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人”,是怎样的人?

2024-09-19 00:00:00孙凤山
心理与健康 2024年9期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这样的?

常把“无所谓”“随便吧”“没关系”挂嘴边;

维系关系全靠对方,独来独往已是常态;

说是上班,但更像是出家,对升职加薪毫无兴趣,对职场“内卷”无动于衷,随心情劳动,凭缘分拿钱;

不轻易进入恋爱关系,若真的谈恋爱了,对恋人没有任何期望,既不吵架也不生气,像极了《如懿传》后期的如懿。

如果你符合这些描述,那你大概是网络上所说的“淡人”。

“淡人”:流行于年轻人中的新社交人设

“淡人”,指的是以“淡”字为核心展开日常生活的年轻人,表现为面对任何事情的态度都是淡淡的。

我们在开篇对“淡人”的日常描述看起来似乎与“社交失能”相似,但“淡人”的“淡”不仅表现在社交层面,而且延伸至生活的各个层面,“淡人”行动逻辑背后的心理因素也并不是恐惧。

有人觉得“淡人”的“淡”可以看作是情绪稳定,但这二者也不是一回事。

“淡”是一种微妙且持续的情绪状态,以缺乏生活热情为特征。“淡”和情绪稳定的差别是:“淡人”不是没有情绪感知力,他们只是在感知到情绪后,表现出平静、平和的模样,对一切情感体验都偏向平淡;后者则是在情绪波动产生时,将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不同情景做出恰当的情绪反应,既不会过于激动,也不会过于冷漠。

如果你对一个“淡人”说我爱你,他们通常会像没听见一样,或只是点点头。当你需要一个“淡人”对你付出或表达情感时,你大概率会失望,因为他们会假装看不到你的需求,刻意地不去回应你,更不会对你做出任何承诺。他们对周遭的人际关系都保持着一定距离,不愿和任何人产生感情和依恋。

“淡人”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天生“淡”

“淡人”心理的形成不乏天生气质的影响。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学通常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其中黏液质的人性格沉着、稳重,善于不动声色但不善表达;抑郁质的人性格内向、孤僻,行为表现通常为自我封闭、社交恐惧等。

这两类气质的人由于先天原因,

在生活中较容易成为“淡人”。

后天“淡”

后天的“淡”,反映的更多是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应对方式。

◆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持续的失败后,在情感、认知、行为方面产生消极心理,将这种无助感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因此感到无助、抑郁的心理状态。

因为对未来保有着悲观、抑郁、逃避的态度,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努力,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副无欲无求的样子,但这种“淡”只是为了逃避痛苦,“不去追求就不会失望,没有失望就没有痛苦”是他们的生存法则。

◆ “倦怠感”过载

经受长期的精神压力、情感消耗和认知过载,人们可能出现精神疲劳,即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动力。

当“倦怠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发心理上的熔断保护机制,使人暂时脱离压力源,进入一种“淡然”的状态,这样能使人在短时间内恢复精力。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中,就可能成为“淡人”。

◆ 自我保护

有些人之所以变成“淡人”,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种更为内向的生活方式:减少对外界的关注和投入,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和精神负担,降低对事物的期待值,更多地关注自我,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是想要守住自己的能量,不过多承受外界刺激,不过代价可能是会逐渐失去对现实的感知和探索生活的勇气。

拒绝成为一个被动的“淡人”

做个“淡人”,好还是不好?

如果你是释然的“淡”,自洽的“淡”,其实没什么不好的。不强求名利,不放纵欲望,不透支情绪,不躺平也不内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是一种很不错的生活状态。但倘若你是被迫采取“淡淡”的生活方式,长期用回避和压抑情绪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那可能会导致情绪调节失常,影响正常社交,甚至与社会脱节。

所以,我们不是拒绝成为一个“淡人”,而是拒绝成为一个被动的、麻木的、丧失所有期待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被动的“淡”呢?

保持自我觉察

“淡”作为一种被动选择,是年轻人用来进行自我调整和治愈的一个过程,它不应该一直持续下去,而是阶段性的。什么时候能量积攒够了,可以终止这种状态了,是需要我们觉察的。

建议大家给自我觉察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在每周五的晚上,对自己的行为、情绪、认知做一个总结,持续追踪自己的状态。若你觉得需要再多调整一段时间,并且“淡”没有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那就可以先继续保持着,反之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与自己的情绪建立亲密联系

被动成为一个“淡人”时,我们内在和外在的感受是不一致的,此时外表的风轻云淡,并不是内心的真实写照,而是情绪压抑太久,已经感觉不到了—— 也就是与自己的情绪失去了联系。

所以,感知情绪的存在以及恰当地表达情绪,对我们摆脱被动的“淡”,是必不可少的。

重拾情绪的一个好方法是写作,即将最近的情绪和感受记录在情绪日记中,比如最近我因为某事产生了某种情绪,我的内心有何变化,我的身体因这种情绪产生了何种感受或反应。写下这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变化,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能促进情绪的释放和调节。而通过重新找回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我们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建立更健康的内在秩序。

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多去做你喜欢的,能让你产生热情的事情,能够有效调动我们的积极情绪,避免经常性地被迫进入“淡”的状态。

热情是人的内部驱动,它不是欲望不是信念,而是“我一定要做这件事”的强烈动机。我就喜欢做这件事,哪怕我得不到多少经济回报,我也愿意做,因为我发自内心地快乐。

这种就是内部驱动,这就是热情的作用。它能鼓舞和激励你采取积极的行动,让你整个身心充满活力,能使你勤奋,克服拖延,保持探索欲和好奇心。如此一来,你就不容易消极、倦怠和痛苦了。