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词非常火,叫“祛魅”。从字面解释,祛魅就是去掉伪装、魅惑,看清楚事情最本来的面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祛魅:消除对一些人或事物的滤镜和光环,发觉真相的过程。
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一些网友分享了自己“祛魅”后的发现:“本以为喜欢的明星特别完美,但真正见到本人之后才发现,也就是个普通人。”
“我以为我一直关注的博主又有钱又有才华,内心无比羡慕,结果被曝光是经纪公司打造的人设,用来赚流量的。”
“曾经心心念念的理想中的生活,没有那么美好,是我自己的滤镜给它添了光彩而已。”
从这些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祛魅的一个意义就是去除过分崇拜。当我们对某个人、某种权威、某些东西(如金钱)或某种生活方式有“魅”时,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永远也达不到这种状态,继而不断贬低自己,然后陷入焦虑。所以祛魅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打破对表面上光鲜事物的滤镜,戳破它梦幻的泡沫,逐渐让自己内核变稳的过程。
每个人的“魅”都不一样,一个低学历之人的“魅”是高学历,身无分文之人的“魅”是金钱,初入社会之人的“魅”是阅历,无权无势之人的“魅”是权力地位。
正因为你缺少某些你在乎的东西,才会觉得那些拥有的人,比自己厉害百倍。
也就是说,他人身上的“魅”,其实是我们亲手赋予的,这个过程就叫作“赋魅”。“赋魅”的发生,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原因:
我们崇拜某人,往往是因为对方表现出了我们理想中的能力、特质,我们将一部分理想自我投射到了对方身上,进而形成一种滤镜,使其过度理想化或完美化。
理想化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指个体在面对现实的不完美和冲突时,倾向于将某些人或事物理想化,以缓解内心的恐惧不安。“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我们内在理想化的防御机制。
再比如,粉丝会把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投射到偶像身上,认为他们拥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和外貌。这种理想化,是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如对方,“魅”是自己内心缺失的部分对外界的投射。
遇到外部刺激时,有人会把负面情绪指向外面,有人则会指向自己,后者就是“过度自省者”。
过度自省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做得不好只从自身找原因,最后陷入深深的自责;做得好时却归因于运气,并担心下一次运气没这么好了怎么办。
当一个人不断地审视自己,寻找自己的缺点,并将之无限放大,最终就会导致自我怀疑、自我贬低、自信丧失。那他看别人自然是怎么看怎么好,看自己则是“我不好,我不行,我不配”。
我们的认知很容易有偏差,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人,会不自觉为之加上许多美好的品质,但实际上我们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在心理学上这叫作“晕轮效应”。
我们产生认知偏差,有时是受到了情绪的影响。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人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这些情绪会影响我们对人或事物的判断,例如,一个对未来感到茫然的人,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成功人士的光鲜亮丽,自然就容易被其表象所迷惑,认为对方处处比自己强。
但对方真有那么好吗?未必吧。
罗杰斯把一个人的自我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前者指我们内心认为的自己,后者指我们想成为的自己。二者之间的距离越远,我们越容易对他人产生“魅”。
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对别人产生“魅”,那就要提醒一下自己,是时候修正理想自我了。
你可以常问自己以下问题:别人身上令我羡慕的“魅”,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羡慕别人,是因为我自己想要却没得到,还是为了迎合他人、社会的期待与标准?
我真实的期待是什么?
找到你真正在乎的“魅”,就是不断修复真实的理想自我的过程。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距离越小,我们产生的“魅”就越少。怎么缩短二者间的距离呢?答案是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设定合理的成长目标。
一个容易对他人产生“魅”的人,太擅长寻找自己的缺点,并总因为一件小事的失败过度自省,觉得自己完蛋了。这样得出的判断往往过于灾难化和绝对化,而且仅从一两件事就给自己贴上标签,这样的判断是静止的、不全面的。
我们对自我的审视应当是流动的、全面的、包容的,原谅自己在当下的某些事情上没有成功,接纳自己有某些缺点,同时也要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优点。
当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缺乏自尊时,发现自己的优点会有点难,你可以向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询问,他们可能会看到你看不到的优点;或者了解你还不知道的个性特征,从中看到个人品质的积极方面;或者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你校正消极的思维模式,让你看到自己的优点。
基于合理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成长目标,才是理想中自我的模样,才会让我们更有动力去接近。
“祛魅”是自我意识的升华,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魅”就像盲人摸象,“祛魅”则是不再盲人摸象,改用更全面而准确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
当我们能把自己和他人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在认可和欣赏别人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他们也有不完美的一面,我们才真正做到了“祛魅”。
所以我说,“祛魅”是自我意识的升华,它不是戳破别人的光鲜,而是睁开自己的双眼去看破表面的虚幻。
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做好三件事:
不轻易对别人下判断。在对他人进行认知时,不要根据一个人给你的最初印象,就决定对他的整体看法,反而你越是觉得一个人哪儿哪儿都好,就越要提醒自己,准确而全面地去看待他。
保持独立思考。不要一味听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准则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
进行自我提升。“祛魅”是一个逐步深入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去经历,多尝试去做你没接触过的事情,多尝试去做你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好的事情。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头脑,拓宽自己的视野,能够减少对他人的盲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