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的黄元米粿

2024-09-19 00:00:00卢子安
小读者之友 2024年8期

北方的腊八节,家家都要喝腊八粥,吃五豆面,泡腊八蒜。但在我的家乡赣州大余,每到这一天,乡邻们都会制作一种叫“黄元米粿”的美食。

黄元米粿,因其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黄元木灰水而得名。听舅舅说,明朝时,它就已经是皇家贡品了。为了保证黄元米粿的纯正口味,姥爷、舅舅他们每年都坚持自备原材料,而这往往需要准备近一年的时间。

制作黄元米粿要用大禾米。这种米是家乡的特产,它煮熟后,既有糯米的软糯,又有粳米的筋道,但因其生长过程管护严苛、产量低,所以鲜有农户种植。舅舅每年都会在稻田里留出一小块区域种大禾米以备自用。因为大禾米是雌雄异株的,舅舅育秧时,就会将两种秧苗分开。每年的三月份,舅舅将秧苗拔出,仔细捆绑,挑到地头,然后和舅妈一行雄稻、一行雌稻间隔着插好。这样,等到稻花盛开的时候,雌、雄稻株就可以彼此授粉了。

初冬时节,舅舅要进山砍一些黄元木枝条,挑回家晒干备用,还要采一些栀子晾干备用。

临近腊八节时,舅舅就会特别忙碌。他要把稻谷脱壳、清洗石臼,又要把黄元木烧成灰、把栀子碾碎。等到所有原材料准备就绪,舅舅还要去联络乡邻——因为制作黄元米粿时要舂捣大米,极其耗费体力,没有大伙的帮忙是不行的。

腊月初七晚上,舅舅提前用温水把大禾米泡好,用开水过滤黄元木灰,泡好栀子备用。腊八一大早,乡邻们陆续都来帮忙了。此时,舅妈已将大禾米蒸熟,她把热气腾腾的大米从笼屉中舀出,放在竹匾上;舅舅则趁热将黄元木灰水和栀子水倒在上面。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料水加多了,米粿会发苦,不能吃;料水加少了,米粿颜色就不鲜亮。舅舅边加料水,边将大米打散,米粒渐渐呈现出金灿灿的黄色,颗颗饱满圆润。

屋外,精壮的汉子们已经手握捣杵,围立在石臼四周。舅舅将拌好的大禾米陆续放入石臼,大家开始转着圈用力舂捣起来,大禾米慢慢变成糊状。大家一边舂捣,一边喊着号子:“老表雄起呀,打米粿呀;莫米粿呀,过不得年呐……”等到大禾米被舂捣得不粘石臼和捣杵时,就该起臼了。随着“嗨唷”一声吼,晶莹紧致的米团被汉子们用捣杵叉起,快步“走”向不远处的竹匾。在湛蓝的天幕下、明亮的阳光中,米团闪着金灿灿的光亮。

女人们迅速围拢上去,切条子,揪剂子,但见竹匾周边的案板上,玉指尖尖,纷乱而灵动。男人们则蹲在不远处休息,他们聊着天,天南海北地谈论着。金黄的米团被揉捏、拍打后,变成了长条状或圆饼状,然后被整齐地码放在竹匾上,接受阳光的洗礼。腊月初九一早,舅舅会将这些做好的黄元米粿分给帮忙的乡邻。这些黄元米粿会在春节祭灶或走亲访友时被当作礼品使用。

其实,腊八这天制作的黄元米粿只是半成品,要摆上餐桌,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在家乡,黄元米粿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甜可咸,可凉可热。记得小时候,母亲能用黄元米粿做出满满一桌子菜:凉拌黄元米粿、香煎黄元米粿、腊肉炒米粿……除此之外,黄元米粿还可糖炙、葱烧、油焖、清煮等,做法繁多,不一而足。如今,我在外求学,很少回家,但舅舅制作黄元米粿的场面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梦中,一同出现的,还有黄元米粿那筋道、软糯的味道。

点评

赣南大地,客家摇篮。小作者用独特、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赣南特色美食——黄元米粿,以孩子独特的视角,生动展现了客家人制作黄元米粿的全过程。那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画面无不激起我们对家乡的浓浓情思,寄托着我们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