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体型庞大,威武雄壮,吼声震天极具王者风范,它由西域来到汉廷后一直豢养于皇家苑囿之中,除了皇亲国戚外很少被普通百姓看到,威武勇猛的狮子与龙一样成为百姓心中的神兽和瑞兽,人们认为它的形象不仅象征了吉祥还能驱魔辟邪。因此每当有重大的节日,祭祀、迎神等喜庆的活动时,都会表演一种以狮子为原型创编出来的舞蹈,久而久之狮子舞这种敬神驱鬼的舞蹈,便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
狮子舞的由来及历代的狮子舞
狮子舞在中国形成的时间很早,相传在东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狮子,交付狮子时大月氏的使者傲慢地对汉朝官员说,这头狮子难以驯服,若一年后能驯服今后仍照常进贡,否则断交。使者走后,汉章帝刘炟大怒,立马选派了三名骁勇的驯狮师来驯狮。几个月过去不但不见成效,驯狮师还被大发兽性的狮子咬伤,狮子则被宫人乱棍打死。一年后,大月氏使者如约来观看驯狮。表演开始后,只见那头金毛狮子在锣鼓声中活蹦乱跳地蹿上蹿下,与手执绣球的驯狮师配合得天衣无缝,憨态可掬,百依百顺,就连大月氏的使者也佩服不已。原来为了不让大月氏的使者看出破绽,驯狮师将死去的狮子的皮剥下,并模仿狮子的动作进行了一场表演。舞狮由此也成为宫廷百戏之一,流入民间后一直延续至今。
狮子舞起源的准确时间,草蛇灰线,众说不一,有关狮子舞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于《汉书·礼乐志》中,“常从象人四人,诏随常从倡十六人,秦倡员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员三人”,据三国魏人孟康注:“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由此可见,汉魏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狮子舞。
南北朝时,佛寺林立,寺庙常举办盛大的佛教仪式,在“行像”的游行队伍中常有舞狮开路的表演,狮子在民间是可以镇邪驱魔的瑞兽,在佛教中它则是佛菩萨座下的灵兽,代表着勇猛刚劲。北魏杨衒之在其《洛阳伽蓝记》中写道:“(长秋寺)作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庄严佛事,悉用金玉。作工之异,难可具陈。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彩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狮子舞分南北两派,相传北派狮子舞就形成于北魏年间。一千多年前,北魏武帝远征甘肃河西时,俘虏了十余万胡人,其中恰有善于杂技的胡伎,一日武帝见几个胡人头戴木制狮头,身披兽衣,随着音乐欢腾起舞,舞姿优美。武帝询问胡人此为何舞,胡人答曰:“北魏朝圣,四方匡伏,西凉乐伎,同沾皇恩。”武帝听后大悦,赐此舞为北魏瑞狮。自此,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遂有北狮之称。
到了唐代,狮子舞在宫廷中的发展迎来了巅峰阶段,有数百人共同参与表演,这种大型舞蹈名为“五方狮子舞”,今天许多史书仍对此舞有详细的记载。五方狮子舞是由西域龟兹传入长安的,据《乐府杂录》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列狮子郎”。又《通典》云:“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从史料记载可知,表演狮子的舞者身披缀有长毛象征狮皮的狮被,以俯仰之势表现驯服。五只颜色各异的狮子各站一方,这五只狮子按照中国传统的“五方”和“五色”来站队,五方为东、南、中、西、北,其对应的颜色分别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另有一百四十人歌唱《太平乐》,狮子随乐声舞动,场面极为壮阔。今天五方狮子舞仍有表演,只不过规模小多了。
唐代以后,宫廷中的狮子舞表演走向了衰败,而流入民间的狮子舞反而茁长成长起来,在各种节日、庙会、佛会上都能看到狮子舞的表演,虽宫廷内仍有表演但仍不如民间的活泼多样,清末,狮子舞又结合了中国传统武术技艺,喜庆、热烈,且技艺精湛的舞狮,逐渐得到众人的喜爱,传遍海内外。
狮子舞的派别
狮子舞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不断进步完善,逐渐演变为南北两派,两派之中又有文狮和武狮之分。
北派狮子以武狮为主,其特点是在外形上酷似真狮,侧重于模仿狮子的动作,如抢球、戏球、打滚、抓耳、舔毛、抓痒等,步法上有单提步,跨跳步、击步、碎步、单脚直立、双飞脚、大转身等,还配有滚绣球、过跷板、上楼台、跳桌等技巧动作。舞狮时还配以京鼓、京锣、京钹等乐器,场面热烈、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南派狮子脱胎于北狮,但又与北狮有诸多不同。在外形上南狮主要突出神似,口阔、塌鼻、大眼、面颊饱满,颜色艳丽,在动作上除了舞蹈外还加入了武术的元素,形成“采青”和“破阵”等技巧高超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南狮中又分为文狮、武狮、少狮,文狮以刘备、关羽作脸谱,其表演风格为温驯可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表演风格为勇猛刚烈;少狮即幼狮,常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活泼可爱、憨态可掬。
