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去关西新围参观,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走进关西新围,我惊奇地发现,围子里的老妇人头上都裹着一条类似头巾的东西。那类似头巾的东西后面,还有一条“丝线穗子”。我突然想起村里的老奶奶,也会在头上围上这样的带子。
现在我才知道,那头巾其实叫冬头帕,它可是我们客家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冬头帕是客家妇女用来防风、防寒的头帕。在围屋里织带子的奶奶告诉我,20世纪80年代以前,冬头帕不仅是客家女子的嫁妆,还是客家产妇坐月子时的必戴之物。冬头帕不仅可以用来装饰,还能防寒、防晒、挡露水。客家女子有时也会用它包裹采摘的豆子,或是当作临时布袋捡拾秋收后遗落的稻穗……我不禁感慨,小小的冬头帕真是盛满了客家人的智慧啊!
据说,客家妇女戴冬头帕也是很有讲究的。女子出嫁时,戴的一般是红头帕;到了中年,头帕便变成乌蓝色;步入老年时,戴的便是黑头帕。围屋里,阳光下,一位奶奶正在织带子。她告诉我,冬头帕的制作要经过选线、纺线、绕线、固线、编织等工序。她纺好线后,会在那一条条多彩的织带间,用纺尺在织带间一勾、一放、一拉。经过反复操作,一条织带才能织好。这一道道工序都有具体的要求,每一根带子都来之不易!
临走时,围屋里的奶奶为我扎好头发,然后把红丝带子绕到我的左耳边,扣在丝带一端的银圈上固定,头帕便戴好了。在镜子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回家路上,踱步于乡间,我深感那一缕缕来自客家人的温情……
回城的路上,爸爸的手机里传来客家山歌,“冬头帕哩四四方,织条红带响叮当,阿哥捡了个圆银子,带子带孙稳妥当。等了咁久见唔妹,戴到头帕暖心房”。啊!就是这样的一块四方头帕,浸润了无数客家女人的汗水,见证了客家文化的代代相传!
点评
文章描述了冬头帕的外形和作用,展现了客家文化的博大和客家人的智慧,表达了小作者对家乡非遗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