逗引动作中形成表演的“呼吸”,在节奏、情节和动静态交替状态中形成“引狮人”与黑狮之间的矛盾冲突。围绕“夺”与“戏”形成了“逗”“引”等表演内容,如“群狮扑球”“单狮戏球”“双狮夺球”及“回头望月”中的“叨球”等。在程式套路上,表演增强了观赏性与戏剧性,使动作与动作的组合做到张弛有度,能够适应不同观众的欣赏需求。如出场时的“拜步亮相”,中场的“夺球”“跑圆场”均表现得快、紧、急,这种快节奏的表演与“怕相”“美相”“懒卧”等表现得慢、稳、缓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在动作的交替中,充分展现了白纸坊太狮的艺术魅力。
白纸坊太狮表演讲究形神兼备,注重表现狮的细腻神态变化,将有形形貌和无形心理进行有机融合,遵循“技为本,艺为魂,以技达艺”。在形的方面并非是对狮子的简单模仿,而是意在研究动物的自然生理,以达到“自然而化、人狮合一”的美学境界。表演注重对神、意、态的多维把握,动作程式中运用了大量“拟人化”的呈现方式,将人的喜怒哀乐融入表演,极大地调动了现场观众的情绪与想象力,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传承发展
传承人杨敬伟曾感叹自己幼年时期即痴迷舞狮艺术:“只要有狮子练,我就去,看他们练的时候,我这心里边就痒痒,我就是又喜欢又害怕,那些叔叔下来一看,我又来了,他把(狮子)头摘下来往(我)脑袋上一扣,咣当一抖搂,给我吓哭了,又给我哄了半天,让我去摸摸它,摸摸毛,慢慢一点点感受。”这种对于太狮艺术出自本心的喜爱与敬畏恰恰是现在的学习者所缺乏的。为了推动白纸坊太狮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与区域文化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及其他民俗活动,扩大其影响,在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合力下,多方面保障白纸坊太狮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与白纸坊太狮有关的文创产品,如太狮玩偶、立绘、摆件等,使其成为地方文旅产业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