北京的狮子会
北京地区的狮子舞属于北派狮子,有“太狮”和“少狮”两种。
两人配合的大狮子叫太狮,由单人扮演的叫少狮。传统的太狮有黄、蓝两色,一种说法是黄色为雌,蓝色为雄;另一种说法是黄色的是犼不是狮,它是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蓝色的是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座下青毛狮子。北京地区的狮子舞流传很广,历史上曾有过四百余档会,至今保留的已经不多了。
北京地区何时兴起的狮子舞已不可得知,但从文献上看在元朝时北京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狮子舞这种形式,《元史·贺胜传》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日元世祖忽必烈打猎回来,伶人装扮成狮子迎驾,由于扮得太过逼真惊到了世祖乘坐的象舆,幸亏贺胜救驾才保得忽必烈的平安。
明朝时,朱棣定都北京后有不少民间艺人也从南京迁至北京,民间有“皇会随龙进京”的说法,其中就有安徽芜湖的狮子舞,后来这些舞狮子的艺人由宫廷流入民间,在民间又组织了各种表演狮子舞的团体,这个团体就叫某某狮子会,像朝阳区东坝乡北门村的狮子会成立于明英宗正统年(1436-1450)间,京都二闸钢铃武太狮老会成立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这些狮子会至今都有500多年的历史。
清代北京狮子舞最为兴盛,各种香会中都缺少不了耍狮子舞的,康熙年间李声振在其《百戏竹枝词》中写道:“毛羽狻猊碧间金,绣球落处舞嶙峋。方山寄语休心悸,皮相原来不吼人。”当时北京仅“井字里”的狮子会就有十三档之多,即掌礼司、白纸坊、东西猪市、会照寺、二闸、东坝、万泉寺、正国寺、万寿寺的太狮,方砖厂的太、少狮,蒋养房的“九世(狮)同居”(两个太狮,七个少狮),海淀镇的“钢铃五狮”(两个太狮,三个少狮)。其中以掌礼司、东坝、二闸、白纸坊、蒋养房和海淀的狮子会较为有名,有些狮子会还给皇家表演过并受到“皇封”,像北门村的狮子会被乾隆帝封为“金铃祖狮”,海淀老虎洞的狮子会曾为咸丰帝表演狮子舞,他们精湛的技艺得到了咸丰的赞许,皇帝不仅赐给他们内务府造办处制造的铁铃铛十八枚(当地称十八紫),还封此会会名为“万寿无疆钢铃五狮会”。清同治年间,慈禧太后在万寿山举办六十岁生日宴,宴席间,东城区东猪市大街的太狮恰好表演了一套“出头老十三”的绝技全活,慈禧十分高兴,故封此狮会为“万寿无疆同膳舞狮”会。同时又封白纸坊的“太狮”为“万寿无疆永寿长春太狮圣会”。
北京的太狮
北京传统太狮的造型,一种是大头,大嘴,翻鼻孔,身上无毛,窝窝眼,头上装有七至十三枚茶壶大小的紫铜铃铛,另一种是身上有毛的狮子造型,像清代《北京走会图》中的狮子。北京传统太狮的表演有十三个套路、二十把活,如“小三样”“长五相”“单团式”“对头”“龙抱柱”“香炉角”“金钱章子”“旱船大赶”“搭牌楼”“戏水”等。其中太狮的“戏水”,少狮的“爬高”都是狮舞中较难的动作。太狮的“戏水”,需要扮演狮尾的演员站在桥上,抱住扮狮头演员的腰,狮子头探向水面,作戏水状。如果桥面距水较高,这就要求两个演员要有极大的默契,如果配合不当就有掉进水里的危险。少狮爬楼是说少狮遇到牌楼时,必须从牌楼上爬过去,并做各种表演。如遇高杆,还要爬杆,在杆顶做各种动作。因此过去舞狮者往往都是架子工和棚匠,他们有很好的爬高功夫。北京各档的太狮表演上侧重有所不同,像东猪市太狮的表演特色,是以喜、怒、悲、恐、惊等各种表情及走猫、走形为主,而白纸坊太狮的表演以狮子的各种姿势为主,老艺人刘德海总结为“三扎儿、六卧、八个穿心”,即三种狮子滚的样子,六种卧姿和表演中要按八卦方位行走穿插,均表现了狮子的勇猛、雄壮、调皮、可爱。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北京各大民间花会逐渐停止了活动,活跃在花会上的各档狮子会也都暂停了表演。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狮子舞才慢慢开始恢复表演,今天已经成为各大重要节日及民间喜庆活动民俗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热烈、欢快、俏皮、精彩的表演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由西域传入的狮子舞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舞蹈艺术,像北京地区的白纸坊狮舞还成功申请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正是:金狮舞动太平开,喜迎盛世华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